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的新衣》中,24小時挑戰成衣製作極限的規則不僅挑戰著明星嘉賓的檔期,也挑戰著設計師的速度。自小做事幹脆的張弛在兩期節目錄製的後,終於摸清了節目的節奏並很快適應。“像做這一季新款的時候,我就會想讓更多人穿上並喜歡我的衣服,我覺得這是整個團隊通過這個節目得到的鍛煉。”
如今,將品牌市場化運作得得心應手的張弛將精力更多轉到了公益環保上,在不久前發布的Chi Zhang2015SS係列大秀中,除了出現標誌性的吸毒麵具元素外,張弛還將“Save the earth”的理念融入到設計之中。而提起品牌未來的發展,整個采訪過程中回答問題一直很隨性的張弛突然坐直了身體,興奮地講起了他對於Chi Zhang發展的暢想:“如果有一天,Chi Zhang可以賣到紐約,人們都將穿我設計的衣服視為最時尚的事,那多牛啊,這才是我想做的。”
QA&
Q:你對於Chi Zhang未來發展的定位是什麼?
A:希望我們能成為中國年輕人推崇的、中國自己的潮流品牌,年輕人說起Chi Zhang的時候能很驕傲,跟國外牌子比起來也毫不遜色,這是我們整個團隊的目標。
Q:之後的設計會更加偏向市場化嗎?
A:市場化是品牌發展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品牌精神。我想讓中國的年輕人更有自豪感。等到我們做成世界品牌時,我也希望能堅持這個精神。能讓年輕人不斷去創造、保有新鮮感、並且每天都能感覺到快樂,這是我希望能賦予品牌的精神。
高楊富二代 拚起來
現在很多人都說,目前活躍在線上的設計師,都是富二代。沒錯,不過富這個詞有很多意義,有些人精神上富有,有些人錢財上富有,但都需要有夢想支撐。”家底殷實的高楊談起自己的設計生涯時,並不會刻意掩飾家庭環境對他產生的巨大影響。“做服裝的起點就在於你要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及良好的教育,因為服裝是在做文化。”
出生於1981年的高楊就有著這樣良好的家庭背景,從小跟著父親去過國內外許多城市使他擁有了超前的審美品位。而高楊母親異於同代人的獨特審美眼光與時尚嗅覺更是讓高楊很小時候便體會到了“潮流”的趣味。在那個中國時尚界還處在萌芽狀態的20世紀80年代,高楊就已經穿上三件式小西裝出門,而母親對他造型的打理甚至會細致到襪子、圍巾、手套、眼鏡等各種配飾的搭配。15歲那年,高楊前往新加坡就讀高中,此後輾轉於瑞士、新西蘭等國,在各色文化的吸收與衝擊之下,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獨特的審美趣味。而在專業的選擇上,也從最初的酒店管理逐漸向著時尚設計靠攏。在外求學幾年後,高楊回國前往萊佛士國際服裝學院攻讀服裝營銷與管理專業,一半學設計,一半學管理。“這兩方麵是互補的,學設計的時候要同時進行一些營銷的課程,你才不會與現實脫節。不然像我知道現在很多同學或者校友,90%的人都沒有再從事服裝行業了。”
但高楊的幸運並非一帆風順。畢業後,高楊先是在某雜誌擔任服裝助理編輯一年,後又成立了個人工作室做專職造型師。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了五年多後,積累了大量經驗與人脈的高楊才終於放手進入到自己一直心心念念的服裝設計界。2012 年6 月,高楊個人品牌SIMON GAO首秀橫空出世,其2012秋冬係列66套作品首度亮相便大獲成功,驚豔了中國時尚界。
“我希望SIMON GAO是無國界的,就像我自己本身的很多經曆一樣。去外麵看到了很多東西,但是還是在中國開始自己的時尚事業。你接觸到其他每一個事情,都會對更多的文化、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理解。”
“我經常在做完一款設計的時候,會問自已,是否會穿這樣的服裝出門?假想他在某個特定的場合裏是不是優雅得引人注目,如果內心肯定了,那麼這款設計就會成為成品與大家見麵。至於誇張和實穿都不是我考慮的重點,他一定要在特在的時間裏有特定的價值,這就是我設計的重點和方向。”
如今,高楊對品牌的設計與經營已駕輕就熟,“我是一個很拚的人,我沒有除了工作以外所謂的生活,如果當你足夠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它就是你的生活。”作為品牌的靈魂人物,在準備一些大秀前,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對高楊及其團隊而言已屬於家常便飯。2014倫敦秋冬時裝周上,高楊的作品作為壓軸秀在倫敦時裝周主會場Somerset House推出,得到國內外時尚界一致好評。“無常、多變、自我。潮流是瞬息萬變的,但是你看到我設計的時裝,就好像看到了SIMON GAO品牌的眼光,這就是屬於品牌的自我風格。”
QA&
Q:對SIMONGAO品牌的未來發展,你有什麼樣的期待?
