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乘油壁車,朗騎青驄馬;

何處結同心?西泠鬆柏下。

這首樸素的小詩,道盡了美少女的無限風情。阮鬱聽了心想:我豈可辜負佳人的盛情?他回到客棧,趕忙向店家打聽,店家告訴他,西泠橋畔的妓家蘇小小,誰人不知呀!可她性情執傲,好花雖妍,要攀摘卻是不易呀!阮鬱微微一笑,心裏早打定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阮鬱騎著青驄馬,來到了西泠橋畔。繞過湖濱,沿著林間小徑,徑直來到蘇小小的住處。但見鳥雀啁啾,景色清幽,真是一處人間天堂!

話說蘇小小遊湖回來後,眼前不時浮現昨日遇見的那個少年,茶飯不思,心事重重,忽聽賈姨說有一少年求見,心中不由一陣狂喜,忙讓賈姨去請。

阮鬱跟在賈姨媽身後,來到堂內。蘇小小從繡簾中婷婷步出,淡妝素抹,低眉含笑,少年男女,四目相視,情意綿綿,兩顆心一下碰撞到了一起。

賈姨請阮鬱落座,奉上香茗。阮鬱乃宰相之子,長得英俊瀟灑,言談舉止又文雅大方,與那些隻知吃喝玩樂的紈絝子弟兩般天地。從談話中,蘇小小已感覺到阮鬱是個有才之士,便有意要與阮鬱結為知交。小敘片刻,蘇小小便請阮鬱上了鏡閣,侍女擺上酒,招待阮鬱,席間兩人推杯換盞,對歌吟詩,一起眺望西湖美景。兩人邂逅,一見傾心,為了表達心中的愛意,蘇小小深情地對阮鬱說道:“乃蒙郎君一見鍾情,故賤妾有感於心。你傾心,我亦傾心;你愛,我亦愛。油壁車、青驄馬,不期而遇,驚鴻一瞥,然後一見鍾情。”阮鬱受到美人的禮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自此蘇小小與阮鬱如膠似漆,形影不離,每日一起在畫舫中對飲傾談,瀏覽湖中綺麗的風光;一個乘坐油壁車,一個騎著青驄馬,羨煞了無數過往的行人。

不久,阮鬱的父親聽說兒子在錢塘與妓女混在一起,非常生氣。阮鬱迫於父命,無可奈何,隻得揮淚話別,匆匆而去。回到建業,父親對阮鬱嚴加看管,不許他外出半步。阮鬱走後,蘇小小情意難忘,時時思念,整日仰頭企盼,等待情郎的歸來。一個月過去了,仍不見情郎回來;一年過去了,也沒有半點音信。阮鬱一去如黃鶴,杳無音訊,絕望的蘇小小終於病倒在榻上。

轉眼間春去秋來。這天,為了排遣心中煩悶,蘇小小乘油壁車去賞桂,在煙霞嶺下一座破廟前,看到一位書生正在攻讀詩文。此人眉清目秀,氣宇不凡,模樣酷似阮鬱,卻衣著寒酸,神情沮喪,蘇小小為之怦然心動,便上前詢問。對方見是一位美麗的姑娘,神態充滿了關切,忙回道:“小生姓鮑名仁,隻因家境貧寒,準備入京應試,身上卻無盤纏。眼看考期臨近,萬般無奈,隻得望湖興歎!”

蘇小小覺得眼前這位書生氣宇不凡,又貌似阮郎,於是主動提出為鮑仁提供錢物上的幫助:“妾見君豐儀,必非久居人下的人,願傾囊相助,望君早上金榜。”蘇小小為鮑仁打點行囊,送他上路。鮑仁無不感激地說:“千秋高義,反在閨幃,芳卿之情,深於潭水。鮑仁銘記於心,永生不忘,待我有成之日,必來叩謝恩人。”

次年春上,蘇小小夜間貪涼,坐在露台久了,犯了風寒,因調治不及,加之經常思念阮鬱,心境憂鬱,病情日見沉重,臥床不起,竟香消玉殞,魂飄九霄了。臨終前,她囑咐身邊的人道:“我生於西泠,死於西泠, 埋骨於西泠,庶不負我蘇小小山水之痛。”

這時鮑仁已金榜題名,奉命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時順道經過錢塘,專門趕到西泠橋畔答謝蘇小小,誰料正趕上她的葬禮,鮑仁白衣白冠撫棺大哭。

為了紀念蘇小小,鮑仁特別在她墓前立碑曰:錢塘蘇小小之墓。有詩雲:“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鑄金”。這個故事就是成語“一見鍾情”的由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