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君山銀針:貴族的掙紮(1 / 2)

君山銀針:貴族的掙紮

封麵報道

作者:熊帥

君山銀針的故事,一如杯中的茶葉,浮沉交錯。麵對萎縮的市場份額,君山銀針曾在“黃”與“綠”間進行了艱難抉擇。重新回歸黃茶身份,君山銀針將再次向世人展示出自己的高貴身段。

君山銀針產自洞庭湖上的君山島。歲月變遷,由於產量有限,這一昔日的貢茶如今卻在生存線上苦苦掙紮。

麵對萎縮的市場份額,君山銀針曾在“黃”與“綠”間進行了艱難抉擇。重新回歸黃茶身份的它,將再次向世人展示出自己的高貴身段。

曾經風光

王準是湖南省君山銀針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3月末的一天夜裏,剛從一場酒局脫身的他,盯著新泡的君山銀針與記者聊了起來。

君山銀針的故事,一如杯中的茶葉,浮沉交錯。

君山銀針產於洞庭湖上一個0.96平方公裏的小島,島名即為“君山”。數千年來,島上流傳著各種極富神秘氣息的傳說,而茶和水,是這些傳說中不可或缺的兩位主角。

相傳4000多年前,為了平複南方三苗地區叛亂,舜帝決定率領5000精兵南巡,不幸卻被困於雲夢澤(古洞庭湖)。娥皇、女英兩位帝妃放心不下丈夫,也緊隨其後,當她們到達雲夢澤時,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將湖水掀起兩丈多高,眼看著就要被卷入巨浪。不料,湖麵漂來72隻青螺,聚成山峰將她們托起,進而成功逃生。不久傳來舜帝戰死蒼梧的噩耗,二妃悲痛欲絕,臨死之前將隨身攜帶的三顆茶兜播於腳下,這便是君山茶的母體,這座山峰也因為二妃是君妃而命名為君山。

如今,二妃墓靜靜地矗立在君山島,已有三、四千年的曆史。透過斑駁的青石墓碑,還依稀可以感受到娥皇、女英驟聞丈夫離世時的悲傷。作為她們留給世人的最後財富,當年的小小茶兜已長成茂密茶樹,延伸至漫山遍野,以此來喚起世人對二妃豐功偉績的尊敬和感恩。

君山銀針最閃耀的亮點莫過於它衝泡之後的獨特景象。使用透明玻璃杯沏茶,可以看到茶葉在杯中一根根垂直立起,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筍,懸空上立,然後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然成觀。後唐皇帝明宗看到此景時大為喜悅,立即下旨把君山銀針定為“貢茶”,成為盛極一時的宮廷聖品。

時光飛躍至乾隆46年,君山銀針每年的上貢數量達18斤,紫禁城裏隻有乾隆身邊的重臣和寵愛的後妃才有資格一飽口福;京城裏的文人雅士,也以擁有“君山貢尖”而身價倍增,受人追捧。徐柯《夢湘囈語》記載,文人墨客品茗論茶,認為茶滋味以“輕清為佳”,太濃鬱不好,“故君山為貴”。由此可見,作為身份和品質的象征,君山銀針一直當仁不讓。

雖然新中國成立之後,君山銀針的產量有所突破,1978年之前年產量基本在100斤左右,但是君山銀針在全國茶葉市場上的占有量卻非常稀少,普通百姓很難消費得起,故很長時間內,君山銀針都是中央政府招待各國元首使節時使用的茶葉。

1956年,因為質量優良,君山銀針在國際萊比錫博覽會上贏得了金質獎章,並被譽為“金鑲玉”,其售價也創我國當今名茶之最。

轉戰綠茶

也許是生產君山銀針的企業已經習慣了追捧,認為憑借君山銀針獨特的味道和優美的外形,完全可以在中國名茶中牢牢占據一席之地,但時代在不斷發展,當年成就名氣的“俊美外觀”,如今在“以量論英雄”的產業化時代,已經無法保障其在市場中的優勢地位了。

2009年,中國世博十大名茶在上海產生。作為中國茶葉進入世界市場的最好時機,黃茶卻成了當時唯一落選的茶類。經典黃茶品類君山銀針、蒙頂黃芽均與“十大名茶”失之交臂,消費者甚至認為君山銀針是綠茶,而非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