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了中國美 原創設計師,蠻拚的(1 / 3)

為了中國美 原創設計師,蠻拚的

聚焦

作者:解瑞 倪敏 CC

李鴻雁有夢,所以任性

那是2003年,當不少品牌因為 “非典”而關門倒閉之時,在上海的幾條小馬路上,原創設計力量正在萌芽。回想當年之事,李鴻雁記住的不多,隻記得人心惶惶。在這慌亂的年頭,她開始了創業之路。

這一年,李鴻雁完成了在拉薩爾學院的學業,揣著 6 萬元與朋友在泰康路的田子坊創辦了“INSH”。她的大學專業是金融業,但為了興趣,她放棄了本行。“說實話,當時我有點提心吊膽。畢竟,當年我才 22歲,沒有任何市場經驗。可年輕就喜歡放手拚搏,最多就當這 6 萬元錢打水漂了。我願意去冒這個險。”李鴻雁說。

2004 年,INSH 才剛做了三個月,幸運之神便降臨在她身上—她受邀參加了第一屆上海時裝周。“那時的時裝周上幾乎沒什麼設計師,我獨自一人帶著龍門架和一些衣服登上了秀場。”

說起當時的場景,李鴻雁記憶猶新,“模特也是時裝周組委會找的,試裝下來不合適,也不知道怎麼去換。”現在回看當年的秀,無疑顯得有些滑稽,但對李鴻雁而言,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曆。

2007 年,因為業務糾紛原因,李鴻雁暫時關閉INSH,創立高端品牌 “Li Hong Yan”,既做定製,也賣成衣。到了 2009 年,“Li Hong Yan”改名為“Helen Lee”。“國外的客人很難叫出我的中文名,為了品牌的長期考慮,我決定為品牌更名。”與INSH 的設計風格不同,Helen Lee 在簡約中不乏成熟韻味,剪裁特別突顯女性的身體線條。“這個品牌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高級定製,它是簡單的,但不缺女性特色。我要建立一個高街品牌。”

當年單槍匹馬闖蕩上海的女生,組建家庭,為妻為母。2009 年,正值世界金融危機,李鴻雁也經曆了她的人生最低穀——田子坊的兩家店,她創業的寶地,卻因為店麵必須回收改建為旅遊服務中心,而不得不被迫關門。李鴻雁深知,這兩家店的收入,是她工作室開支的重要來源,為此,她懷著八個月身孕,仍然堅持到處奔走求助。可惜事與願違,她的兩家店鋪最後依然以關門收場。這還不是最壞的結果。此後不久的一個晚上,李鴻雁覺得腹中的孩子不動了。趕到醫院後,醫生告訴她,孩子已經沒有了心跳。一夜之間,她似乎失去了一切。“我當時真想退出這個圈子。”她說。2010 年,她跟著丈夫回加拿大,為自己放了整整兩年的假,終於將狀態 休整一新。

如今的李鴻雁有著三個頭銜,除了繼續運作自己的品牌“HELEN LEE”與“Insh”外,2013年,她又與友人開始合作戶外運動品牌“Perfect Moment”,並擔任創意總監。今年,她與“ Perfect Moment”合作,設計開發了一係列集時尚性和功能性於一體的滑雪和戶外時尚單品。“HELEN LEE x Perfect Moment”係列在全球知名奢侈品網上專賣NET-A-PORTER以及MATCHES FASHION銷售,上市首日便告罄,這是她將品牌國際化的一次積極的跨界嚐試。明年,她還會繼續展開類似的跨界合作:“隻要我認為這個跨界合作有意義,可以發揮我的各種創意,我都會進行嚐試。明年會有很多和藝術的跨界合作,也有家具、家裝設計,車子設計等計劃。”

QA&

Q: 現在對自己的兩個品牌分別是怎樣的一個定位?

A:“HELEN LEE” 品牌的願景,旨在“創新”, 撇棄將中國傳統元素表麵拚貼,創立自己的現代中國時尚的獨特風格,代表一種身份和高品位。“Insh” 品牌的設計則是結合上海的城市標誌,人文、幽默、諷刺和思想於一身,向世界展示上海這個多元化的城市和人文麵貌。

Q:你是如何平衡個人風格與市場需求間關係的?

A:我不會特意為市場需求去考慮我們的設計,但服裝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產品經受住市場的考驗。我們也是想努力讓國際市場接受和認可。我有幸作為首批三位中國設計師之一,入駐知名的連卡佛百貨公司並獲得各方麵的好評,就是市場對我們的正麵反饋。

王汁一個玩麵料的人

王汁,很多人對她的另一個名字更熟悉:Uma Wang。在今年米蘭時裝周上,Uma推出了自己的2015春夏係列。與以往黑色扮演主角的設計不同,這一季裏她用更多的顏色、線條和花朵,把黑色的形象弱化了下去。這次的設計靈感,來源於Uma的一次旅行,她想在設計中表現海洋和岩石。“我希望在一塊布料上呈現兩種質地,有海洋的柔順,也有岩石的肌理,因此我有七成的精力都用來嚐試新布料了,其實我是一個玩麵料的人。”

