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時代的社會扶貧創新思考(3 / 3)

為了融入互聯網生態圈,可將社會扶貧信息產品有機融入蓬勃發展的互聯網虛擬社會生態係統。依托互聯網大市場、服務互聯網熱市場,增添互聯網市場的社會價值內涵,為互聯網生態圈注入新的活力,傳播社會正能量。

隨著我國公益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公益的認識和參與度不斷提高,伴隨而來的是以公益為目的的各種社會組織的高速發展。這些社會組織構成一個極為龐大、複雜、易變和充滿多樣性的體係,並由於組織形式、遠景目標、工作方式的不同,基本形成了一個互為補充的鏈條。位居這個鏈條上遊的是資金提供者,他們或從廣義,或有針對性地為公益提供資金;處於下遊的是直接服務的社會組織和個人,他們直接在扶貧、環保、衛生、教育、文化等領域做認知倡導、政策推動、社會創新、直接救助等工作。目前,我國雖然已有大量的社會組織,但在公益資源整合上存在錯位和斷裂的問題。因此,以社會扶貧信息產品為媒介將社會扶貧嵌入互聯網生態圈中,對整個社會扶貧事業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

2、構建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商業化的自由互動平台

政府通過搭建政策平台,創造市場各要素自然流入的凹地,為扶貧工作的實現營造集聚市場要素的交流渠道。政府通過建立一個對接多級市場目標的社會扶貧交流信息平台,以服務為目標,以跟蹤、指引為目的,利用政府發布權威數據庫的優勢,在互聯網上發布權威貧困信息,實現幫扶信息共享交流互動。樹立網絡社群理念,通過建立全國貧困信息精準分類數據庫,推出社會扶貧優質公益品牌和社會扶貧誌願者社群行動交流模塊,以全方位的便捷服務區功能融入互聯網生態係統。

3、完善社會扶貧資源集中引導的幫扶平台

當前扶貧資源是有限的,幫扶平台為了更加有效地運用扶貧資源,將扶貧資源集中引導在三個領域,即對於脫貧來說最重要的三個領域。一是雨露計劃,針對貧困地區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提供2—3年的職業教育培訓,以此完成“拔窮根”的任務;二是扶貧小額信貸,針對未外出就業的貧困戶,給予5萬元以下、3年以內的財政全額貼息貸款,以此完成“換窮業”的任務;三是易地扶貧搬遷,針對不具備生存發展條件的地方,提供易地扶貧搬遷,以此完成“挪窮窩”的任務。當然,社會扶貧網站還應引導扶貧資源進入各個知名的公益品牌,以實現幫扶者的自由選擇。

綜上,在互聯網時代,創新的社會扶貧方式應發揮出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即構建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商業化的自由互動平台。依托互聯網市場,融入社會扶貧信息產品,促進幫扶雙方有效溝通,傳播社會正能量。

【參考文獻】

[1] 都陽、蔡昉:中國農村貧困性質的變化與扶貧戰略調整[J].中國農村觀察,2005(5).

[2] 匡遠配:中國扶貧政策和機製的創新研究綜述[J].農業經濟問題,2005(8).

[3] 範小建:堅持開發式扶貧 努力完成既定目標[J].老區建設,2008(19).

[4] 範小建:新階段扶貧開發形勢及總體思路[J].農村工作通訊,2010(3).

[5] 苗齊、鍾甫寧:中國農村貧困的變化與扶貧政策取向[J].中國農村經濟,2006(12).

(責任編輯:胡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