正文 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扶貧創新思考(2 / 3)

社會扶貧工作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不是單向的“富幫窮”的簡單輸出行為,而是貧富人群之間道德文化互為融合、互為提升的雙向文明和諧互動,是蘊涵著愛心互助的文化精神、人與人的和諧共處、攜手共享文明成果的精神交流。其實質是有效鏈接貧富群體形成情感互動的橋梁和紐帶。

3、經驗表明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社會扶貧成效顯著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企業在經濟體係中分量的加重、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增強和城鄉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投身於扶貧事業。而社會結構的多元化所催生的各類社會組織,也在扶貧事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截止到2013年,參與東西扶貧協作的東部省市共15個,對口幫扶西部10個省區市;參與定點扶貧的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數量為310個,覆蓋了全國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與此同時,企業和社會組織對扶貧事業的參與也日益深入。中國企業家調查係統2006年的問卷調查顯示:90%以上的企業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社會捐贈;2000—2005年,中國企業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年度報告的隻有11家,到2008年上半年為止,已增加到88家。清華大學NGO研究所2004年的調研數據則顯示:在各類社會組織中,扶貧社會組織占18.8%;其中農村發展社會組織中,從事扶貧工作的占53%,遠高於其他領域。

縱觀我國的社會扶貧工作,雖然目前還沒有成熟的理論指導和係統全麵的實踐總結,存在著工作基礎不深、工作體製機製缺失的問題,但其工作內涵極其豐富,意義及其深遠。

二、利用市場解決社會扶貧工作的困境

十八屆三中全會最鮮明的改革信號是“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對於社會扶貧而言,這意味著有三個研究方向的指引:一是政府充分遵循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簡政放權,更大地釋放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空間和能力;二是政府通過搭建政策平台,創造市場各要素自然流入的凹地,為工作目標的實現創造集聚市場要素的交流渠道,即營造一個新的具有市場發展活力的活動空間;三是轉變政府傳統行政觀念,充分挖掘政府的服務內涵,拓展服務理念,充分發揮並借助現有市場的能量,有效解決政府預期的工作目標。

因社會扶貧工作本身不存在簡政放權,於是社會扶貧工作便可朝著兩個明確的目標進行探索和創新:一是政府建立一個聯係多元、對接多級的社會扶貧交流信息平台,以服務為目標宗旨,以跟蹤、引導為目的,利用政府建檔立卡、精準扶貧的權威數據庫優勢,為幫扶雙方提供所需要的便捷交互平台;二是轉變政府思維,鎖定市場,由主導型轉變為輔助型介入市場,通過借助既定市場的活力係統,合理傳遞政府的社會扶貧工作宗旨。

三、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扶貧創新

全麵深化改革背景下社會扶貧創新的基本思路是:適應國家治理體係和能力現代化的要求,以政府、市場和社會間的新型關係為基礎,科學界定各行為主體職能,完善中國特色社會扶貧體係,創新社會扶貧機製,強化社會扶貧保障措施,推進社會扶貧資源動員規範化、配送精準化、使用專業化和社會扶貧激勵手段製度化,提高社會扶貧效益。

1、嵌入移動互聯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