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少年
在人生的道路上,成功的秘訣在於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失敗的教訓在於疲疲遝遝,抓而不緊。
對藥品配置實驗著迷
牛頓10歲的時候,他的繼父逝世,母親漢娜回到了伍爾索普生活。牛頓重獲母愛,隨後的一個時期也許應是一段快樂的插曲。不過樂中也有許多苦,因為分享母親關愛的還有一個同母異父弟弟和兩個同母異父妹妹,其中一個妹妹還不到一歲,另一個剛剛兩歲,他們也許是母親關注的中心。
1655年,12歲的牛頓該上中學了,這一年,他被送到格蘭瑟姆鎮中學去讀書。牛頓來到格蘭瑟姆鎮,除了金格斯中學外,還要去的地方便是鎮上的藥劑師克拉克家。克拉克夫人自幼便與牛頓的母親漢娜是好朋友,由於牛頓在鎮上也沒有別的親戚,因而牛頓在金格斯中學讀書的日子,便要寄宿在克拉克家。
牛頓對克拉克夫婦感到生疏,因為他們從未見過麵。已感到對陌生的金格斯中學有些不適應的小牛頓,一想到又要和這陌生的一家人見麵,並且還要長久地住下去,不免有些忐忑不安。
克拉克的家在鎮中心,閣樓的樣式與自家的相差不多,這種相像不免使牛頓產生了好感。與克拉克夫婦的見麵也同樣令他感到愜意,因為夫婦二人都是那麼和藹可親,毫無陌生感,就好像在哪見過一樣。克拉克夫婦特意為小牛頓準備了一間閣樓,好讓他能夠比較舒服地生活和學習。
牛頓是個內向沉默且拒絕陌生人的人,但在克拉克家卻不一樣。他好像很快習慣並喜歡上了這裏的生活,並沒有初來時想象的孤獨感。自幼失去了父愛、母愛的牛頓感到了家的溫暖。另外,克拉克家與眾不同的家庭氛圍也吸引了牛頓。
克拉克先生是鎮上有名的藥劑師,在當時的英國,有些藥品需要藥劑師自己配製,因而克拉克先生便有自己的藥品配置室。克拉克先生的藥品配置室可稱之為今天的實驗室。
在克拉克的實驗室中,各種配藥儀器布滿了整個房間,有幹鍋、天平及各種玻璃實驗製品,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牛頓的目光。他以前倒是用過鋸子、斧頭模仿著看過的東西,做過小水車之類的東西,但從沒接觸過這類東西。
每當克拉克先生走入他的實驗室時,都令牛頓產生一種莫名的衝動,他要看看這些東西到底是怎麼用的。克拉克先生每次配置藥品時,神色都是那麼嚴峻,顯得是那麼小心謹慎。
克拉克先生用小天平稱來稱去,各種藥劑有白的、紅的、黃的,接著他又把各種器皿連結起來,然後又用火加熱、用水冷卻,在器皿中的藥劑一會變成了其它顏色,一會又由氣體變成液體。在旁邊觀看的牛頓被他的實驗深深吸引了。
牛頓想,這些東西太神奇了,為什麼要對它加熱?為什麼要把那兩種東西放在一起?為什麼它會變色?這些對於他來說,真是變化無窮,充滿著無盡的魅力。對克拉克先生實驗室的關注完全出自牛頓的內心,他對這些陌生的東西有著他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的熱愛。他很羨慕和敬佩克拉克先生的博學,同時也想象有一天自己也什麼都能知道。※天才是勤奮和實踐造就的。為此,我們要勤於觀察、勤於思索、勇於實踐,這樣才能發揮出無窮的創造力。
克拉克先生也看出了這個孩子的與眾不同,便耐心地引導他,希望這個對知識有著無盡欲望的孩子能有更大、更快的進步。
他告訴牛頓,在進行實驗前你一定要掌握住必要的基礎知識,因為隻有在一定理論的指導下,才能通過實驗論證自己想法的正確性,因而掌握必要的知識是很必要的。牛頓把這些深深地記在心裏。
格蘭瑟姆中學的校長斯托克是牛頓在伍爾索普就讀學校的經辦人,他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教育家,對牛頓也特別看重,還有數學教師是克拉克孿生的弟弟,他們為人都很友好。
這種寬鬆的學習環境,對牛頓來說是很理想的。他在這裏主要是學習拉丁文文法,此外學習數學和神學,數學則以幾何為主。
