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話題 2.
蘋果為什麼落地
牛頓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小時候的牛頓很“笨”,總是提出一些別人認為很“可笑”的問題。不但同學們都看不起他,就連老師也不喜歡他。
7歲的時候,牛頓和小夥伴在秋天的果園裏做遊戲。忽然,一個熟透的蘋果落在了地上,這引起了小牛頓的注意。他停止了遊戲,抬頭看了看蘋果樹,又彎下腰撿起蘋果,好奇地看著腳下的土地,自言自語道:“蘋果為什麼會落到地上呢?”
回到家,牛頓把自己的疑問告訴了媽媽。媽媽說:“空中的東西都要落到地麵上,像拋出去的石頭要落下來一樣,這是自然規律。”
小牛頓對媽媽的回答不滿意。第二天上學的時候,他又向老師請教。老師說:“蘋果當然要落到地上,難道還會飛上天?!”同學們都哄笑起來。小牛頓認真地說:“是啊,我就是不明白,蘋果為什麼不能掉到天上去。”老師不耐煩了,說:“要是你對這個問題感興趣,那就去問上帝吧!”
牛頓受到了羞辱,但他並不生氣,就把這個問題記在了腦子裏。後來,他發現蘋果落在地上的原因,是蘋果和地球相互吸引的結果,並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理”。安培善動腦筋
安培出生在法國,20多歲就成為了物理學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安培從小就智力超常,被人稱為神童。他的數學計算能力和記憶力更突出。
安培的父母開了一家小商店。有一天,父母總結一個月來的收支情況,小安培在一邊安靜地聽著。爸爸拿著帳簿開始一項一項地念,媽媽則在紙上計算。小安培聽著聽著,就不讓爸爸念下去了。他說:“還是讓我來說給媽媽聽吧。”爸爸就把帳簿交給了他。沒想到小安培根本就不看帳簿,一口氣就把所有的收入都講了出來,爸爸驚訝地瞪大了眼睛,而媽媽都跟不上他的速度了!原來,小安培前幾天隨便翻過這本帳簿,不知不覺就把那些數字全記下來了。
過了不久,小安培的數學計算天才也顯現了出來。他根本不用在紙上運算,隻要父親說出幾個數字,無論是加減乘除,他都能馬上說出答案,而且絕不會有錯誤。13歲的時候,他已經掌握了圓錐曲線原理,而那是大學的課程。
看小安培有數學方麵的天才,父親就給他買了很多書。後來,小安培十幾歲的時候已經掌握了數學、物理知識和好幾種語言,還自學了《百科全書》,成為了一個博學家。馬路上的實驗
蘇格蘭人貝爾是電話的發明者。說起貝爾發明電話的故事,還和他童年時期的一次經曆有關呢。
很小的時候,貝爾就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喜歡自己搞一些小發明。有一次,貝爾和同學們一起玩遊戲。他用硬紙板做了一個聽筒,然後讓同學把聽筒的一頭放在耳朵上,自己對著另一頭說:“喂,喂,你們聽見了嗎?我是科學家貝爾!我是科學家貝爾!”
同學們覺得這個遊戲很好玩,但嫌教室太小了。貝爾想了想,就跑到水房拿來了一根長長的膠皮水管,連到聽筒上。小夥伴們就跑到學校外麵,隔著街道玩起了通話遊戲,開心極了。
小夥伴正玩到興頭上,一輛漂亮的馬車駛過來。經過貝爾身邊的時候,馬腿忽然被膠皮水管絆了一下,於是馬車一下子就撞到路燈柱上!這時,從車上跳下一位紳士來,他生氣地對貝爾說:“小家夥,你在幹什麼?”
貝爾抱歉地說:“對不起,先生,我們在試驗遠距離通話呢。”
紳士聽了,驚奇地說:“了不起的孩子,你還想做什麼?”
“你看,我們現在能聽見對方說話,可是卻看不見對方的臉了。我將來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小貝爾堅定地說。
後來,貝爾成功地發明了電話機,還為電視的發明做出了貢獻。課堂裏的爆炸
德國化學家李比希小的時候,父親自己開了一家小藥房。看著父親在藥房裏調製出各種藥物、顏料,就像變魔術一樣,小李比希感到很羨慕。
小李比希上學了。放學後,他經常到藥店幫忙。有一天,有人來買炸藥,父親就配製了炸藥,又製造了雷管。這一切都讓小李比希看在眼裏。他靈機一動,突然想到了同學們經常在放學後去池塘裏摸魚,可每次都失敗而歸。要是做幾個“小炸彈”賣給同學們,那不就可以“炸魚”了嗎?而自己也有零花錢了……想著想著,小李比希竟樂了起來。
於是,小李比希就瞞著父親動手研製起“小炸彈”來。經過幾次實驗,“小炸彈”終於試製成功了。他把小炸彈帶到學校,同學們圍著他一搶而光。
有一天,小李比希又偷偷把小炸彈帶進學校,準備賣給同學們。誰知在上課的時候,那些小炸彈竟莫名其妙地爆炸了,巨大的響聲驚動了整個學校,老師和同學們都嚇得躲到了桌子下麵。學校查明真相,就把小李比希開除了。
父親沒有責怪小李比希,反而鼓勵他繼續學習,還帶著他一起做試驗。後來,李比希21歲時就被一家著名的大學聘任為化學教授,成了著名化學家。賣風箏的兩兄弟
19世紀80年代,在美國俄亥俄州一個小城裏有兩個男孩,一個名叫奧維爾,另一個叫威爾伯,他們就是後來的飛機發明家“萊特兄弟”。
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機械修理工,也許是受了父親的影響,萊特兄弟從小就對機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過,他們更喜歡自己鼓搗一些小發明。有一天,兄弟倆躺在草地上,看著天上展翅飛翔的老鷹,哥哥說:“要是我們也能在天上飛,那該多好啊!”弟弟馬上跳了起來:“那就讓我們一起去放風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