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效閱讀的哲理美文 30.(1 / 1)

學生有效閱讀的哲理美文 30.

自我尊敬

愛因·蘭德

為了追求並獲得生命所需的價值,進而成功地與真實世界打交道人們需要自我尊敬,他們需要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充分的信心。

與自我尊敬相對立的是焦慮和犯罪感,並且是心理疾病的症狀,它們使人價值喪失、思維分裂和行動麻木不仁。

隻有當一個自我尊敬的人選擇了他的價值,確立了他的目標,並且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時,他才會有統一的行動。這就像一座通向未來的橋,生命將在這座由信念支撐的橋上通過,這種信念是一種思維、價值和判斷的能力,也是人的價值。

這種信念不是特殊的知識、能力和技巧對真實世界的控製。它不依賴於某種特定的成功或失敗。它反映了人與真實世界的基本關係,人們信念的基本能力和價值。它也反映了一種自信,也就是人在本質上或原則上對世界的權利。

自我尊敬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評價,具有傳統道德的人是不可能接受它的。他們的自我犧牲和神秘主義信條都不可能使人達到心理健康或自我尊敬。這些信條是心理論和存在論的自我毀滅。維持自我生命和達到自我尊敬,要求人們完全運用理智,而道德傳統卻要求人們具有完全信賴於一種教條的信仰,而這種信仰是不具備感官事實和理性證據的。

一個人自己判斷的標準隻有兩條,要麼是理性,要麼是他的感覺。所謂神秘主義者就是以自己的感覺為認識工具的人,在這種人的心目中感覺與知識的方程式等同。

為了達到所謂信仰的“德性”,自我犧牲的信條驅使人們放棄自我的觀察和判斷,過著無法使自己的生活感受成為他人知識一部分的非理智的生活,並使自己陷入假想之中。由此,人們必須壓抑自己的批判性思維,並把它看成是罪惡的,人們必須限製由此不斷產生的任何問題。

所有人類的知識和概念都是一個有等級秩序的結構。人類思維的基礎和出發點是人的感官知覺。隻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才能形成最初的概念,然後通過確認和整理更大範圍內的新概念構造知識大廈。

積極的進取

拿破侖·希爾

卡耐基曾經告訴過我:“有兩種人絕不會成大器:一種是除非別人要他做,否則絕不主動做事的人;另一種人則是即使別人要他做,也做不好事情的人。那些不需要別人催促,就會主動去做應做的事,而且不會半途而廢的人必將成功。”

創造非凡成就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有明確目標;不斷追求明確目標的動機;成立智囊團以期獲得達到目標的力量;獨立;自律;以“贏的意誌”為基礎所建立起來的堅毅精神;有所節製和具有豐富想像力;迅速且明確地決策的習慣;以事實為根據發表意見而非猜測;要求自己多付出一點點的習慣;激發熱忱和控製熱忱的能力;要求細節的習慣;聽取批評而不動怒的能力;熟悉十項基本的行為動機;一次致力於一項工作的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更多責任的能力;為屬下的過失承擔所有責任的意願;對屬下和朋友付出耐心;隨時保持積極心態;運用信心的能力;貫徹到底的習慣;強調徹底而非強調速度的習慣;可信賴性。

當你明確目標之時,就是你開始運用個人進取心的時候了,開始執行你的計劃,組織你的智囊團。盡管你會發現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你的目標發生一些變化,但最重要的是“馬上展開”你的計劃。

別讓外在力量影響你的行動,雖然你必須對他人的驚訝和你所麵對的競爭做出反應,但你必須每天以你的即定計劃為基礎向前邁進。用你對成功的想像來滋養你的強烈的欲望;讓你的欲望和熱情燃燒,最好能燒到你的屁股,隨時提醒你不可在應該行動時仍然坐待機會。

每當你完成一件工作時就應做一番反省,這是你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成績嗎?如何能做得更好?何不現在就使自己更進一步?是否能夠發揮個人進取心,應視你對於每次機會的覺醒程度,以及你是否能在發現機會時立即行動而定。

很明顯的,個人進取已是一種要求甚多的特質,它的實踐需要許多心理資源作為後盾。當你的進取處於低潮時,不妨求助於可在其他所有成功原則中注入新的生命力,並且使它們再度發揮作用的一項原理:積極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