在新一季的設計裏,Uma汲取了中世紀僧衣的風格和東南亞傳統服飾的元素,以幽暗渾惑的大地色為主,麵料更多采用了亞麻和絲綢,經過做舊和揉皺的處理呈現出不同的質地,在剪裁和廓形上顯得隨意而寬鬆。在秀場上,模特走路生風,輕薄透氣的衣裙隨風而動,獨具東方的禪意和自在。這和Uma本人很像,中分黑色長發的她,看上去更像一個女藝術家,散發著未經雕琢的隨性和詩意。

Uma曾經說過:“麵料就是我的設計語言。”當其他設計師用大把的時間畫圖時,她卻花費過半的時間泡在工廠裏。作為一個喜歡玩麵料的設計師,她躲在自己的小實驗室裏,嚐試不同的織法中麵料呈現的狀態,觀察不同溫度水洗中麵料的縮水狀況。對她來說,麵料的萬化,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

“我不喜歡單純奢華的麵料,而是希望把各種意想不到的材質混搭在一起用。”曾經在針織工廠做設計師的經曆,使得Uma對羊絨和針織麵料尤為熟悉。但是在她的設計中,羊絨不再是中國傳統服飾中的那種刻板的雍容華貴。在她看來,羊絨因為質地柔軟常常給人帶來太過完美的錯覺,而她就希望打破人們眼中這種固有的認知。

Uma希望把這種完美變得有趣,於是她把幾十塊錢一公斤的尼龍和一千多塊的羊絨織在一起,用兩種材質不同的縮水率讓尼龍把羊絨揪在一起產生褶皺。她還把羊絨與棉麻這些常見的材料結合,營造出不同材質之間的對話,彈性和硬度的差別造就了衣服更生動的表情。其實,在Uma實驗室裏,每天都在發生未知的事情,而在這種未知裏,她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設計語言。

“我經常思考人們如何才不會丟棄一件衣服,事實上你的衣櫃裏最後留下來的,總是那些品質優良的百搭單品。這可以說是我創作的方向,讓人們感到它擁有保存和實用的價值。”平日裏,Uma並不關心最新的秀場信息和潮流資訊,她早已從所謂的“時尚”中走了出來。對她來說,人們口中的“時尚”隻是一種外界雜質,她走在一條回歸自我內心的路上。

很多人覺得Uma的設計飽含東方的禪意,對此她自己也無法解釋,“我並不想說我的靈感來源於某個電影或是音樂,因為這並不是真的由內而發的東西。靈感很多時候僅僅是感動你的一個瞬間,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的理解與經曆把它延伸出來。”用不同的麵料,表達最直接的自己,Uma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劉清揚設計是生活的趣味

北京出生,香港長大,英國留學。劉清揚的成長環境和學習經曆,都是一派自由的空氣。六年前,24歲的她創立了自己的品牌Chictopia,沒想到很快憑借其個性的印花和大膽的廓形紅了起來。現在,很多商業品牌,甚至是一些設計師品牌,都在模仿劉清揚的衣服。但是在劉清揚看來:“設計是生活的趣味,趣味是模仿不來的。”

在英國留學時,劉清揚就讀的是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作為世界四大時裝學院之一,這裏曾經培養出了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和亞曆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這樣的時裝鬼才。劉清揚也說:“聖馬丁的風格對我的影響很大,天馬行空的概念、活躍的顏色、創新的材質和大膽的廓形,充滿未來感。”

六年前,劉清揚初創自己的品牌,那時候國內還在流行黑白灰,一種頗具禪意的設計。在那樣一片安靜的氛圍裏,劉清揚開始用自己的設計宣揚獨立、自我和年輕的態度。猩猩、大象、小貓,各種絢麗的印花都使得她的作品充滿趣味,有人開始稱她為“印花女王”。但劉清揚自己卻說:“印花最容易被大家記住,但其實我每一季都在廓形和布料上做新的嚐試。”

在2015春夏係列中,劉清揚從食物和波普藝術中獲取了靈感。在她看來,吃是一件非常具有幸福感的事。平日裏除了愛吃,她也會偶爾下廚做菜,紅燒肉和清蒸魚都是她的拿手好菜。對於愛吃的她來說,把食物融入自己的設計裏一直是她的夢想。

於是,她使用波普藝術重複性排列的方法,以食物為元素設計出印花,同時嚐試使用波普藝術絲網印刷的方式進行製作。另外,她還把性感的蕾絲做成了食物的形狀,讓蕾絲布料在性感之中透出不同的趣味。至於廓形上,劉清揚回到20世紀60年代那個各種解放思潮蓬勃發展的年代,她把腰線下移並加大,希望展現出自由、從容的女性形象。

劉清揚做設計,總是像這樣先確定主題,再發展出麵料、印花和廓形,這些是一體的,而生活成為她唯一的靈感來源。沒有太多傳統文化背景的劉清揚,一直走在自己國際化的設計之路上,她沒有刻意將中國元素融入自己的設計也並不打算這麼做。因為對她而言,一切都是自然產生的。

偶爾有人會問她如何在設計裏體現自己的中國設計師身份,劉清揚卻認為設計是一件非常個性化的事情,不應該賦予一個設計師如此沉重的責任。“中國美當然有傳統的內斂含蓄,但當下的生活何嚐不是另一種中國美呢?有的設計師選擇了再造傳統美學,但我的選擇是活在當下,創造屬於現代人的時代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