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以後,萊特兄弟每天都去郊外去放風箏,引得小夥伴們也都喜歡上了這項活動。但是,風箏經常在空中被風吹破了,這讓小夥伴們都很沮喪。萊特兄弟就常常琢磨,怎樣才能使風箏更結實,飛得更高呢?他們找來了最好的紙張、竹片,開始研究起來。

經過好幾次的失敗,萊特兄弟的新風箏終於成功了,不但很結實,而且飛得高,總是在比賽的時候得冠軍。小夥伴們就纏著他們,紛紛要求把風箏賣給他們。於是,兩兄弟就又做了好多風箏出售,掙了不少的零花錢。後來,萊特兄弟刻苦鑽研飛機製造技術,終於把童年的夢想變成了現實。屈原的讀書洞

屈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詩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從來也不貪玩。隻是周圍的鄰居經常吵鬧,小屈原很為這噪音苦惱。

有段時間,屈原總是很晚才回家。姐姐覺得奇怪:“難道弟弟放學後去玩了?”她決定要弄清楚原因。

一天,放學的時間到了,姐姐就悄悄地藏在一棵大樹的後麵,想看看小屈原到底去哪裏。不一會兒,屈原出了校門,然後就朝後山坡走去,一直走到一個小山洞口,頭也不回就走進去了。姐姐見屈原走進了山洞,以為他去解手了,就在洞口旁靜靜地等著。

等了半天,屈原還沒出來。姐姐著急了:難道弟弟出什麼事了?就小心翼翼地走進了山洞。她看見洞頂上有一個臉盆大的圓孔,光線透過圓空直射下來,照在小屈原的身上,他正拿著竹簡低聲地吟誦著。

小屈原看見姐姐進來了,就笑著說:“姐姐,這裏的環境多好啊,正適合我讀書。”姐姐見小屈原這麼用功,就心疼地說:“天色晚了,回去吧!”姐弟倆於是手挽手走出了山洞。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這個山洞叫作“讀書洞”。鑿壁偷光讀書

匡衡小時候,非常渴望成為有學問的人,但家裏很窮,沒錢讓他上學,他就常常向別人借書讀。天黑了以後,因為家裏點不起油燈,匡衡就無法看書了,他為此十分苦惱。

有一天夜裏,匡衡正躺在床上想心事。忽然發現地上有一絲光亮。小匡衡起身一看,原來是牆裂了一條縫,鄰居家的燈光從這條縫裏透了過來。匡衡十分高興,就想借著那道光線讀書,可惜光線太弱了,根本看不清楚書上的字跡。於是,匡衡悄悄地用小刀把那條裂縫挖大了一點,這樣透過來的光線就變粗了,書上的字跡就顯得很清楚了。從此,匡衡每天等天一黑,就靠近牆壁上的小洞讀書。後來,鄰居把裂縫堵上了,小匡衡又沒辦法在晚上讀書了。

一天,正當匡衡苦惱的時候,屋子裏飛進來了一隻小螢火蟲,在匡衡的麵前轉來轉去。匡衡突然覺得眼睛一亮,他趕緊起床,跑到院子裏,捉了好多小螢火蟲,然後把它們放在一個小紗布包裏。啊,螢火蟲發出的光足夠用來看書了!小匡衡高興地跳了起來。

燈光的問題解決了,小匡衡就四處去找書讀,許多好心人也都願意把書借給他。正是靠著勤奮學習的精神,匡衡長大後,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愛提問的張衡

我國東漢時期有個科學家叫張衡,他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渾天儀和地動儀。

張衡小時候勤奮好學,尤其對小發明感興趣。一天,他到鐵匠鋪去送一封信,見鐵匠在打造鐵器,不禁看得入了迷。他問鐵匠:“您能告訴我鐵是從哪裏來的嗎?”鐵匠看了看他,說:“這可不是一句兩句就說得清的,你到河邊去看看就明白了。”

張衡聽了鐵匠的話,就跑到河邊,見岸邊有一座煉鐵爐冒著濃煙,石匠正把一筐筐的石頭往爐門裏送。張衡奇怪地問:“你們燒石頭幹嗎呢?”

“這可不是一般的石頭,這是鐵礦石。”石匠大聲地告訴他。

張衡知道了鐵的來曆,很高興,就圍著煉鐵爐轉了一圈。忽然,他又有了疑問。他發現每個爐子邊都有幾隻風箱在往裏鼓風,但沒有一個人在拉風箱。

張衡又問:“沒有人拉這些風箱,它為什麼能鼓風呢?”石匠正忙著手裏的工作,沒空兒回答他,就指了指河麵。

張衡順著石匠的手指一看,原來河上築了一條大壩,河水從高處跌落下來,帶動了一個大水輪,有一根鐵鏈子連著水輪和風箱,隨著水輪的滾動,鐵鏈子就一鬆一緊地拉動著風箱。

張衡看了這個裝置,心裏很佩服。從此,他對發明的興趣更濃了。王羲之苦練書法

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被人們譽為“書聖”。

王羲之從4歲開始練字,他的父親很注重對他的啟蒙教育,經常帶著他去當時著名的書法家衛夫人那兒去做客,後來,衛夫人見他聰明伶俐,就把他收為自己的弟子。12歲那年,他偷偷拿了父親的一本叫做《筆談》的書,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父親發現後,就說:“你年紀太小,還看不懂,等你大了再讀吧。”沒想到王羲之大聲地說:“我讀得懂!”還把自己對書的理解講給父親聽。父親聽了,覺得很驚異,就把書送給了他。

王羲之得到了《筆談》,如虎添翼,寫字的水平迅速提高了。有一天,衛夫人感歎地說:“他一定是得到了寫字的秘訣,我已經教不了他了。”從此,王羲之就自己練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