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個時候,那位賣了49輛車的業務主管走進辦公室,臉色不大好看地拿一張文件給老總,說這是德國原廠發的電子郵件,上麵寫著:“25件備品要再延30天才能交貨。”
這位業務主管不安地對老總說:“又要延30天,我有好多客戶吵著要退車!”老總問:“有幾位?”業務主管說:“25位。”
25位剛好是50輛的一半,有趣的50%僥幸幾率,逃都逃不掉,50%的零件瑕疵率全部都出現了。
我們都知道,你若投100次的硬幣,正反麵的幾率各是50%。換句話說,誰都無法左右僥幸的幾率,因為它最多隻有50%;但剩下的50%卻是你可以100%作主。
在這個故事中,賣出車的業務主管選擇50%的僥幸幾率,沒賣出車的業務主管沒有選擇僥幸幾率。如果你是要買車的顧客,你會跟誰買車?如果你是老總,你會選誰當總經理?可以確定的是,沒有誰願意被那50%的僥幸幾率擊中!你想要的轎車
在每位法律係學生上的第一堂課裏,教授會告訴他們:“當你盤問證人席的嫌犯時,不要問事先不知道答案的問題。”
相同的訓誡也可以用在銷售上。辯護律師如果不事先知道答案就盤問證人,會為他自己惹來很多麻煩,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你身上。
絕對不要問隻有“是”與“否”兩個答案的問題,除非你十分肯定答案是“是”。
例如,我不會問客戶:“你想買雙門轎車嗎?”我會說:“你想要雙門還是四門轎車?”
如果你用後麵這種二選一的問題,你的客戶就無法拒絕你。相反的,如果你用前麵的問法,客戶很可能會對你說:“不”。下麵有幾個二選一的問題:“你比較喜歡三月一號還是三月八號交貨?”
“發票要寄給你還是你的秘書?”
“你要用信用卡還是現金付賬?”
“你要紅色還是藍色的汽車?”
“你要用貨運還是空運的?”
你可以看見,在上述問題中,無論客戶選擇哪個答案,業務員都可以順利做成一筆生意。你可以站在客戶的立場來想這些問題。如果你告訴業務員你想要藍色的車子,你會開票付款,你希望三月八日請貨運送到你家之後,就很難開口說:“噢,我沒說我今天就要買。我得考慮一下。”
因為一旦你回答了上麵的問題,就表示你真的要買。就像辯護律師問:“你已經停止打老婆了嗎?”這問題帶有明顯的假設(請注意,這問題不是:“你有沒有打老婆?”)。證人席的嫌犯如果回答了上麵的問題,等於自動認罪。
養成經常這樣說的好習慣:“難道你不同意……”。
例如:“難道你不同意這是一部漂亮的車子,客戶先生?”“難道你不同意這塊地可以看到壯觀的海景,客戶先生?”“難道你不同意你試穿的這件貂皮大衣非常暖和,客戶女士?”“難道你不同意這價錢表示它有特優的價值,先生?”此外,當客戶讚同你的意見時,也會衍生出肯定的回應。
我認為推銷給兩個或更多人時,如果能問些需要客戶同意的問題,將會特別有效。舉例來說,當某家的先生、太太和十二個小孩共乘一輛車子上街買東西時,我會問這位太太:“遙控鎖是不是最適合你家?”她通常會同意我的看法。
接著我會繼續說:“我打賭你也喜歡四門車。”因為他們是個大家庭,我知道他們隻能考慮四門車。她會說:“哦,是的,我隻會買四門車。”在一連串批評車子的性能之後,這位先生猜想他太太有意買車,因為她對我的看法一直表示讚同。
正因如此,到了要成交的時候,我已經排除先生得征求太太意見的這項因素。然後,我會說服他答應,他們彼此都認為對方想買這輛車,沒有必要再召開家庭會議討論,我也得到這張訂單了。安然的總裁
一個城裏男孩kenny移居到了鄉下,從一個農民那裏花100美元買了一頭驢,這個農民同意第二天把驢帶來給他。
第二天農民來找kenny,說:“對不起,小夥子,我有一個壞消息要告訴你,那頭驢死了。”
kenny回答:“好吧,你把錢還給我就行了!”
農民說:“不行,我不能把錢還給你,我已經把錢給花掉了。”
kennny說:“OK,那麼就把那頭死驢給我吧!”
農民很納悶:“你要那頭死驢幹嘛?”
kenny說:“我可以用那頭死驢作為幸運抽獎的獎品。”
農民叫了起來:“你不可能把一頭死驢作為抽獎獎品,沒有人會要它的。”
kenny回答:“別擔心,看我的。我不告訴任何人這頭驢是死的就行了!”
幾個月以後,農民遇到了kenny。
農民問他:“那頭死驢後來怎麼樣了?”
kenny:“我舉辦了一次幸運抽獎,並把那頭驢作為獎品,我賣出了500張票,每張2塊錢,就這樣我賺了998塊錢!”
農民好奇地問:“難道沒有人對此表示不滿?”
kenny回答:“隻有那個中獎的人表示不滿,所以我把他買票的錢還給了他!”
許多年後,長大了的kenny成為了安然公司的總裁。責任感創造奇跡
幾年前,美國著名心理學博士艾爾森對世界100名各個領域中傑出人士做了問卷調查,結果讓他十分驚訝———其中61名傑出人士承認,他們所從事的職業,並不是他們內心最喜歡做的,至少不是他們心目中最理想的。
這些傑出人士竟然在自己並非喜歡的領域裏取得了那樣輝煌的業績,除了聰穎和勤奮之外,究竟靠的是什麼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艾爾森博士又走訪了多位商界英才。其中紐約證券公司的金領麗人蘇珊的經曆,為他尋找滿意的答案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蘇珊出身於中國台北的一個音樂世家,她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音樂啟蒙教育,非常喜歡音樂,期望自己的一生能夠馳騁在音樂的廣闊天地,但她陰差陽錯地考進了大學的工商管理係。一向認真的她,盡管不喜歡這一專業,可還是學得格外刻苦,每學期各科成績均是優異。畢業時被保送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當時許多學生可望而不可及的MBA,後來,她又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經濟管理專業的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