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苦童年
成功不是將來才有的,而是從決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續累積而成的。
一個頑強的小生命
在英國的最北部,有一個叫伍爾索普的小村子。那裏有美麗的河穀,有清澈的泉水,有如茵的草地,還有衣著樸素的農婦和一群追逐嬉戲的孩子。它遠離喧囂的都市,風光恬靜而秀美,隻有遠處教堂傳來修長的鍾聲,偶爾會打破小村的寧靜。
1642年12月25日,這天剛好是聖誕夜,天雖然還沒亮,可伍爾索普小村莊已籠罩在一片祥和的歡樂之中。在這個日子裏,又一個生命叫出了他一生的第一聲啼哭,不過這聲音很微弱,因為這是一個早產的嬰兒,瘦小而無力。
孩子的媽媽望著懷中瘦弱的小生命,不禁心疼起來。她想起剛剛去世的丈夫,傷心地留下了熱淚。鄰婦麗莎看到她傷心的情形,不禁一陣心酸,便安慰道:
“漢娜,不要太難過了,上帝會保佑這個孩子的,他一定平安無事。”
“不過,麗莎,我還是放不下這顆懸著的心!”被叫作漢娜婦女哽咽地說。
“不用擔心了,她們一定會把藥拿回來的。”麗莎雖然說不急,可心裏卻著急得很。在房間裏來回踱步,還不時探頭到窗外望一望。
躺在床上的漢娜,此時想起了從前和丈夫並肩站在窗前觀賞四季景色的時光。
“如果這孩子能平安地度過這段時光,就給他取個和他父親一樣的名字,作為紀念。”漢娜這樣想。她突然之間有了信心,相信這孩子一定會沒事的,一定能活下來,到那時和她站在窗前看風景,聽她講述父親的故事。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卻還沒有看到那兩個婦人回來。麗莎小聲自言自語說著什麼,每隔幾分鍾就要朝窗外看看,他們是否回來,很長實際都無法使自己平靜下來。
這時,孩子的呼吸非常的急促,哭聲也非常弱。麗莎等不下去了,就跑到屋外去看,突然驚叫起來,高興地跳起來,說:“漢娜,漢娜,她們回來了!”
兩位婦人及時帶回了兩帖藥,才使得這個將要離開人世的孩子活了下來。
漢娜的一顆快要碎了的心,這個時候也平靜下來了,臉上現出了笑容,她吻就吻孩子的額頭,低聲叫著,伊薩克·牛頓。
小牛頓出生的小村子伍爾索普位於林肯郡格蘭瑟姆鎮南麵。在17世紀時,這裏隻有沒落的莊園主留下來的一座荒蕪莊園和幾十戶農家。
伍爾索普小村處於山穀地帶,土地肥沃,周圍山巒起伏,重巒疊嶂,保留著幾分原始的自然風味。威沙姆河緩緩地流過村旁,這是全村唯一的水源。舉目望去,到處都是隨風搖曳的花草樹木。
漢娜性格剛強,而且很能幹,吃苦耐勞。在牛頓剛出生不久,她就開始下地勞動了。她自己種著幾畝地,同時,還養了好些牛和羊。
白天,漢娜要到地裏去收拾那幾畝地,一回到家裏,要忙著喂牲口,準備飼料,打掃牛欄、羊欄。同時還要忙著擠牛奶、剪羊毛,然後拿到集市上去換幾個錢。晚上,她在燈下為小牛頓忙著做衣裳,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方能停止勞作。早晨又是照例的忙碌。
小牛頓就全靠祖母照顧。祖母是一個和善的老人,她對這個小外孫萬分疼愛,每天形影不離地帶著孩子。
小牛頓三歲的時候,有一天,在家裏照顧他的祖母正在幫著收拾家務,有人走了進來。來人與祖母寒暄之後,提出來給漢娜做媒的事。來人說,鄰近牧區的一個老牧師巴巴納斯·史密斯托她來請求漢娜嫁給他。
老太太又是高興又是憂慮。她的女兒再能幹,也不能永遠一個人支撐一個家啊!況且女兒才35歲,還很年輕漂亮,怎能忍心讓她守一輩子寡呢?可是要是漢娜改嫁,祖孫二人的日子難過不說,小牛頓還會在失去父愛的同時失去母愛。
漢娜從地裏回來了,聽說此事,當即反對,但在母親的勸說下,她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硬撐下去了。
自從丈夫去世後,她遇到各種預想中或意想不到的困難都咬緊牙關,她對自己說,不能垮下去,要堅持到底,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是這根繃緊的神經一旦受到衝擊,便會更容易斷裂。
那天晚上,熄燈躺下後,漢娜怎麼也睡不著了。各種想法在腦子裏揮之不去,像是大壩斷開,洪水忽然一發不可收拾地湧了進來。
第二天傍晚,她的哥哥回來了。漢娜想找哥哥商量,恰巧哥哥正是為此事而來。原來史密斯牧師跟哥哥艾斯考夫牧師很熟,史密斯托他勸勸漢娜。並答應隻要漢娜不帶著孩子嫁過去,他願意割讓一塊有年租金50英鎊收入的土地。
漢娜的哥哥說:“有了這筆收入,再加上家裏土地的收入,媽媽和小牛頓就沒什麼後顧之憂了,你也不用再操勞一家的事,過這種捉襟見肘的生活了。”
“我聽提親的人說,”沉默了一會,漢娜的母親接著說道,“史密斯牧師是個莊園主,以前的妻子沒給他生下一個孩子。”
