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月後,突然傳來消息,趙括即將取代廉頗,成為趙國主帥。
其實,短短六個月的時間內,讓趙王換下公認的優秀將領,將大權交付未出茅廬的小子,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了。我不得不佩服秦國的辦事能力,怎一個迅猛了得?趙王雖然不是什麼明主,可也絕不是草包。如果不是散布在邯鄲的那些沸沸揚揚的傳言,如果不是那些近臣在他的耳邊不停嘮叨著,他也許不會做出這麼重大的錯誤決定。
因為他想不到,流言,可以故意散播,隻要形容得足夠逼真。近臣,可以收買,隻要開價足夠高。
於是,他相信了這些逼真的謊言。廉頗老了,所以才與秦軍對峙了這麼久,而無法取勝。廉頗要投降了,所以遲遲不進攻,隻是一味防守。廉頗的英勇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但是,趙括,無論才華和膽魄,都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趙奢。他是上天賜給趙國的禮物,是毀滅掉秦國的一把利刃。趙國的命運與希望,何當交付給這麼個智勇無雙的少年,而不是大勢已去的遲暮老者。
這些,趙王都相信了。
於是,秦軍在最最危難的時候,在人人開始動搖的時候,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的確,三年零六個月的對峙,秦軍已經疲憊不堪。長年累月在外打仗,軍士多有思念故土的,導致士氣低落,何況,千裏運糧,消耗甚大。相反,長平與邯鄲僅百裏之遙,糧草供給不絕。
更鬱悶的是,廉頗果然不簡單,在兩國軍力懸殊的情況下,依舊可以冷靜分析形式。秦軍無論是人數還是戰鬥力,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趙軍都無法比擬。因此,硬拚是絕對不可取的。
他針對秦軍的特點一一作了剖析,人數多,可是人不是鐵打的,是要吃飯的,人越多消耗的糧草就越多,更何況,鹹陽距長平千裏之遙,中間還隔了崤山,長年累月源源不斷運送糧草,不餓死也要累死……
秦軍不是戰鬥力強嗎?沒關係。他偏不跟你打,任你怎麼挑戰,他就是緊守營地不出來,你再有戰鬥力也沒用。
步兵和騎兵……也不是問題,他事先守住了地勢險要的金門山,進可攻退可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再洶湧的步兵和騎兵,在險峻的地勢麵前,還真的跟廢物差不多……
秦軍被逼急了,不過秦軍也不是省油的燈。
他們將丹水封鎖了,丹水由秦軍營地流向金門山,斷絕了趙軍的水源,趙軍一定不戰自亂。可是,沒想到廉頗一早就命令士兵掘地三尺,湧出來的水流,取之不竭。
然後,秦軍便使出了一貫伎倆,天天派嗓門特別大的士卒,在金門山前破口大罵,企圖以此激怒廉頗,與秦軍決戰。這是秦國的絕招,它就喜歡跟你打,你不打它就罵,罵到你不想打也不行的時候。
可是,廉頗的定力還真不是一般的強。任憑秦軍怎麼辱罵,他始終無動於衷。最後,廉頗的祖宗不知道多少代都被罵完了,秦軍也口幹舌燥沒力氣了,隻得乖乖回營。當他們精疲力竭回到營地時,趙軍卻發動了突然襲擊。秦軍反應過來時,已經死傷慘重,趙軍也回老巢了。
秦軍快瘋了。三年多,他們就是這麼折騰過來的,簡直快崩潰了。
以守為攻,以逸待勞,不戰而屈人之兵。果然高明!
廉頗,雖然我們今生無法並肩作戰。但是我白起,佩服你,敬重你。
他一直在等,等秦軍糧草無法支持,等秦軍自行混亂,然後反攻,一舉殲滅。他相信一定會等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