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黎平翹街——侗鄉的紅色老街(1 / 3)

黎平翹街——侗鄉的紅色老街

地理風物

作者:曾傑

貴州省黎平縣地處湘、黔、桂三省區交界,縣城所在地——德鳳鎮,是座秀美的山城古鎮,鎮裏有一條很有名氣的古街——翹街。翹街順坡勢而建,中段下凹,兩端緩緩翹起,因此得名“翹街”;由於形似扁擔,黎平民間又稱其為“扁擔街”。這是一條極不尋常的“扁擔”,它一頭挑起侗苗人民的古老曆史,另一頭挑起了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古今一脈

黎平翹街獨特的曆史沿革,使它在不長不短的曆史長河裏經曆了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所有社會變遷。

在唐、五代、宋3個時代,翹街為羈縻誠州治所,元朝為五開洞長官司。明朝“撥兵下屯,撥民下寨”,翹街周邊遍設衛所,激起了侗族曆史上最大的一場農民起義——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侗族農民吳勉率眾起義。明庭遣兵鎮壓。洪武十八年(1385年)廢五開洞長官司,設五開衛。一年後,征虜將軍周驥率兵築造五開衛土城,是為翹街開埠之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五開衛指揮使薑瞻建石城垣。

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朝新建包括黎平在內的八大府,為貴州建省奠定了基礎。府治設在距翹街10千米的官團,因有裏平江環繞,又寄予黎民“平伏”“歸順”的希冀,黎平由此得名。

明宣德十年(1435年),府治遷入翹街街區黃龍山,自此,黎平府、五開衛同城,分列翹街兩側。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知府袁表重修城池,擴大城區規模。

1644~1680年,由於明末清初戰亂、吳三桂叛亂,翹街街區被毀。此後的太平天國及多次農民起義使得翹街街區頻頻毀於戰火。為保持政權在侗寨苗鄉的存在,當時的朝廷多次撥帑重建,使翹街延續至今。現在翹街較為完整地保持著明清時期的傳統格局和風貌,由明清時期的東隅廂——今東門坡、後街廂——今後街、慶遠廂——今東門坡腳、兩湖會館等構成。

在滿眼盡是苗侗建築風情的黎平,翹街展現出完全與眾不同的風貌。翹街包括東門坡、二郎坡、後街、左所坡、右所坡等,含宋家巷、姚家巷、大井街、雙井巷、兩湖會館至荷花塘區域。其主街東段因臨近東門,被稱為“東門街”;南段因曾有供奉“川王”李冰父子的“二郎廟”而被稱為二郎坡。翹街均寬8米,長724米;街道中軸線為白石板鋪墁,條石寬約1.5米,兩側則用青石板鋪成。邊緣靠建築物處,用白石鑲砌為排水溝;翹起的兩段部分斜坡為條石砌台階。

在翹街的街口,聳立著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牌坊上雕刻的兩副對聯是用黎平的鄉鎮地名和曆代名人的名字組成的,很有情趣。這裏也是老街的製高點,由此向下望去,整條街區盡收眼底,已被歲月磨礪得十分光滑的老街路麵,也為老街帶來了厚重的曆史滄桑的味道。

曆史上黎平與外界的交流主要是水路,幾百年前,商賈們將陶瓷、綢緞、藥材等物資,經清水江、都柳江等運至黎平,又將這裏的木材運出去。在商貿的繁榮中,考究的徽派建築也被帶進了黎平。勤勞智慧的當地人民把江南建築技術及建築藝術與少數民族文化和當地的建築技術融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貌。

漫步於翹街的街巷,仿佛穿越時空,置身明清時期的江南古鎮。一排排風火牆,一座座四合院,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飛簷翹角,彩繪精美,古香古色。

翹街兩邊的巷弄數不勝數,這些巷道均是卵石墁街,石梯連接,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翹街上有一個廣場,名叫紅軍廣場。1934年12月14日,中央紅軍進入黎平,在此召開群眾大會,後來人們把這裏稱為“紅軍廣場”。

踏著台階上去,是城關一小,孔廟大成殿就在“一小”的校園裏。孔廟大成殿始建於明弘治八年(1495年),為三開間二步廊式歇山頂木構架。大成殿內,龕台設在殿堂主座,束腰上刻有浮雕。龕上是孔門弟子的神位。過去,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日,人們都會在此祭祀孔子。

為了讓湘楚客商有一個聚會、敘舊場所,清朝嘉慶二年(1791年),黎平府倡修兩湖會館。兩湖會館占地麵積3479平方米,中有一水塘。會館內,有禹王宮、佛殿、廡廳、閣樓、洞庭宮、水榭等建築物。禹王宮內,保存有“惟善為寶”“澤沛三楚”“萬古平成”“績著平成”“誕敷文德”等匾額。其中,“績著平成”為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手書,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已被收入《中華名匾》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