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汗水灑綠了校園
胡克勤
每年金秋,新考上合作民族師專的莘莘學子,還有護送他們來上學的家人,一跨入學校大門,映入眼簾的一幢幢造型新穎的教學大樓、一株株挺拔清脆的雲杉、冷杉,清澈小河中的潺潺流水,都會帶給大家一份驚喜,也會被這高原森林公園般美麗的校園環境所陶醉。為了在亙古荒唯上換來四季常青、樹木清香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的教職工們曾灑下過許多的汗水,付出了不少辛勞。
一九八三年春寒料峭的初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誌來甘南州視察。他乘坐的直升飛機降落在合作市南郊一片荒灘上,不久,這裏便被確定為即將誕生的合作民族師專的新校區。當時這裏除了稀疏的荒草,幾乎沒有一棵樹木,沒有一棟建築,春天一刮風,滿天盡是塵土。學校的開拓者們懷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既要樹人,也要樹木,要讓不畏風雪嚴寒的青鬆伴隨著學校一起成長的理念,在進行教學生活設施建設的同時,以栽種樹木,綠化校園為主的環境建設也開始進行。先後在新修的主幹道兩邊、在新建的第一棟教學樓前、在學校圍牆的內側都及時地栽上了鬆樹、耐寒的楊樹,在流經校園的小溪邊栽上了灌木,冬天凍死的,來年再補栽,年複一年的堅持,小樹栽活了,校園也呈現出勃勃生機。
時間進入到九十年代,第一代校領導陸續卸任休息,接替他們的同誌抓校園綠化一如既往、堅持不輟,每年有安排、有部署,而且帶頭,緊抓落實。擠出經費,從隆哇林場苗圃,從大夏河岸邊的農村買來落葉鬆、馬尾鬆、高原柳等,想方改變樹種單一狀況,組織機關單位的教職工輪流參加勞動,從田徑操場南邊的土坎上拉運活土,填平坑坑窪窪。在拉土勞動中,年青同誌拉車搡車(架子車),中年人挖土裝車,年邁六旬的黨委副書記楊鎮西、年逾半百的圖書館支書貢保等同誌揮鍬平整場地,運來活土上千立方,圖書館樓前的大坑填平了,辦公樓後邊的大坑也被填平了、道路邊的綠化帶也平整好了。然後陸續栽上樹苗,經過幾年的努力,校園內所有的道路邊、樓房前後、所有的空閑地上都栽上了樹木,修剪枝條、防治病蟲害等管護工作也沒放鬆。在大家的 努力下,小樹越栽越多,越長越高,校園環境越來越美,如今,合作師專已成鑲嵌在高原新城合作市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作者簡介:胡克勤,原合作民族師專副校長,河西學院黨委書記。
一九九四年體育係艱難起步
胡克勤 劉生文
一九九四年,學校進入了一個以拓展專業設置,擴大學生規模為主的外向型發展的新階段。體育係就是在這波大潮中應運而生,開始了艱苦的創業之路。
九四年前,由於條件所限,學校僅有藏語文,漢語文,數學,政史和財會五個專業,在校學生也不足800人。這種狀況遠遠滿足不了民族地區的教育發展需要,好多中小學必修的課因缺少教師開不起來,特別是音、體、美和英語教師尤為缺少。也因為學生太少,形不成規模效益,致使學校經費十分拮據(當時財政撥款以學生人數核撥)。學校領導綜合以上這些因素,從實際出發,決定增設開辦一些新的專業,申請增加招生名額。走外向性發展的路子。在新增設的專業中,體育係成為首選,同時還在經濟係財會專業外新開設計算機專業,引進音樂,美術教師開設音樂,美術選修課,為日後成立藝術係創造條件,另外還在政史係開設地理課,實行史,地主輔修,開設以藏語授課的藏數學專業等課程。在此基礎上,學校當年努力爭取,積極申報省教育廳就批準成立了體育教育,計算機教育,並安排下達了招生計劃。
萬事開頭難,體育係開辦初期困難重重,一缺教師,二缺場地,器材設備,三缺合格的生源。當時我們僅有7名專職教師,即要為新開設的體育係授課,又要承擔全校公體體育課的教學任務和早操,課間操,課外活動,校內外的決賽活動,大家每周平均14個課時的工作量,大家從不喊苦叫累,也不計較每節課補貼的五角錢,仍一絲不苟的上好每節課。係上四處奔波,好不容易地從師大分配來三名教師,從外地引進了一名教師,還聘請了兼職教師蘭州醫院外科主任王呂吉主任醫師講授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課程,聘請州歌舞團同誌教授體音舞蹈等,在當時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沒有實驗室就借用學校理化實驗室,沒有風雨操場就借用學校餐廳進行舞蹈和乒乓球教學。為了不影響學生就餐,每次上課必須搬動餐桌。大部分課程還要在田徑場和室外授課,高原多變的氣候,冬冷到零下十幾度,變曬,日輻射強,春秋風大雨多,你會看到滿臉滿身是土,隻有兩隻眼睛翻動的體育教師,或者是運動服濕透的黑臉龐的教師活動在運動場上,他們為了教學還要平整操場,自灑場地。為了合作師專的未來,他(她)們幾十年來在默默的奉獻。第一,二年招生時,民族地區的生源很少,局限於漢族考生不能超過百分之十的比例。學校麵臨看要麼取消招生計劃,要麼在全省統招的兩難境地。學校權衡再三還是選擇了後者,盡管引來了許多非議,但實際效果是很好的,這批考生文化水平較高,綜合實質不錯,近三年的培養和艱苦環境的磨練,成為能吃苦耐勞,敬業奉獻的合格的中小學體育教師。到現在已有上千名畢業生活躍在全省各地區和民族地區體育教學上成為一支生力軍,在他們努力下,民族地區的考生比例也逐年成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