這時的牛頓仍然不愛講話,愛沉思默想。他既不接近老師,也不和同學親近,僅僅和克拉克夫人與前夫所生的女兒安娜·斯托瑞比較親近。
牛頓一看到這個端莊文靜的女孩子就不由自主地喜歡上了她。不愛說話的牛頓在她麵前卻總有好多話題。
斯托瑞和牛頓年齡相仿,兩個人談得很投機。牛頓為了討她的歡心,常常給她做玩具或者修理家具什麼的,常常表現出他的心靈手巧和別出心裁。
斯托瑞看在眼裏記在心上,有時也會流露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這對少男少女的心中不由萌發出一種情不自禁的、朦朦朧朧的、然而卻震動兩個人心靈的感情,像一股不含一點雜質的清泉流淌在彼此心裏。當斯托瑞不在身邊時,牛頓有時會詩性大發,隨口吟出幾句。
享受親自動手的愉悅
牛頓從來沒有停止過動手做實驗,有一本叫作《自然與藝術之謎》的書對他的影響很大。從這本書裏,他學會了製作變戲法、焰火、調顏色、製圖以及自製有趣的玩具。他還是改不了那個養成的習慣,隻要書裏講到的有趣的事,他都要親自嚐試一番。這種親自動手做實驗的習慣使他終身受益。
牛頓在家鄉上學時,就喜歡畫畫,畫一些花草樹木,畫他所看到的美景。到了格蘭瑟姆鎮後,有了空閑時,便拿出筆來畫畫。雖然沒有得到其他人的稱讚,也沒有這方麵的天賦,但他也要堅持自己畫畫,因為這已經是他的一種愛好,就想他喜愛製作玩具一樣。
這也許是和他熱愛大自然,充滿美麗的幻想有關。牛頓有時也寫一些短詩,和畫畫一樣,他也並沒有作詩的天分,他寫詩隻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誌向和情感。
在克拉克家裏的生活是快樂的,有活潑可愛的斯托瑞做伴,他有時有成年人的成熟,有孩子的天真,有思想家的思維。然而剛上中學的他經常陷入會沉思,難免會遭到一些調皮孩子的取笑和嘲弄。
沒有多久,他由對讀書產生了熱情,對此是如癡如醉,有些時候近乎瘋狂,隻想著讀書,忘記其他的事情。在日後的生活中,牛頓也始終對讀書有著難以丟棄的摯愛,這已成為他的一種習慣,培植在他的生命中。
夜色已深,小牛頓並沒有睡去,他伏在桌前有滋有味地看著書。
在周圍鄰居的印象裏,仿佛克拉克家閣樓的這間房間的燈一直都是亮著的。搖曳的燈光下,牛頓沉醉在書本裏,思緒伴著文字交響著,不覺間,時間已經過去很多。一陣陣的夜風從窗外吹進來,帶著些涼意,牛頓不禁打了個寒顫,順便拉了拉衣襟,目光順著窗外望去,窗外還閃著點點星光。灰暗的夜空在點點星光的映照下,顯得是那麼空靈、悠遠,這空靈、悠遠不禁引來小牛頓一陣陣哀怨,透過夜空他想到了在意念中遠在天堂裏的父親。
在牛頓的記憶中,父親隻有想象,他是看不到的,可他多想見一見父親。遠處的星光依然是閃亮的,在遙遠的空靈中父親會不會也同樣像其他人的父親關愛兒女一樣關注著他這個孤獨、弱小的生靈?想到這裏,小牛頓的眼中不免有了點點淚光,再遙望遠方,仿佛那天邊的星鬥也同樣帶著哀傷。
“啊,那個像柄長劍,那個像個仙女,哦!那個像頭獅子。”“好像在哪裏看到過有關寫星星的書!”急急地衝出門,向二樓的藏書房跑去,轉而又躡手躡腳,因為他怕在深夜中驚醒早已沉睡的善良的克拉克夫婦。
時光飛速地流轉著,牛頓的閱讀範圍早已超過了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範圍,他的學識也得到了同齡人和師長的公認。牛頓剛到格蘭瑟姆住下來時,發生過一次深深灼痛其記憶的危機。
那時他甚至還沒有機會表現出自己的傑出智力。要麼是鄉村小學給他留下的底子太差,要麼是他再次陷入孤獨,心存恐懼,所以在班上的名次很低。
有一次課間遊戲,大家正玩得興高采烈的時候,一個學習好的學生借故踢了牛頓一腳,並罵他笨蛋。
牛頓的心靈受到這種刺激,憤怒極了。他想,我倆都是學生,我為什麼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過他!
