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翹街上,白色牆麵上繪著紅色十字架的福音堂顯得非常特別。這是德國傳教士鬱德凱設立的。民國十八年(1929年),他來到此地傳教行醫,直到20世紀40年代。
紅色老街
翹街曆史上最厚重的一頁,當屬1934年在這裏召開的黎平會議。那一年,中央紅軍曆經第五次反圍剿、湘江戰役失利,輾轉來到黎平。紅軍總司令部、幹部休養連、教導隊和中央高級領導周恩來、博古(秦邦憲)、朱德、毛澤東、鄧小平等人駐進了具有600多年曆史的黎平老城區——翹街。
當時,紅軍正處於危難關頭。1934年11月27日至當年12月1日的湘江戰役空前悲壯。經過此戰,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為3萬多人,險些全軍覆沒。一些人甚至對紅軍的前途產生了懷疑。紅軍此時麵臨著何去何從的重要抉擇。
麵對嚴酷的形勢,1934年12月18日晚,中共中央在黎平翹街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這是中共中央在長征途中召開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被認為“揭開了中國革命偉大曆史轉折的序幕”。
這次會議經過激烈地交鋒最終肯定了毛澤東提出的正確主張,在行軍的方向路線上,改變了原定北上湘西的計劃,轉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界行進。會議製定的《中共中央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定》,為一個月後召開的遵義會議奠定了基礎。
兩天後的12月20日,中央紅軍開始了長征以來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轉移。黎平會議有著重要的曆史意義,“沒有黎平會議,就沒有遵義會議,就沒有長征和革命的勝利”。
黎平會議會址原為城東翹街胡榮順店鋪。會址為晚清建築,前低後高,建築分為3進,是黎平城內十分講究的古式木建築。第一進為店鋪;第二進為住宅,有明間、次間、稍間;第三進為後院花園。會址有大小天井8個,四周為青磚空鬥封火牆,高約2米。第一進門麵左牆壁書有“鍋鼎瓷器”4個行書大字。第二進有一較大的天井,正堂雕塑著“二龍戲珠”,左右窗邊書有“蘇洋廣貨”“京果雜貨”“各種名酒”等行書大字。正堂對麵雕有兩隻精美的鳳凰。牆頂有一屏峰台,塑有獅、鳥、兔類。左右為格扇門書房,房後為小天井,置有青石水缸。整座建築高大、寬敞、森嚴。
原廖家住房及店鋪,為晚清四合院“窨子房”建築,分為3進,前低後高。第一進為店鋪,第二進為住房,第三進為廚房、花園,每進之間用磚牆相隔,形成獨立的院落。1934年的12月14日~12月18日,中央紅軍進入黎平時,這裏是紅軍幹部休養連住址,徐特立、何長工等在這裏居住。
如今,黎平會議會址經維修後對外開放。會址門麵懸掛陳雲手跡“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黑底金字橫匾。會址共設8個展室,陳列文物數百件(幅)。除了當年召開“黎平會議”的會場仍舊保留著原貌外,朱德住過的房間也保持著當年的模樣。
侗鄉風情
翹街的區位非常獨特。它位於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為“八百裏侗鄉”的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曆史上“兩湖”“兩廣”進入雲貴的橋頭堡,明、清以來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翹街融合土司文化、軍屯、商賈和延續傳承至今的侗、苗各族文化,呈現出頗具特色的“邊城”人文景觀。
作為一條明清時期的商人街、灰牆黛瓦的徽派風格建築、波浪形屋頂的福音堂、中共黎平會議會址……在侗族風情濃鬱的貴州省黎平縣,這條翹街承載著豐富而多元的文化內涵。
凡是到過黎平或與黎平人有過交往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黎平人說話特別像普通話。黎平的很多語言語調都與現代漢語中的普通話相近,因此黎平被人們戲稱為“小北京”。黎平話隻是以黎平城關為主,半徑5000米以外的人們說的話大不相同,都夾雜著少數民族的語音語調。一些專家學者指出,黎平話是我國長江以南唯一一個與普通話十分相近的方言。關於黎平話的來曆有很多傳說。一說黎平有人在北京當官,覺得北京話好聽,就命家人和鄉人學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黎平話;第二種說法是明朝實行屯軍製,黎平城關人大部分是從北方屯軍而來的,因而以說北方話為主,最終形成了黎平話。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但畢竟隻是傳說,其真實性至今已無法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