“是啊!”艾斯考夫說,“他現在年紀越來越大了,就盼著有個孩子。所以他希望漢娜早點嫁過去,漢娜嫁了他,今後就什麼都不用愁了。”
“可是,我怎麼能舍得扔下小伊薩克不管呢?”漢娜無限傷感地說。
“孩子,伊薩克交給我你還不放心嗎?我從他一出生就開始帶著他,看著他從一個小可憐逐漸長成一個可愛的孩子,我跟他的感情比你跟他的還要深呢!別擔心,我們什麼都用不著你惦記,你要是想孩子,就常回來看看他。”漢娜的母親說。
漢娜再也無話可說,她轉過頭看小伊薩克,一串淚珠灑了下來。
1645年1月,漢娜與史密斯牧師結婚,並搬離了伍爾索普村。
媽媽走了,小牛頓還不明白媽媽要去哪,不懂媽媽走的時候為什麼要抱著他大哭。在他心目中,媽媽就像平時一樣白天要出去,晚上就會回來了。然而,媽媽晚上沒有回來,沒有在他睡覺前溫柔地親一下他的額頭。更讓他失望的是,已經好幾天見不到媽媽了,祖母也不覺得著急。
小牛頓想媽媽了。他跟祖母要媽媽,祖母隻含淚告訴他要聽話,祖母會好好照顧他。可是祖母是祖母,她會照顧他,可他也需要媽媽呀。小牛頓這時雖然還不懂事,但是,孤寂的日子他感受到了。他開始鬧著要媽媽,祖母隻能陪著掉眼淚。※困難能夠磨練堅強的意誌,造就優秀的品質。為此,當我們遭遇困難和挫折時,應當勇敢麵對,努力化解,這樣才能成就大業。
時間長了,小牛頓知道媽媽不能再回來了,於是不再哭鬧了。他一聲不吭地忙自己的事情,一玩就是幾個小時,好像忘記了一切似的。
從此以後,小牛頓變得孤僻而倔強,平時很少說話,不愛笑,也不愛哭,遇事時表情漠然。他整天在一個地方托著下巴不吭聲地沉思著,好像在想什麼重大事情一樣,有時則在一個地方發呆。
喜歡觀察自然現象
等到小牛頓再長大點後,他就經常跑出去玩了。有時他跑到河邊去看靜靜流淌的河水,同時還有河水中隨波逐流的樹葉、花瓣等一些東西;有時他也會跑到樹林中去。小牛頓對美麗變幻的自然著了迷,格外的興奮。他在大自然中,過著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日子。
本來朋友就少的牛頓,早已習慣了孤獨,根本就不想交任何朋友。他的祖母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可是他覺得他腦海裏的樂趣與幻想是她永遠不會理解的東西。
小牛頓喜歡獨享他自認為有意思的生活,也許在別人眼裏,他是個可憐的人,沒人陪伴,老是獨來獨往,可是在他自己的內心世界裏,那豐富多彩的世界總是如萬花筒般湧現出讓他陶醉的景象。小牛頓不是在忍受孤獨,而是在享受孤獨。
四季的變換讓小牛頓那有些單調的生活有了鮮活的色彩。在開滿鮮花的田園裏,與小鳥、蝴蝶快樂地嬉戲著,從中找到了童年的樂趣。
有時,他會來到小樹林裏,在樹影中,靜靜地躺上一會,天馬行空地想上一會。小樹林裏,有著清新的空氣,一棵棵嫩綠的小樹整齊地排列著,讓人賞心悅目。一切都是那麼靜,讓小伊薩克的思想都像要發出聲音來了。
有時,他還會來到垂柳掩映的小河邊。天氣特別好的時候,會有閃亮的陽光灑在河麵上。河水清澈見底,河底上隨意地躺著許多鵝卵石,一些地方會長出漂亮的植物,還有像小牛頓一樣自由自在的魚兒在遊。
一天,小牛頓終於忍不住下到河裏去玩。他拾起幾塊光潔的石頭,又抓起幾根水裏的植物仔細欣賞,探究它們的奇妙形狀。他還奢望抓到幾條小魚,想和小魚交流。可是小魚很不聽話,它們並不想傻乎乎地和人有什麼交流,它們更喜歡自己遊來遊去。
小牛頓抓不到一條小魚,可並不甘心。他到小樹林中找到一根比較直的長木棍,在一端係上一根結實的繩子,繩子的末端拴著一個牛頓自己做的彎鉤。聰明的小牛頓又抓來幾根蚯蚓做魚餌,把魚餌掛在魚鉤上。他把魚線甩到了河裏,在岸邊握著魚竿靜靜地等待,睜大眼睛仔細觀察河裏的動靜。
半個多小時過去了,魚竿還沒有什麼反應,小牛頓覺得自己一直在屏著呼吸,他聽到了蛙鳴聲,聽到了樹葉的擺動聲音。這麼靜,他甚至聞到了空氣的味道。
魚餌是不是已經被狡猾的魚吃掉了?小牛頓有些疑惑,但他終於還是沒有動,他相信自己一定會釣上魚來。
突然,魚竿猛地一沉,小牛頓一陣驚喜,一定有個貪吃的魚兒上當了。牛頓興奮地站了起來,握緊魚竿,猛地往後一揚,一條中等大小的魚就隨之飛到了半空中,還在奮力掙紮呢!小牛頓好不容易才把活蹦亂跳的魚從魚鉤上摘下來。那條魚並不太大,可小牛頓隻是滿意於自己勞動的第一個成果,並不在乎那成果有多大。
他心裏充滿了一種新奇的喜悅感,把小魚放到一個小桶裏,還來不及仔細觀察這一條,他就急著去捕捉更多更大的了。這一段時間,他隻釣了三條魚,可他還是興奮極了。他欣喜地觀察著那些小魚,心想這下子你們可跑不了,老老實實地讓我瞧個夠吧。
小牛頓目不轉睛地看著小魚,那樣好奇,那樣入神,轉眼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小牛頓幾乎忘了吃飯,後來他隱約聽見了祖母的呼喚聲:“伊薩克,伊薩克,該吃飯了!”