從此,牛頓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早起晚睡,抓緊分秒、勤學習、勤思考。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磨練後,牛頓的學習成績不斷提高,不久就超過了曾欺侮過他的那個同學,名列班級前茅。
隨著他的名次升高,他把他坐過的每張椅子上都用隨身帶著的工具刻上自己的名字。今天,這些椅子已不存在了,就在那個石窗邊沿上卻還留著他的簽名。
他的房間在一座閣樓上,裏麵堆滿了工具,媽媽給他的錢都買了工具。別的孩子都在玩遊戲,他則用木頭做東西,有些是為女孩子做的玩具,但主要目的還是做一些模型。
他給自己做了一部小車,這輛四輪車由曲柄帶動,他坐上去後就自己轉動曲柄。他還用皺紋紙做了一個燈籠,冬天早上天還不是太亮,把它點著後,上學時就可以看清路了,白天他可以簡單地把它折起來放進口袋。
這燈籠的用途還真多,晚上把它吊在風箏尾巴上。當夜幕降臨時,點燃的燈籠跟著風箏一起升入空中。發光的燈籠在空中穿梭,人們感到很吃驚,以為是出現了彗星。每逢集日,這燈籠就會在村民們的啤酒杯上飛過,使他們議論紛紛。
村民們想,格蘭瑟姆沒有燒成灰燼,算是很好了。人們放風箏時,牛頓總是注意觀察風箏的特點,以便確定理想的比例,以及接線的最佳點。
牛頓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機械發明上,常常耽誤了自己的功課,落在後麵。每到這個時候,他就會把精力轉向書本,很快又趕上前去。
牛頓的小發明層出不窮,也一直堅持著,即使是休息日他也不肯放手。牛頓的這些發明有許多來自約翰·貝特著的《自然與藝術之謎》。
有可能是因為貝特的那本書才使得牛頓的青春才華略顯遜色,不過他的天才很難使人懷疑,事實是他找到了一本可以激發其自然興趣的書。
當別的孩子在玩耍時,牛頓總是在那裏動腦筋,一般的孩子都感覺牛頓咄咄逼人。他曾說過,他一生中的第一次實驗:先是順風跳,然後逆風跳,將結果與他在無風的日子裏跳躍的結果相比較,用這種方法來測量風暴的力度。
他告訴男孩子們:這次風暴比他以往經曆的任何風力要強上一英尺,他們聽後都愣在了那裏,然後,牛頓就給他們看他測跳距的標記。
在格蘭瑟姆中學,牛頓還有其它的消遣,其中就有在科爾斯特沃斯教堂的一個日晷。牛頓在9歲時製作的日晷所涉及的就遠不止運用工具的技巧,它們代表的是一種知識挑戰。
牛頓在克拉克的家裏放滿了日晷,自己房間裏、別人房間裏、門口,總之陽光能照進來的所有地方。
他把木釘釘在牆上標誌小時、半小時甚至一刻鍾,木釘上係上繩子,上麵有移動的球,可以連續不間斷地測量每天的影子。他做著曆書似的記錄,學會了區分太陽的周期,他分得出分點與至點,甚至分得出一月中的各天。如有人問他時間,他常常是不看鍾,而是看看影子就可以回答出來。到後來,家裏人和鄰居都來查詢“伊薩克日晷”。※牛頓善於創造的習慣使他後來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為此,我們平時若能也設法搞一些小發明、小創造,必能對開發潛能帶來巨大好處。
上天的威嚴與自然的公允展現在牛頓麵前,使他一生都無法忘懷。後來據牛頓的外甥女婿康迪特講,牛頓在生命結束時還在觀察太陽。
