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效閱讀的故事美文 22.
現代人的通病是孤獨
卡耐基
我有一位朋友,5年前失去了丈夫,從失去丈夫的那一刻,她陷入了孤獨與痛苦中。“我到底該做什麼事呢?”在她丈夫離開1個月之後的一天晚上,她來問我,“我住到哪裏好呢?我往日幸福的生活還能再來嗎?”
我知道在她這個年齡(50歲)失去相伴多年的伴侶,痛苦和孤獨是在所難免的,也是人之常情。但時間一久,此傷痛和憂慮便會慢慢減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痛苦灰燼上的充滿陽光的新的幸福生活。
“不!”她絕望地說道,“我不會再有幸福的生活了,我已經老了,我的孩子們都已經獨立生活,我還能幹什麼呢?”可憐的婦人是得了嚴重的自憐症,而且不知道該如何治療這種疾病。很多年過去了,我的朋友依然自怨自憐。
有一次,我忍不住建議她可以重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結交新的朋友,培養新的興趣,不要一味沉溺在往事的回憶裏。她沒有把我的話聽進去,因為她還在為自己的命運悲歎。後來,她覺得孩子們應該為她的幸福負責,因此便搬去與一個女兒同住。
但情形並不像她想象中般美好,她和女兒的關係急劇惡化,最後到了互相指責,互相埋怨,反目成仇的地步。這個婦人後來又搬去與兒子同住,結果也是不歡而散。後來,孩子們共同出錢買了一間公寓讓她獨住,這更加劇了她的孤獨感。
有一天她跑到我這裏向我哭訴:“所有的家人都棄我而去,沒有人要我這個老媽媽了。”這位婦人的確再也沒有快樂過,因為她認為全世界都虧欠她。她實在是既可憐又自私,雖然年齡已有61歲了,但情緒卻還像幾歲孩童一樣沒有成熟。
不了解愛和友誼並非是從天而降的禮物是許多孤獨寂寞的人之所以孤獨寂寞的原因所在。一個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歡迎,或被人接納,一定要盡點心力。情愛、友誼或快樂的時光,都不是一紙契約所能規定的。我們應該勇於麵對現實,無論丈夫、妻子或哪一位親人離世,活著的人都有權利再快樂地活下去。隻是他們須知道:幸福並不是靠別人來布施,而是要靠自己去贏取。
再看一個生活實例:
在一艘豪華遊輪上,一位明朗、和悅的單身女性,大約60來歲,正隨著舞曲怡然自樂。這位單身老婦人,也和我的那位朋友一樣,曾遭喪夫之痛,但她能把自己的哀傷化去,毅然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這是她深思熟慮之後所做的決定。
她曾和丈夫相依相偎,曾把生活的重心和支柱都放在了丈夫身上,丈夫的離世使她一度陷入了對生活的極大絕望中,所幸的是她很快從絕望中擺脫出來。她十分喜歡水彩畫,現在成了她精神的寄托。她忙著作畫,哀傷的情緒逐漸平息。而且由於努力作畫的結果,她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其收入不僅可以開銷自己的生活,這能存蓄一些。
有一段時間,她很難和人們和諧共處,或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覺說出來。因為長久以來,丈夫一直是她生活的重心,是她的伴侶和力量。她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長相一般、經濟拮據,因此在那段近乎絕望的日子裏,她一再自問:如何才能使別人接納她,需要她。
她後來找到了答案——她必須采取主動,把自己奉獻給別人,而不是坐等別人的施與。想清了這一點,她擦幹眼淚,換上笑容,開始忙著畫畫。她也抽時間拜訪親朋好友,盡量製造歡樂的氣氛,卻絕不久留。沒過多久,她的生活開始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大家漸漸地都願意與她相處,經常有人邀請她去參加宴會、舞會,她還在社區的會所裏舉辦了個人畫展,處處給人留下美好印象。
後來,她參加了這次遊輪的“地中海之旅”。在整個旅程當中,她一直是最愛大家歡迎的人。她對每一個人都十分友善,但絕不喋喋不休。在旅程結束的前一個晚上,她的艙旁是全船最熱鬧的地方。她那自然大方得體的風格,給每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人都願與她互換地址,以便日後經常聯絡。
“地中海之旅”結束後,她又參加了許多類似這樣的旅遊。她知道自己必須勇敢地走進生命之流,並把自己奉獻給需要她的人。她所到之處都留下友善的氣氛,大家都願意與她交朋友。
時代在進步,醫學在飛速發展,但我們的社會卻有一種疾病愈來愈普遍,那就是處於擁擠人群中的孤獨感。
加利福尼亞州奧克蘭的密爾斯大學校長林·懷特博士在一次晚餐聚會上,發表了一段有關這種現代人的孤寂感的演講。“20世紀最流行的疾病是孤獨。”他如此說道,“用大衛·裏斯曼的話來說,我們都是‘寂寞的一群’。隨著人口數量的迅猛增長,人性已不再突顯,根本分不清誰是誰了……居住在這樣一個‘不拘一格’的世界裏,再加上政府和各種企業經營的模式,人們必須經常變換工作地點——於是,人們的友誼無法持久,時代就像進入了另一個冰河時期一樣,使人的內心覺得冰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