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他們每天雖然多次議論著去大海的事,不過直到目前,這對金魚依然待在精致的水缸裏,悠然自得地遊來晃去。商鞅變法
戰國初年,周王室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了,主宰天下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這七國不斷地進行兼並戰爭,都想統一天下。如何加強實力呢?出路隻有一條,就是改革。當時各國紛紛進行改革,秦國也是其中之一。
地處西陲的秦國,因經濟、文化落後,百姓蒙昧,國力衰微,常遭魏國等中原大國的歧視和欺負。這種形勢逼得秦國不得不進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決心改變秦國的形象。當時有衛國人公孫鞅,欲展才學,他見到孝公的求賢令後,便投奔到秦國。公孫鞅見到秦孝公,闡述自己的治國理論,認為秦國要想強盛,唯有變法圖新。孝公聞言大悅,與公孫鞅秉燭達旦三日。秦孝公變法決心既定,封公孫鞅為左庶長,統令變法事宜。
公孫鞅的變法措施很快獲得秦孝公的首肯,就要正式出台了。公孫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當回事,就想出了一個主意,叫人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樁,並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10兩金子。”此言一出,觀者嘩然,因為扛這根木頭到北門去實在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大家議論紛紛,但就是沒人上前,都怕其中有詐。
看看圍觀者越來越多,公孫鞅又下令將賞金加到50兩。話音剛落,一個紅臉漢子推開人群走到木頭跟前說:“我來試試,最多不過是白扛一趟唄。”說著,他一哈腰,一較勁,一下子將木頭扛到肩上,大步流星直向北門走去。左庶長公孫鞅連聲誇讚這漢子是個好百姓,並當眾兌現了賞金。
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轟動開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對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認真執行才是。
公元前356年,公孫鞅的變法令正式公布了。
經過幾年的變法圖新,秦國的實力大為提高。老百姓男耕女織,糧食布帛漸漸多了,社會秩序也好得多,出現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升平局麵。秦國漸漸富強起來。韓信受胯下之辱
漢初名將韓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糊口度日,許多人都討厭他。韓信的母親死後,窮得無錢來辦喪事,然而他卻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要讓那墳地四周可安頓得下一萬家。
韓信曾在一個亭長朋友家吃閑飯,久而久之便引起亭長妻子的不滿,時常指桑罵槐的數落人。韓信看出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長絕交而去。
無奈之下,韓信隻好在城下以釣魚為生。河邊有一婦經常在這裏洗紗。見韓信餓得可憐,就時常給他一些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韓信對這位老大娘感激莫名,對她說:“我一定會重重的報答你”。老婦很生氣,斥責韓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隻是可憐你才給你吃食,難道是為了讓你報答我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見韓信整日落魄無依,很看不起他,就想侮辱韓信,輕蔑的說:“別看你身材高大,整天帶著長劍,其實你是膽小鬼。”並當眾嘲弄他說:“如果你真是大丈夫的話,就把我刺死,如果不敢殺我——”年輕人高傲的仰頭看了看天,接著說:“那就從我胯下鑽過去。”
韓信大怒,怒目而視,有心拔劍挺身而上,但轉念一想,為此事殺人而廢終生抱負,不值得。注視對方良久,眼光漸漸由狂怒變成平和和不以為意。慢慢低下身來,從他的胯襠下爬了出去。在一片哄笑聲中,韓信仰首挺胸而去。韓信背水一戰
公元前204年,楚漢兩軍在滎陽相持不下,楚軍稍占上風。為打開僵持局麵,漢軍大將韓信率軍對魏、趙、燕、齊等國進行征討。
戰爭開始進行的很順利,很快便收降了魏國。進而進軍至井陘口,準備進攻趙國。趙國謀士李左車主張一麵堵住井陘口,一麵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糧道。漢軍孤軍深入,沒有後援,必然潰敗。但大將陳餘不聽,堅持要與漢軍進行正麵作戰。
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裏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趙軍將領望見漢軍背水擺陣,不禁哈哈大笑,議論紛紛。要知道背水擺陣,是兵家大忌,等於斷絕自己的退路,使自己陷於絕境,自取滅亡。陳餘見韓信中了圈套,心中不僅暗喜。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韓信率領一支精兵,向趙軍進攻。
不一會韓信帶領的部隊假意退到河邊,跟原來背水列陣的主力會合了。趙軍全部出營追趕,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全部出擊,背水結陣的士兵沒有退路,唯有拚死作戰。趙軍漸漸不支,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遍插漢軍旗幟,頓時全軍潰散,陳餘被斬殺,漢軍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