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一號B”衛星(1 / 2)

中國“海洋一號B”衛星

為了推動我國海洋遙感事業的發展,接替海洋一號A星,國家海洋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於2004年1月啟動了海洋一號B星的立項論證工作。2004年8月,承擔衛星研製任務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配合國家海洋局用戶部門及其它相關部門完成了用戶需求、載荷指標和運載火箭的論證。2005年7月國防科工委批準海洋一號B星立項,正式下達海洋一號B星研製任務。

衛星技術指標。海洋一號B星質量為4425kg,壽命3年,運行在798千米的太陽同步軌道,覆蓋周期為水色儀1天、海岸帶成像儀7天,采取三軸穩定對地定向。其水色掃描儀的分辨率為1100m,像元數1664。

B星與A星有哪些不一樣。針對海洋水色探測的特點和特殊要求,在衛星總體指標和載荷指標等方麵進行了調整。與海洋一號A星相比,海洋一號B星的技術狀態有較大的變化。

衛星壽命由2年增加為3年;水色儀像元數由1024元增加到1644元,同時加大了水色儀視場角,使水色儀的覆蓋周期由3天提高到1天;改進了海岸帶成像儀譜段帶寬;負荷成像由每天2>3軌增加到境內水色儀和海岸帶成像儀同時探測3軌。境外水色儀或海岸帶成像儀探測4>5軌;星上圖像數據存儲容量和數據傳輸總下行碼速率有較大提高。電池陣驅動器由一個帶動兩付太陽翼變成由2個各帶動一付太陽翼。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相對於5年前發射升空的海洋一號A星,B星在探測能力上有大幅提升。正如國家海洋局海洋衛星,應用中心專家所說。由於B星有效載荷海洋水色儀的像元數為,1664個,遠高於A星的1024個,加之掃幅寬,數據記錄能力也成倍增長,以往A星境外探測一次隻能記錄1軌數據。而B星現在一次能夠記錄4到5軌數據。因此,1顆海洋一號B星的海洋水色探測能力相當於3顆海洋一號A星。

大係統的技術狀態變化。與海洋一號A星采用一箭雙星的方式發射不同。海洋一號B星采用長征2C運載火箭以一箭一星的方式發射,這種變化必然帶來相關接口的變化。

為了提高衛星的可靠性能力,衛星平台在技術狀態上也有很大變化:增大了星上電源的供給能力,增加了太陽電池陣麵積,適應有效載荷工作時間增加的變化。滿足用戶業務運行的要求;增加遙控指令和遙測量,提高了衛星在軌故障診斷能力;衛星構形適應性改進後星體尺寸比海洋一號A星適當增大;為保證3年的壽命,將燃料從13kg增加到21kg。

衛星的係統組成。衛星由平台和有效載荷兩部分組成,共9個分係統。平台部分包括結構與機構、熱控、姿態與軌道控製、電源、測控、天線、星務、總體電路等分係統;有效載荷分係統包括水色儀、海岸帶成像儀、數據傳輸3個子係統。

精心打造高品質的海洋衛星。海洋一號B星的研製工作於2004年1月正式啟動。衛星總體配合用戶完成了載荷指標更改論證。2004年衛星大總體確定了采用長征2C運載火箭發射;2004年7月用戶最終確認了研製總要求;2005年1月完成了平台和有效載荷等各分係統方案設計的院級評審;2005年3月29日,整星方案通過了評審,確定了衛星的研製和生產基線。

在衛星研製過程中,衛星總體針對用戶提出的衛星指標要求,結合該衛星的技術狀態,基於有效載荷變化大、平台成熟的特點,確定了有效載荷分初樣和正樣兩個研製階段,平台產品一步進入正樣的研製業務流程。各分係統按照研製技術流程要求完成了產品的生產、測試和試驗工作。產品驗收後,整星完成了結構部裝、推進子係統管路焊接、檢漏、質量特性測試、振動試驗、軟件固化、熱平衡和熱真空試驗、磁試驗、可靠性增長等工作。

為保證衛星能夠長期、穩定、可靠地運行,衛星總體從型號研製初期就借鑒我國衛星工程研製的經驗,提出了可靠性工作計劃,強化了可靠性管理,落實了航天產品研製的可靠性工程方法。同時,為了加強可靠性工作的規範化,增強可靠性工作的係統性和完備性,衛星總體根據有關要求並結合以往衛星可靠性經驗,提出了可靠性要求,並對設計工作進行了複核複審。

此外,還進行了在軌安全模式設計、水色儀驗證件試驗、太陽翼展開機構衝擊試驗、太陽翼熱真空試驗等多項研製試驗及檢驗性試驗,進行了120小時的整星老練試驗,以最大限度地在地麵對影響衛星可靠性的因素進行驗證,暴露問題,減小在軌出現故障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