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夫子避而不談和堅決反對的是些什麼事情?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態度?他的這種態度與他的正麵主張之間有些什麼內在聯係?從這些問題入手可以把握孔子思想的義蘊,而且唯其如此,也才能夠真正理解孔子對於中國文化的意義。在農業的穩定性未獲得以前,與這一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是“神權政治”的“專家政治”,社會生活的中心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亦即如何克服由於人對自然的無知而造成的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的問題。在農業的穩定性逐步呈現後,社會生活的中心問題隨之轉變為本質上與乘餘產品分配有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問題,“專家政治”於是轉變為“道德政治”,周公是中國曆史上道德政治的開啟者,孔子則由於確立了道德政治的主要規範而成為後世中國農業文化的“至聖先師,”這就是中國文化在周秦之際發生的人文主義轉折的實質。
孔夫子曾經這樣評價他自己的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知老之將至雲爾。”他一生對“仁”的追求和踐履是真正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什麼是“仁”?“如何踐仁、體仁、不違仁,以及由仁入聖?等等,這些是孔子問題的核心。
但孔夫子並不總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他對許多問題一點都不關心,甚至很反感,他為什麼會有這種態度?曆來的學者大多采取了輕忽的態度,處理過於簡單。實際上,一個所極力關心和主張的與他所輕忽和反對的肯定有非常內在而密切的聯係,是有其深刻的基礎和原因的。對孔子這樣劃時代的思想家,更應作如是觀。而且筆者認為,不充分理解“子不語”的真意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孔夫子所提出的正麵主張的義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