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名叫奎霞巷,在閩南古城泉州坊間,它名聲並非特別響,也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風物。而就是這條小巷,於我別具意義。
據傳,小巷按二十八星宿適居奎星位置,早晨日照巷中,朝暉如披霞,故而得“奎霞”之名。
一段姻緣,把我帶進這條小巷,從此,我的人生有了新的落腳點。十年過去了,我愛上了小巷,也愛上了小巷裏的生活。
小巷長不過三百來米。據史料記載,清代光緒年間,巷內曾有出名的天主教堂。在泉州南建築博物館,我看到明代潮州知府謝光所立的“良二千石”坊的坊匾及部分構件,旁有資料顯示該牌坊曾立於奎霞巷口,如今劃入泉州府城古牌坊之列。小巷昔日的繁華由此可見。
如今的小巷巷口熱鬧巷尾寂靜。巷口的熱鬧源於密集陳設的店鋪與攤點,其中最出名的當屬“高麗巷小吃店”了。泉州人不知道奎霞巷的多,不知道“高麗巷小吃店”的卻不多。肉燕、肉粽、拌麵都是店裏的招牌產品,肉燕湯更位列“泉州十大名小吃”。這肉燕湯看上去普通,但都是真材實料——精瘦肉槌成糊狀,加上剁成細末的蝦米、荸薺、蔥白,攪拌到肉有黏性且表麵光滑時,就成了餡料,再用又薄又Q的燕皮包上餡料合攏捏緊,放入沸水鍋中氽熟,撈起,澆上燒沸的、熬成乳白色的豬骨湯,撒上胡椒粉、芹菜末、芝麻油等佐料,就成了一碗質嫩味香、鮮美爽口的肉燕湯了。來過奎霞巷的人,往往不會錯過“高麗巷肉燕湯”,它雖沒有洋快餐的時尚氣派,但卻出自傳統手工,物美價廉、口味正宗,深受泉州人的喜愛。
盡管“高麗巷”之名早已被“奎霞巷”所取代,但小巷裏的居民卻仍習慣把小巷稱為“高麗巷”,它是更為泉州本地人所熟知的名字。這高麗巷的由來也有一說:據傳古代泉州與古代朝鮮半島的新羅國、高麗國存在著十分密切的淵源,泉州市區的高麗巷、南安縣十三都的高麗厝、永春縣七都的高麗村等等,就是當時友好交往的見證,那是更久遠的曆史了。小吃店也好,古牌坊也好,“高麗巷”就這樣穿越千百年的曆史,將它的名字留在泉州坊肆間,讓一代代泉州人口口相傳至今。
曾經,與“高麗巷小吃店”同樣出名的還有一家煎包鋪子。我小時候,父親多次用他的大“永久”自行車載著我從城北來城中心的奎霞巷口買煎包。當時能吃上兩個煎包對年幼的我來說是很好的犒賞了,那油潤滑爽、齒頰留香的滿足感至今記憶猶新。可開始小巷生活後,我光顧這裏的次數卻屈指可數,也許沒有了距離反而沒有了渴求吧。有一天下班回家突然發現,那家煎包鋪子居然關張了,問鄰居,才知道關了有些時日了,說是搬到更熱鬧的街麵上了。鄰居的回答輕描淡寫,之後再未曾聽到有關這家鋪子的談論。的確,在小巷,店鋪的開張、關張、搬遷已成了不是變化的變化,人們早已習以為常。隻是每回路過那裏,依稀可見門口用紅漆寫的“煎包”二字潦草依舊,不由人悵然若失。
也記不清從什麼時候起,巷口的攤點突然多了起來,除了原先的食雜店、裁縫店、美發店,還多了燒烤攤、油炸攤、水果攤,加上一些賣臭豆腐、煎餅果子的流動攤點,生意都不錯,熱鬧得很。這些小攤像小巷裏遊走的砂粒,來與去都那麼平淡自然。我每天從小巷進進出出,熟諳它的每間店麵、每個攤點,它們的味道、聲響,以及空氣中湧動的潮潮的、暖暖的氣流,還有常見的躲避工商城管的地攤商販們慌不擇路的叫罵聲,那麼生動活泛。這些,都成了小巷的標誌,使小巷與相連的繁華新潮的中山路有了涇渭分明的隔斷。
小巷深處還有一家“成人用品店”,也開了有些年頭了。我從未見過不足十平方的小店裏有客人出入,但鄰居家的一個小女孩告訴我,這家店在淘寶網可是達到“皇冠級”的網店,火得很。時常經過店口,便聽到店裏傳出QQ聊天的嘀嘀提示音,是客戶來網購的留言吧。每到這時我總會想,在網絡另一端的朋友,斷難以料想他(或她)發出的留言提示音會響起在這樣一條古樸的老巷中。
和泉州老城區的所有小巷一樣,奎霞巷內是如積木般緊密排列的房子。常聽巷內的老人略帶自豪地說:“阮(我們)巷內住的計(都)是大戶人家。”的確,巷內的傅宅、吳宅、蔡宅都曾小有名氣。如今,透過巷內一扇扇斑駁的大門,可以想見那深宅大院內每個家族如煙的往事。它們安靜地潛藏於小巷中,不動聲色、毫不張揚。十年裏,我對這些老厝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那麼好奇,又是那麼熟悉,那是一種若親若疏、若遠若近的距離,它們盡收我眼底、盡在我心裏,可我卻仿佛從未走近它們、讀懂它們。我隻能呼吸到牆裏牆外花木散發出來的清香,卻始終走不進它們漫長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