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雖是丞相,卻掌握著秦國的大權,他發兵攻打魏國,打了大勝仗,奪得了二十座城池。這一天他給嬴政上課,很自豪地談到了這次伐魏的勝利。他以為嬴政聽了他指揮伐魏的壯舉,會欽佩他或者讚賞他,沒想到嬴政卻提出了令他意外的看法。
“太師,弟子覺得這次伐魏還隻能算個半勝,既然已經奪得了二十座城池,為什麼不乘勝前進攻下他的都城大梁,一舉滅魏國呢?”嬴政向他的老師發問。
呂不韋看看目光炯炯的弟子,有些意外,有些惱火,還有些驚奇。他沒想到這11歲的孩子會提出這樣獨獨立,不同的看法;他惱火的是學生敢於反駁老師,對老師的壯舉提出疑問,這使自己有些丟麵子;而令他驚奇的是,這孩子確實很有頭腦,很有氣魄。
想了片刻,呂不韋說:“當時時機還不成熟,所以就沒有繼續攻打。你要記住一句話:‘成事在天’。”
嬴政立刻接上一句:“上回弟子讀《湯誓》篇時,太師講到商湯被囚於夏台,開始考慮興商大計;當時太師不是還特地教弟子要記住‘謀事在人’嗎?”
呂不韋沒想到弟子會又提出這麼尖銳的問題,一時不知說什麼好。
嬴政卻越說越有勁:“要是我,我就要進兵大梁,一舉滅掉魏國。”
呂不韋聽了馬上反駁:“不,不!用兵是很凶險的事,一定要謹慎。你一定要記住:王者之師要伐無道而救生民,這是用兵之道的要旨。”
“你已經進攻魏國,並且奪取了二十座城池,這是有道還是無道呢?如果是無道,你根本就不應該進攻魏國,一座城池也不應該占;如果是有道,攻占二十座和攻占全國有什麼區別呢?那就應該一鼓作氣打到底。”嬴政似乎胸有成竹,他有條有理地反駁著老師。
這個孩子不簡單,提出的問題還真讓自己不好回答。呂不韋喝著茶水,思考了一會兒又說:
“可是打仗也像跑步一樣,需要間歇,需要休息。”
嬴政又馬上接道:“已經打下了二十座城池,接著打下去可能省時省力,而且軍隊士氣正旺,再打下去也容易取得勝利。可停了下來,以後再進攻,又要重新組織軍隊,重新準備糧草,重新長途行軍,而且認敵人也有了喘息時間。”
呂不韋聽著弟子講得頭頭是道,而且合情合理,不由得心裏也有些讚同他的看法了。他想嬴政雖然還沒繼位就能思考國家大事,將來肯定不是平庸的帝王,想到這他說:
“好,你有這些獨立的見解很好,學生學習不能師傅教什麼就學什麼,也不能師傅說怎麼做就照樣畫葫蘆,那樣是不會成為好學生的。”
嬴政心裏很高興,他微微鞠了一躬說:“謝謝太師的鼓勵,我一定記住太師的話,多開動腦筋,多思考問題。”
“你以後學習也要像今天這樣,不隻是從書本上學,而且要聯係實際,特別是要關心國家的大事,因為你以後是要掌管國家的。”呂不韋又說。
“是,學生記住了。”嬴政恭首回答。
嬴政通過刻苦學習,在少年時代獲得了很多知識,為以後執掌政權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在以後的學習中發揚了獨立思考,獨主分析的習慣,經常同老師一起探討問題,有時還進行辨論,這對他的學習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