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衛星3年的壽命,通過設置衛星在軌安全模式,使得衛星在某一可能危及整星電源供應係統安全或有效載荷設備安全的故障發生時,可以在地麵可測控範圍之外,由星上自主判斷和自主執行進人在軌安全保護模式,從而對該故障進行阻斷,防止整星陷入更加嚴重的各種故障之中並導致衛星完全失效。整星安全模式可以處理包括姿態控製異常等多種預想故障。衛星在出現預想的故障後,可以進入安全保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衛星運行的可靠性,滿足衛星的工作壽命要求。
在衛星研製工程中先後進行了整星微振動試驗、整星振動試驗、真空熱試驗、磁試驗、與用戶和地麵站對接試驗、與地麵測控係統對接試驗、與運載火箭對接試驗等大型試驗。
2006年底。海洋一號B星完成了研製技術流程規定的全部工作項目,衛星技術狀態符合設計要求,功能和性能指標滿足用戶要求。
2007年3月1日,海洋一號B星在北京通過了國家海洋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聯合舉行的評審;3月6日,通過了國防科工委組織的出廠審定。待命出廠。
2007年4月11日,海洋一號B星成功發射。
2007年4月20日,海洋一號B星第一軌遙感影像正式接收、發布。
4月20日10時41分。海洋一號B衛星入境,隨後國家海洋局北京站、三亞站準確接收到了海岸帶成像儀、水色掃描儀對我國自日本海開始至南海的所有管轄海域的實時遙感圖像。海洋一號B星的圖像層次豐富。圖像質量優秀,渤海灣、長江口、東海大橋、南海等海域圖像清晰,海洋水色和水溫信息豐富;穩定的衛星姿態、出色的衛星質量均超過了用戶期望。
海洋衛星地麵應用係統是海洋衛星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衛星發射後應用效益體現的任務。通過努力,國家海洋局在兩年時間內完成了係統建設任務,如期完成了星地對接試驗。建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衛星地麵應用係統接收預處理、數據處理、產品存檔與分發、應用示範、輻射校正與真實性檢驗、通信和運行控製等7個分係統,以及北京、三亞兩個衛星地麵接收站和一個海洋水色遙感輻射校正實驗室。海洋一號衛星及地麵係統也由此成為由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水平不亞於美國、歐共體、日本等設計的同類型衛星地麵應用係統。
係統功能與任務。首先,獲取衛星遙測參數,按預定時間完成衛星軌道預報,製定衛星探測計劃,生成並傳輸衛星遙控指令。
其次,實時接收衛星遙感載荷探測的下行遙感數據,並對接收資料的質量具有動態監視和統計能力。
第三,對衛星上兩個遙感載荷進行輻射校正,對遙感反演結果進行真實性檢驗。
第四,對衛星資料進行預處理,生成經過地理定位、輻射校正的1級產品。基於國內外已有算法及算法研發成果,由衛星資料處理生成定量化的海洋水色要素的2、3級產品,並製作各類圖像、圖形等專題產品。
第五,基於數據庫管理係統和文件管理係統,建立衛星產品存檔與分發係統,實現產品信息的遠程查詢和檢索,對用戶提供數據分發服務,提供各級產品;利用衛星數據結合其它數據。建立應用示範係統,為全國用戶服務。提供決策支持。
第六,實現地麵站、測控中心、處理中心之間的通信傳輸聯係,並建立全係統運行的網絡管理係統;負責係統的時間統一、作業運行和指揮調度,統計分析係統運行的質量狀況,遇有異常或突發事件,及時組織排障,保持全係統的正常運行。
第七,獲取國內外其它可用於海洋監測的遙感衛星數據。
應用係統組成。接收預處理分係統:在北京、三亞、牡丹江三地分別建立衛星地麵接收係統,接收衛星下行數據,並進行定位、定標等預處理,生成0級、1級產品。
在軌運行期間,“海洋一號B”衛星獲取了大量的海洋監測數據,在海洋科學研究和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出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