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強稅源管理的對策和措施(上)(1 / 1)

三、加強稅源管理的對策和措施(上)

1、堅持屬地原則,實施分類管理。結合地稅部門征管工作特點,按照屬地管理、分片負責的原則,采取稅收管理員按區域包片管戶和行業到組的辦法,明確規定稅收管理員的管轄範圍和主要職責及工作任務,即管理員要負責對稅收征管責任區內納稅人的戶籍管理、稅基管理、稅源管理進行按月調查分析、定期開展納稅評估、深入納稅戶核實與監控經營狀況等日常管理工作。與此同時,著重抓好稅源的監控和分析工作,對區域內納稅人實施劃片分類管理製定相應的措施。針對性地強化重點稅源大戶的監控,稅收管理員對重點監控的稅源戶,實時跟蹤,及時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稅收政策執行和稅收警戒指標、稅源變化等情況。同時還應嚴格加強非重點稅源戶和個體集貿市場稅收的分類管理和監控。如對大中型國有企業,實行專人(組)重點管理,對個體工商業戶實行分片(地段)管理,對不同的行業有針對性的采取稅負相對平衡的有效管理等。特別是對突出的重點稅源要實行“龍頭管理”,這樣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控管目的。對其他稅源,如流動性較大,易於流失的個人所得稅、房產出租、印花稅、臨時開票等稅源,要及時掌握其變化形勢,及時征管和征收入庫。

現行稅收計劃體製給稅源管理的真實性、積極性帶來一定負麵的影響。市場經濟日益多元化、複雜化,企業變化莫測,稅源日益隱蔽,而基層稅務機關人手偏緊,事務繁重,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實施分類管理,可以較好地解決當前稅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建立健全製度,實現製度化管理。

製度建設是最根本的。抓好稅源的監控,必須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各項管理製度,並在實際工作中全麵貫徹落實好這些製度。

一是完善各項稅收製度,尤其是稅務登記、稅款申報征收、稅控機安裝使用等稅源監控的製度。增強可操作性,提高科學性,加大約束力,在稅收製度上為稅源的嚴密監控創造有利的前提條件。

二是落實稅收管理員製度,推進稅收管理精細化。稅收管理員是聯係征納雙方的橋梁和紐帶,建立和落實稅收管理員製度,實際上是抓住稅源管理之關鍵,既是全麵提升稅源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切入點,也是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在新時期稅收工作中的具體體現。要充分發揮稅收管理員的作用,遵循管戶與管事相結合、管理與服務相結合、屬地管理與分類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強以戶為單位的稅源管理,通過稅收管理員及時掌握納稅人各種涉稅動態信息,全麵掌握納稅人履行納稅義務的情況,把科學化、精細化管理落到實處。

首先,要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按照征管重心向稅源管理轉移的要求,大力充實稅收管理員隊伍,使管理力量與稅源管理的任務基本相匹配。根據管理難度和個人管理能力來確定管理範圍,並注意重點原則,優先保證對大企業和重點稅源、城市稅源、納稅信譽等級差的稅源的監控管理需要,對其他稅源則進行風險管理,特別是要善於抓住主要問題和問題的主要方麵,以實現總體管理效益最大化。

其次,要明確稅收管理員職責,不斷完善稅收管理員製度。堅持稅源管理重要事項集體研究製度、稅收管理員下戶報告製度、稅源信息歸檔製度、定期輪崗等製度,建立執法有記錄、過程可監控、結果可核查、績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環和持續改進機製。

再次,建立計劃執行情況反饋製度和調控製度。稅收計劃分解落實後,在開展組織稅收收入征收入庫的過程中,上下級之間應互通情況,建立製度,下級應將組織收入的計劃進度及時報告上級部門,上級部門應通過綜合分析指出基層征收中的問題,以便下級在今後的征收工作中改進。

最後,建立完善監控指標台賬製度及分析利用製度。稅源監控必須要建立有效的載體。各級地稅部門應明確設定監控的指標體係,建立台賬製度。基層征收單位應建立所有納稅人的稅源指標電子台賬,並對分局級的重點稅源戶建立紙質台賬,定期分析稅源的變動情況,掌握稅收收入的繳納入庫情況,對出現異常情況的,應派責任區人員上門了解分析原因,為整體征收決策提供依據。對縣級以上地稅局,主要建立電子、紙質兩種本級重點稅源台賬,做好分析工作,為領導決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