小牛頓還沒看夠呢,可他還是聽話地收拾起自己的東西,拎著水桶,回家去了。
小牛頓也很喜歡動物,有一次,他的朋友送給他一隻狗和一隻貓,牛頓收到禮物非常高興,無微不至的照顧著他的新朋友。常常給它們弄了好多美味的食物,還給它們搭建了窩棚。
小牛頓的天真也透露著孤獨內向,正是孤獨內向這個缺點影響了他和別人的交流。再加上他所處的林肯郡,農耕家庭長久地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們畏懼上帝,把生活重心放在閱讀《聖經》和節製性欲上。在這樣一種清教徒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他更是養成了拘謹刻板的習慣。
在周圍人的眼中,小牛頓的媽媽在丈夫去世的悲痛之中不足月就生育了他。這個孩子不苟言笑、沉默寡言。也不喜歡和別的孩子在一起玩,習慣獨來獨往,一個人在林間、草地、河邊四處遊玩,人們經常見他默不作聲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
幸好,童年孤苦的牛頓生長環境是純淨的大自然,他的天性裏又有著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自然之子的這種內趨性性格與熱愛大自然的天性結合起來,便又有了優勢,那就是他能夠、也希望去探究自然的奧秘。
小牛頓生長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經常觀察自然現象,他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凡事都想研究個明白,這種好奇心,為他日後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私塾的學習生活
1649年,伊薩克到上學的年齡了,舅舅就把他送到了私塾學校,這個學校離伍爾索普村不遠。在那裏他將接受正規的教育,這所學校卻也給伊薩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這所私塾學校規模不是很大,所學的科目也是不多,但卻是實用的,科目包括:讀書、寫字、算術三科。這是因為當時的人們,為了生活辛苦奔波,根本無法把孩子送到私塾去念書,而且除了少數的職業以外,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用不到課本上的那些知識。
由於伊薩克的父親是莊園的領主,所以伊薩克必須到私塾裏去接受教育,日後才能管理莊園的事務。
小伊薩克對學校感到陌生,又不免覺得好奇。在還沒有到學校之前,他整天纏著祖母問有關學校的問題:“奶奶,我為什麼要上學呢?”
“上學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呀,還可以讓你交到很多很多的朋友呢!”
“快告訴我學校有哪些好玩的事,我現在就想到學校去!”
祖母從來就沒有上過學,她不知道學校裏都有那些好玩的事兒。過了片刻,她才有聲有色地說:
“哦!學校裏的老師會教你做許多手工藝品,比如風車,小車,還會教你釘最漂亮的木盒,玩具……。”伊薩克聽到這些,高興得不得了,這正是他想要的,正符合他的心意,帶著興奮的心情期待上學的日子早日來臨。
但是,到了學校後,一切都變了,伊薩克的幻想破滅了。私塾老師更不像他想象中的那麼和藹可親,每天他手中都握著鞭子,時不時敲敲黑板,敲敲桌子,每個人聽到這些都不免心驚肉跳。而且,老師並不教人做風車,釘盒子,而是要人扳著指頭數數兒,或到黑板上寫那讓人討厭的字母。
伊薩克對這些科目沒有任何興趣,非常厭煩,他所期待的好玩事兒卻沒有一樣,因而他對學校的生活也感到很失望,每天都要奶奶一陣哄勸之後才到學校。
有一天,在算術課上,老師突然問伊薩克:“伊薩克,4加4等於幾?”小伊薩克被老師突如其來的一問,還沒有反應過來,臉上一陣紅一陣白,以結結巴巴的聲音回答說:“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