A:將我的想法實現於作品之上,傳達出一種理念和精神,並且受到大家的喜歡也影響了一些人,這是一件令人感到振奮的事情。對於未來,我希望有一天能在世界各地看到越來越多向往並穿著SIMON GAO產品的人。
Q:除了設計外,你還想做一些其他的跨界嚐試嗎?
A:會,我想嚐試一下建築或室內設計,或跟更多的品牌去做Crossover,我現在也一直在做這些事,去促進兩個不同事物的對話和交流。這種交流對我非常重要,通過交流你才能豐富自己、強大自己。
王在實女漢子的時尚icon
王在實輕描淡寫說著無數設計師渴望踏入的時尚殿堂。“我當時並不知道聖馬丁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在入學報到那一天,我甚至走過去了都沒發現它。”這裏培育了包括Alexander Macqueen、John Galliano、Gareth Pugh在內的無數知名設計師,當然,也包括如今已經擁有了自己獨立服裝品牌的王在實。
16歲遠赴英國留學的經曆現在看來,更像是一個奇跡般的逐夢進程。在齊切斯特學院修讀藝術設計之後,沒有什麼美術基礎的王在實竟然順利考進了聖馬丁學院的女裝部,開始了名校就讀的生涯。“在藝術領域,最重要的是視覺表達。當你看到一幅圖片的時候你會有種感覺,但這種感覺是你說不出來的,但你要把它留住。”
聖馬丁的學習生涯為王在實今後在服裝領域內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校期間,她做過Alexander Macqueen的設計助理,幫過Vivienne Westwood做櫥窗設計,這些寶貴的經驗都被她消化在了VEGA ZAISHI WANG的服裝設計之中。
“還在聖馬丁讀書的時候我就意識到,可能我這一輩子隻有這一次的機會能讓我做任何天馬行空的事。剛好那段時間我看了BBC的一個講述海底生物的紀錄片,被那些深海底卻像霓紅燈一樣閃光的動物震驚了,我就覺得應該把這種美的東西用作品、服裝的形式呈現出來,因為這就是服裝設計。”王在實口中的這件天馬行空的事便是她在聖馬丁的畢業大秀,她運用了高科技LED冷光片的技術,製成了上麵有會發光的古老深海生物圖案的裙裝,震驚四座。
當然,美麗的背後也有著高昂的成本,王在實的這場大秀拉來了國內一家服裝品牌的讚助,其代價便是她畢業後要回國發展。但王在實在這家公司隻做了一個月就離開了,原因是“設計理念不同,感覺很不合拍。”
中止與讚助商品牌的合作之後,王在實受到好友,同是獨立設計師的上官哲邀請,去往廈門發展。10個月之後,她設計出自己第一個服裝係列,並帶著作品前往北京拍片。拍片當天,恰好在隔壁攝影棚拍攝廣告的範冰冰過來觀摩了一下,隨即便將整個係列服裝幾乎全部買下。這樣的舉動讓王在實受寵若驚的同時,也給了她前往北京發展極大的信心。“其實我很喜歡和一群朋友躲在廈門安靜地做自己的事,可是廈門不適合商業,來了北京才發現,一發不可收拾。”
僅僅用一年半的時間,王在實便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店鋪,擁有了一支完備的團隊,消費者逐漸增多,而許多明星也成為了VEGA ZAISHI WANG的忠實擁簇。
“很多人想讓我解釋我服裝設計的內涵,我覺得其實也沒什麼好解釋的,因為它就是我。我把很多感情、很多想表達的情緒都放在了我的衣服裏麵。你看它顏色很純粹,就是因為我希望做純粹的事情。”
“我更喜歡獨立的女性,我想憑借自己的設計來喚醒女性的力量。”品牌創立五年多的時間,VEGA ZAISHI WANG的風格與王在實本人一樣,一直貼合著獨立自我的標簽,在商業的洪流中傲然挺立著。“VEGA ZAISHI WANG這個品牌一直存在一個女性形象,她有堅毅不拔的精神,你也可以理解為倔強,或者獨立。”王在實說,這個形象,就是她心中的時尚icon。
QA&
Q:你覺得國內的原創設計現在處於什麼樣的階段?未來發展趨勢怎樣?
A:處於一個欣欣向榮的階段。設計和市場都還不斷在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關注創意。它的未來是很光明的。
Q:做品牌這些年,你是如何平衡個人風格與市場需求的關係?
A:我們其實也還在不斷的成長中,在堅持自己的同時得讓更多的顧客體驗到產品的好,堅持自我的同時也要適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