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1 / 2)

5.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傳,太陽神炎帝的小女兒去東海邊遊玩,不斷掉進大海淹死了,她死後,靈魂化作一隻小鳥,叫做“精衛”,花頭、白嘴、紅足,長得活潑可愛,她被悲恨無情的海濤毀滅了自己,又想到別人也可能會被奪走年輕的生命,因此不斷地從西山銜來一條條小樹枝、一顆顆小石頭,丟進海裏,想要把大海填平。

她無休止地往來飛翔於西山和東海之間。精衛鍥而不舍的精神,善良的願望,宏偉的誌向,受到人們的尊敬。晉代詩人陶淵明在詩中寫道:“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熱烈讚揚精衛小鳥敢於向大海抗爭的悲壯戰鬥精神。後世人們也常常以“精衛填海”比喻誌士仁人所從事的艱巨卓越的事業。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有一天某個農民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想辦法救出驢子,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裏痛苦地哀嚎著。

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章去把牠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於是農夫便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牠的痛苦。

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泥土鏟進枯井中。當這頭驢子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淒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

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出現在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它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泥土堆上!就這樣,驢子將大家鏟倒在牠身上的泥土全數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地,這隻驢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就是加諸在我們身上的泥沙;然而,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一塊塊的墊腳石,隻要我們鍥而不舍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落到最深的井,我們也能安然地脫困。

本來看似要活埋驢子的舉動,由於驢子處理厄境的態度不同,實際上卻幫助了牠,這也是改變命運的要素之一。如果我們以肯定、沉著穩重的態度麵對困境,助力往往就潛藏在困境中。一切都決定於我們自己,學習放下一切得失,勇往直前邁向理想。我們應該不斷地建立信心、希望和無條件的愛,這些都是幫助我們從生命中的枯井脫困並找到自己的工具。

人生就像一座大廈,成功就位於大廈的頂層,而這座大廈是沒有電梯的。想要到達成功的高度,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唯有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攀登才能實現最終的目標。

求學與工作莫不如此。古人有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一個“勤”字,一個“苦”字,足以概括所有成就大事的必經過程。一時勤奮,吃一時苦,是無濟於事的,還須要有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精神,堅持到底的人才可能成為最終的勝利者。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巍巍泰山,隻要一步步不斷攀登,終能登上頂峰。孔子成為大學問家,因為他“韋編三絕”,貴在不舍:王羲之成為大書法家,也由於他勤練不綴,竟使清池成墨池。這些鍥而不舍而成大業的人,可說是不勝枚舉。

鍥而不舍之所以可貴,在於矢誌不渝。一個人立下了大誌,就得付諸行動;反過來說,為了實現自己的誌向而奮鬥,那麼,就能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其次,鍥而不舍,正體現了堅毅頑強的精神。學習,生活都不會一帆風順,都會遇到不同的挫折。麵對困難,當然是迎麵而上,即使失敗,也不氣餒,繼續前進,這就是鍥而不舍的精神!

鍥而不舍,直麵挫折

有一個農場主他在巡視他的穀倉時,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金表給掉在了穀倉裏了。於是他就在農場門口貼了一張告示,如果誰能幫他找到金表,將得到一百美金的獎勵。告示貼出去以後,有許多人都來到穀倉,尋找這塊金表。可是穀倉裏的穀物太多了,要想找到這塊金表真是太難了。幾百個人在這個若大的穀倉裏找了一整天,還是沒有找到。等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所有的人,除了一個小男孩以外,都失望地離開了穀倉,因為他們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都放棄了一百美元的誘惑。隻有那個小男孩,穿著一件破衣服,在大家都離開以後,仍不死心,努力地尋找著。天越來越黑了,小男孩仍在尋找著。突然,在喧鬧聲靜下來以後,他聽到一個很清晰的聲音在“嘀噠,嘀噠”地響著。小男孩便頓時停了下來,穀倉裏越是更加的寂靜,嘀噠的聲音就更加的清晰,於是,小男孩兒循著聲音找到了那隻金表,最終獲得了那一百美元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