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化因素是現代私有製經濟的新特點(1 / 3)

社會化因素是現代私有製經濟的新特點

理論探索

作者:李治國

【摘要】 現代私有製經濟中的社會化因素,是指存在於私有製經濟中的某些與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具體形式。主要表現在:企業法人決策權取代私有者個人決策權,外部人群體對企業決策產生重大影響,職工參與得到普遍發展,私有者對剩餘產品或剩餘價值的占有份額在下降等。社會化因素在本質上與社會主義公有製是相通的,其發展取決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發展私有製經濟一要積極,二要引導。

【關鍵詞】 現代私有製 社會化因素 啟示

私有製經濟中的社會化因素,是指存在於現代私有製經濟中的某些與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有利於實現宏觀經濟目標和社會進步的生產關係具體形式。從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意義上說,它與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是相通的。馬克思在論述資本主義股份製企業時指出,股份製使私人資本采取了“社會資本”的形式。馬克思所說的“社會資本”,就是包含了社會化因素的私人資本。由於時代的限製,馬克思沒有廣泛深入地論述這個問題。從馬克思時代發展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私人資本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新變化、新特點,主要是社會化因素發展到了全新的階段。認識這些新變化、新特點,對深化我國改革開放,消除發展私有製經濟的疑慮,堅定地發揮私有製經濟的積極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現代私有製經濟中社會化因素的主要表現

1、企業法人決策權取代私有者個人決策權

現代私有製是存在於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經濟時代的私有製形式,社會化大生產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是這一時代的經濟特征。適應於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競爭的要求,傳統私有製的業主製和合夥製企業逐漸讓位於現代企業——股份製公司(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製企業實行出資者所有權和企業法人財產權的分離。出資者擁有股權,其以股東的身份依法享有資產收益、選擇管理者、參與重大決策以及轉讓股權等權力;法人財產權表現為法人依法享有企業財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以企業獨立的財產對自己的經營活動負責。在股份製經濟中,作為私有者個人在下麵四重意義上喪失了決策權:一是決定收益分配、選擇管理者和其他重大問題的是股東大會而不是股東個人,私有者個人不論在股東大會的表決、選舉中起著怎樣的作用,相對於傳統私有製下的由私有者個人說了算而言,他的權力不僅是間接的,而且是有限的,因為對表決選舉結果起作用的還有其他眾多股東;二是股東大會不是經常召開,在股東大會閉會期間,由股東大會選出的董事會行使股東大會授予的職權,董事會對股東大會負責,對私有者個人而言,他的個人意誌和要求不僅必須通過股東大會來實現,而且還要通過董事會才能得到表達和體現;三是從理論上說,董事會應該體現股東的意誌和利益,但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和雇員為自己權益進行鬥爭的深入,在董事會、監事會裏有了普通雇員的代表,還有外聘的董事或獨立董事,在董事會成員超出出資者範圍的情況下,董事會的重大決策距離私有者個人的願望就更遠了,比如私有者個人的最大目標是近期利益最大化,企業決策卻更多地從長遠的綜合目標出發,有時還可能兼顧某些社會目標;四是現代企業的龐大、複雜、精細的管理,必須有專門的經營管理專家來擔任,董事會以經營管理知識、經驗和創新能力為標準,挑選和任命適合本公司的經理人員。經理人員作為董事會的意定代理人,擁有管理權和代理權,即對內部事務進行管理,對外簽訂經董事會授權的合同或處理業務等。於是,從私有者個人來說,他不僅在較高層麵的重大問題的決策上不能發揮直接的作用,而且在較低層麵的經營管理上也幾乎不起作用了。真正對企業享有權力並承擔責任的是企業法人和管理專家,而不是哪一個具體的私有者,私有者作為個人單體已經從權力層麵上隱退了。企業法人決策權和專家管理權對私有者個人決策權的取代,極大地提高了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和遠預見性,有利於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私人資本帶上了社會資本的屬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私有製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有利於企業微觀行為靠近社會宏觀目標,也有利於緩解社會矛盾。

2、外部人群體對企業決策產生重大影響

這裏所說的“外部人群體”,是指企業之外的社會階層和群體。外部人群體對企業決策的重大影響首先是信息傳播網上“把關人”的影響。所謂“把關人”,是對知識、新聞、消息進行過濾、選擇、加工、決定取舍、編排、發送(包括發送方式和時間)的人。信息傳播網上布滿了“把關人”,把關記者采寫這種新聞而不采寫那種新聞;報紙、電視台、電台采用這些新聞稿而不采用那些新聞稿;出版社和雜誌社出版發表這類書籍文章而不出版發表那類書籍文章;在電腦互聯網中上這些資料而不上那些資料等等。通過“把關人”的層層把關、過濾,最後能到達決策人那裏的信息可能隻是信息源的十萬分之一或百萬分之一。“把關人”是信息化時代的一個重要而特殊的階層。說其重要,是因為“把關人”通過對信息傳播的控製而積極地影響著決策者,企業決策雖然是企業決策人的直接主觀行為,但他的決策在客觀上不會超出“把關人”所提供的信息之外;或者說在每一個決策者的背後,都毫無例外地站著社會“把關人”階層,他們在無形中左右著決策者的行為。企業決策正確與否,適時與否,雖然直接決定於決策者,但其決策的依據是信息,所以與“把關人”的整體素質和工作狀況關係極大。說其特殊,是因為“把關人”是由一大批掌握了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知識分子所組成,是一個較少保守、較少盲從、較有遠見、較具活力、較能獨立思考、較能超越自身利益的社會群體,代表的是現代先進生產力。

“把關人”的工作越有成效、作用越大,企業決策的水平越高,就越符合客觀規律的要求。除了社會“把關人”以外,影響企業決策的外部人群體還有政府官員和社會組織。政府官員從兩方麵對企業決策施加影響。一是對信息傳播網上的“把關人”依法進行管理,規定工作原則和方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知識、新聞、消息的過濾、選擇、加工、編排和發送。比如通過法律法規或指令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不準報道專利技術訣竅,不準采寫、編發某些新聞,不準出版發表某些書籍文章;或對某些信息的傳播加以表彰鼓勵等,都會從企業獲取信息方麵影響企業決策。二是政府官員利用政府控製的財力物力去誘導、促使企業作出某些決策;或用法律、法規、指令去限製某些企業決策;或用自己的威望去勸說企業作出或改變某些決策等。社會組織如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環境保護者協會、黨團工青婦組織等,也會從行業或公眾利益的角度,用各種方式去影響企業的決策。外部人群體對企業決策的重大影響,說明現代私有製經濟下的企業行為已經不單純是企業自身的微觀行為,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兼顧公眾利益、社會利益的社會行為,這是不以私有者個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社會客觀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