他畫畫的技能也日益精進,克拉克先生的屋子再次受到他這股熱情的衝擊。據後來住進這間閣樓的人證實,牆上滿是用碳筆畫的人物、船隻、鳥獸和植物。他還畫了查爾斯一世、約翰·多恩和校長斯托克的像。牆上還有幾個圓和三角形。
幾乎在每塊木板上,都刻著“伊薩克·牛頓”的名字,由於是刻上去的,很難擦去,與學校裏的課桌一樣。
在格蘭瑟姆度過的這段中學時光,是牛頓一生中最快樂幸福的日子,在這裏他已完全適應了生活並且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的生活狀態。
學校的課堂、藏書的閣樓、自己的臥室兼手工作坊,這裏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快樂的,就像是貪財的人發現了無主的寶藏一樣,覺得離開一秒都是一種心痛。牛頓在這裏度過了一年多的時光。
在這所學校裏,牛頓結識了一位對其一生的命運都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良師,他就是牛頓就學的中學校長斯托克校長。斯托克校長以他幾十年的教學育人經驗和超出常人的伯樂眼光發現了牛頓。
其實牛頓在學校裏的表現在一般人的眼裏顯得未必是那麼出類拔萃,在剛入學時他被編入了低等班,成績也是一般。
後來成績雖然有很大提高,也隻能說是個優等生而已。但是,斯托克校長卻一直默默地關注著這位他認為是他教過的最優秀的學生。
試製精美的小風車
牛頓從小養成了愛動手的好習慣,經常做一些手工藝品,當寄宿到克拉克夫婦家後,牛頓的臥室裏也就堆滿了許多自製的小玩具。
當牛頓有空閑的時候,就幫克拉克夫婦修理一些損壞的家具,所以克拉克夫婦倆也都很喜歡他。
在格蘭瑟姆鎮,有一座大風車,離牛頓的學校很近。每當放學後,或是有時間,他就會跑來看看,研究他的工作原理。有時,一看就是幾個鍾頭。他心想:“我也要做一個風車,但是它太大了,我要做一個小的。”
有了這種想法後,他就開始動手幹了。有一天,克拉克先生跑到樓上,看到地板上到處都是零散的木片、木棒和帆布,就好奇地問牛頓。
“伊薩克啊!你弄來這些做什麼呀?”
“您猜猜看。”
克拉克先生拿起一個貼著布的長三角形木框,東瞧西瞧地研究半天,搖搖頭說:“我猜不著,我想這是一個很大的東西吧!”
“不錯!這是用來做風車模型的。”牛頓興奮地說。
“風車?”克拉克有點不解。
“是的!這個東西花去了我很多時間,費了好大勁才研究出來的。”
牛頓一邊說一邊敲打起來。三天過後,牛頓的風車就做好了。然後他對著樓下的克拉克夫婦喊道。
“克拉克先生,你們趕快上來呀!我的風車已經做好了。”
克拉克先生馬上跑到二樓去,克拉克太太這時正在廚房做飯,聽到牛頓的喊聲,也放下了手中的活兒,在圍巾上擦了擦手,就跟著跑上樓去了。
“哇!好漂亮的風車呀!”克拉克太太驚叫著。
“做得非常精致,看來這孩子不一般,他真是個天才啊!”克拉克先生驚訝道。
小牛頓的新發明受到克拉克一家人的好評與讚揚,他們當即決定把這架風車安放在屋頂上,這樣不但可以測風力和風向,還可以做為藥店的招牌。
克拉克先生和牛頓迅速爬到了屋頂上,準備安裝風車,很快,底座就固定好了。借著風力的吹送,風車立刻很順利地轉動起來。
“轉啦!你看,風車轉起來了。”克拉克先生像小孩般地叫起來。
“哇!太好了!”
“真偉大呀!”克拉克夫婦對牛頓的才智佩服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