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不能總在深水區“摸石頭”
觀點
作者:彭真懷
在方向不明的時候,先停下來辨明方向是十分明智的,切不可在缺乏充分評估論證的情況下出手過快,用力過猛。
種地的時候,總是先把地裏的石頭、樹根和雜草清理幹淨,然後再播種。治國與種地是一個道理。新型城鎮化能不能成為未來30年的經濟主宰,要看能不能用鋒利的手術刀解剖當前正在進行的城鎮化,刮骨去毒才能重生健康的肌體。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正本清源,矯枉糾偏。所謂戰略,並不是“把馬放在車前”那麼簡單,最重要的是“馬往哪裏跑”。應該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一次大調研,對當前的城鎮化進行全麵徹底反思,采取不破不立、邊破邊立和先破後立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看準了的就下決心幹,明擺著是錯的就趕快改,不能總是在深水區裏“摸石頭”。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新型城鎮化要“趨利避害”。但究竟避什麼害?為什麼避害?害到了什麼程度?很多人其實並沒有真弄清楚,要麼是跟著起哄,要麼是在似是而非的概念上繞圈子。有些人的調子高到天上去了,就是不著邊際,不敢麵對已經存在的尖銳矛盾。中央都在說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但他們還是有另一類的空話、套話,前幾年的“城市化”發言也居然拿到現在反駁,而且煞有介事,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如此沒有針對性,新型城鎮化還怎麼深入討論下去?在我看來,“避害”才能進步,“避害”才能重生。對什麼是新型城鎮化一定要敢於談真問題,要有把自己的見識、主張說出來。在這個重大的國家戰略方向上,誰怕下功夫,誰就找不到真理。
其實,既然叫新型城鎮化,就一定是與當前正在推進的城鎮化不同。2010年就有各種社會輿論,批評當前的城鎮化是“偽城鎮化”、“半截子城鎮化”或“不完全的城鎮化”,過激的觀點甚至認為是“病態城鎮化”或“畸形城鎮化”。我大體上梳理了當前城鎮化的十大重症:製造了城鎮化率的數字泡沫;放大了戶籍壁壘的製度缺陷;暗藏了土地財政的隱性風險;侵蝕了耕地資源的保護紅線;引發了攀比冒進的失控開發;催生了商業賄賂的高發多發;扭曲了幹部考核的評價導向;漠視了城市自身的弱勢群體;割裂了文化遺產的曆史傳承;惡化了生存發展的環境空間。
上世紀60年代初,為了度過當時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全黨就一些重大問題同時開展調研,很快就形成了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正確決策。我想,對新型城鎮化的不同意見,有調查不夠的問題,也有研究不夠的問題,而後一個問題更加突出。
最近聽說,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編製的《全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已基本定稿,今年上半年可能正式出台。我認為這麼匆忙定稿是欠妥的。新型城鎮化的錢從哪裏來、人向哪裏去、地往哪裏用?怎麼拿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實施意見?國家發改委有責任深入調研、反複論證,避免在關鍵的時刻選擇錯誤的方向。我認為,在方向不明的時候,先停下來辨明方向是十分明智的,切不可在缺乏充分評估論證的情況下出手過快,用力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