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呂然不知道,新野城早就沒了成建製的軍隊,因為潼關和新野城之間不過二十裏,中間還有個潼關大營,所以新野城守城的隻不過是做做樣子,從潼關大營輪換回來守城的都被默認成為放假的任務。呂然能在城裏見著付全勇也是這個原因。
當城裏的鍾聲響起的,輪換的第五營迅速集結,他們的任務,沒錯,就是苦逼的搬運物資。
龍武旗第五營,因為本來是進行著押運守城物資的任務,不帶弓弩,算是純步兵營,三千人裏,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十騎,其中校尉及其副手還有幾位親兵,和各位旅率,都是有馬的,剩下的都是擔任著傳令,和斥候的任務,畢竟單獨一個營發生遭遇戰的情況很少,而在大規模戰事中,必然會有專門的騎兵策應,所以,一般的步兵營中配備的騎兵是極少的。
最重要的是,唐朝占據的是大周朝的中段,雖說是膏腴之地,但是,境內產馬太少,這是軍隊的硬傷,所以說馬是非常珍貴的,不是大戰的時候都把馬像祖宗一樣精細照顧,你說誰會用馬來搬運物資,都是用牛的。
更何況,誰會想到潼關之內還有什麼突發情況。要是平時這麼說,不但止百姓笑你,兵爺們聽到了估計都得打你一頓,特碼的當我們吃素的?秦人還能越過我們青龍軍團的防守?真是欠揍。
如此,新野城到潼關二十裏,潼關到賀蘭山口處,三十裏,自己兩條腿,人家四條腿,肯定沒有人家快,傳遞消息的可能性有點低,不過派人回去還是不能少的。
在最壞的情況,第五營三千人,必須以死抵擋,最起碼要拖延到消息到達潼關大營。
從賀蘭山後繞過來的秦騎兵,因為要翻越一段距離不算短的山路,所以肯定不會是重騎兵,他們的計劃是在入夜之後,由關外的大軍猛攻吸引青龍軍團的注意力,而這隻突然出現在青龍軍團背後的騎兵,在青龍軍團反應過來集結方陣之前,就是要依靠騎兵的速度和衝擊力,不計一切代價,從關內打開城門,形成裏應外合之勢。他們是以突襲的形式進行衝擊,所以,為了速度,也沒有背負弓箭。所以從實際上來說,這支騎兵隻能算是多了兩條腿和厚了一層肉的步兵,他們不是殺敵為主,而是以血肉為代價,轟開關門。
第五營,純步兵,沒有弓弩手,沒有策應的遊騎兵。
秦騎兵,沒有重甲,一樣沒有弓箭。
騎兵對步兵,孰優孰劣,顯然易見。第五營唯一可以抓住的就是時間差,秦騎兵為了隱蔽性,必然會在天黑之後才出現在山的這一邊,第五營隻要趕在那之前到達,讓那些騎兵沒有集合和衝刺的空間,那麼,勝券在握。
第五營,火速向賀蘭山口前進,要麼勝!要麼死!
在山的另一邊,在通道口處,是黑衣皮甲的五千士兵,他們都牽著馬,神情嚴肅,雖然因為地形的原因,並沒有組成陣型,但是整整五千人中,卻沒有絲毫嘈雜聲。一個身穿鐵甲的威武漢子,站在隊伍的最前,顯然是這次行動的將軍。文淵抬頭望了望天空,又望了望身後的五千兒郎,“天就要黑了,想來嬴缺大將軍也開始攻城了吧,隻是不知道,我身後的兒郎有多少個能榮歸故裏,嘿。”
的確,如果這一次行動,那自己和這幫手足必定名留青史,嘿,文淵領五千精騎繞後賀蘭山,夜襲潼關,大破城門,大秦統一大業由此拉開帷幕。史書能如此這般寫下,也不枉自己麾下的將士的視死如歸。能成則已,不成,必全軍盡墨。榮耀,不能與生俱來,那麼就隻能付出等價的努力與犧牲。不是如此,輕輕鬆鬆能斬獲戰功的事情,哪能輪到自己這個毫無背景,隻有一身鐵與血的莽夫來做。
在通道的另一邊,是三男一女,自然是俞天他們。他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通道,通道比較筆直,大約有一裏路長,也就是五百米,在這個長度下,他們還是依稀能看見通道另一邊傳來的微弱的光,他們是在提防對麵有人過來。一旦對麵洞口長時間變得黑暗,他們就會立即點火。為了保證大火能夠迅速燃燒起來,他們堆了一大堆枯葉和幹支在洞口處,不但如此,他們還清理出一圈空地,在裏麵點起了火,一旦有特殊情況,就將這火種移到樹葉堆上。
太陽已經完全下山,夜色降臨,伴隨著的,還有戰爭。
第五營一刻不定地向賀蘭山口前進,十裏路左右的距離,對於訓練有素的百戰士兵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隻不過與他們賽跑的不是一般人,而是——時間。
就在第五營離樹林還有兩裏路時,大火,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