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奮的少年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是出自雄心壯誌或單純的責任感;而是出自對人和對客觀事物的熱愛和專心。——愛因斯坦勤奮的少年世界名人成功之路愛因斯坦0000好奇的孩子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於德國慕尼黑附近一個著名的小城鎮烏爾姆,他的父親在那裏擁有一家電氣工廠。他出生一年後,父親的工廠倒閉了,舉家遷到了慕尼黑。在親戚的幫助下,他的父親又重新辦起了工廠。
在這座德國南方的第一大城市,愛因斯坦全家度過了苦澀而艱難的14年。
愛因斯坦的祖輩是猶太人,到他父母這一代已經定居德國,除保留了本民族的一定宗教習慣外,實際上已經成為地道的德國人,把德國作為自己的祖國,把自己視為理所當然的德國人。
愛因斯坦的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善於經商,所以隻能勉強維持生活。
但他是一個誠實厚道的樂天派,對德意誌民族那種追求崇高人格、自由精神的文化傳統如癡如醉。
由於父母沒錢供愛因斯坦上大學,所以他不得不棄學經商。但是每天晚上,他總是沉醉於詩人席勒、海涅的作品中。
愛因斯坦的母親叫波琳·科克,她賢慧而能幹,她的家境比較優裕,受過良好的教育,她喜愛文學,更熱愛音樂。
愛因斯坦夫婦誌趣高雅,相敬如賓,他們為小愛因斯坦的成長提供了品味極高的文化氛圍。
慕尼黑是德國的第三大城市,伊薩爾河從市中心穿過。它是巴伐利亞州首府,曆來被認為是歐洲最美的城市之一。
慕尼黑在德語中的意思是“明光”,即為“僧侶之鄉”。這裏在750年建立了隱修院,它標誌著城市的開端。
12世紀下半葉,僧侶獲準在當地運鹽商路與河流彙合處建立市場,以後又建起了橋梁要塞。選帝侯馬克西米連統治時期,興建了許多具有文藝複興時期特點的建築,它們風格多樣,氣勢不凡。
愛因斯坦一家居住在慕尼黑郊區的林德林地區,那裏綠樹成陰、鳥語花香。優美的生活環境在愛因斯坦幼小的心靈中播撒下了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種子。
可童年時代的愛因斯坦似乎是個遲鈍的孩子,學會說話比一般孩子晚得多。
兩三歲的時候時,愛因斯坦的父母專門為他請了一個粗壯的婦人當保姆。她的任務除了要照顧這個孩子的生活起居外,還要幫助他學習說話,因為快三歲的孩子還不會說話,可不是一種什麼好現象。
此時,保姆一會兒發出奇怪的聲音,一會兒又作出鬼臉,企圖刺激男孩說話或發笑。
可是,這個瘦長臉的男孩連看也不看婦人一眼,更不用說同她說話或發笑。
愛因斯坦正聚精會神地看著窗外搖曳的樹枝,他的身子還不由自主地隨樹枝的晃動而晃動著。突然,他自己嘿嘿地笑起來。保姆聽見笑聲,不禁罵道:“真是個傻玩藝兒。”
主人規定,保姆的首要任務是設法引逗這名三歲的男孩說話,其次才是整理房間。
可是,令保姆生氣的是,盡管她使出渾身解數,也不能使這個愚笨的孩子說一句話。
更令她氣憤的是,愛因斯坦經常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個什麼地方發呆,,而對大人們的引逗視而不見。保姆對這個男孩很厭煩,她經常乘主人不在家時怒罵他幾句。
保姆喜歡既不哭鬧、又聰明伶俐的孩子。這孩子雖然不哭鬧,但卻像木頭疙瘩一樣,沒有半點靈氣。可是為了掙錢,她不得不照看這個“令人討厭的小祖宗”。
這個“令人討厭的小祖宗”的父母顯然也很著急,盡管他們的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但還是節衣縮食,拿出錢來為他請了保姆教他說話。然而,大人費盡心機,他就是不開口。保姆認定這是一個愚傻的孩子。父母有時也懷疑,這孩子的智力發育是否正常。
愛因斯坦的母親是個很有教養的婦女。她不僅有知識,還懂藝術,而且鋼琴彈得很棒。她常常想,像他們這樣的父母怎麼能生出傻孩子來呢?
帶著這個疑問,愛因斯坦的母親經常會偷偷地觀察兒子。有一次,她發現,當她演奏鋼琴時,孩子會一動不動地聽著。當她彈奏到美妙處,兒子的表情就充滿喜悅,可當彈奏到憤怒處時,他的表情又會出奇地嚴肅。
“他懂得音樂。”母親驚喜地說,“阿爾伯特能聽懂音樂。懂音樂的孩子怎麼能是傻子呢?”
父親在繁忙的工作之餘也注意對孩子進行觀察和誘導。他經常帶回一些玩具給阿爾伯特,但這孩子總是對玩具漫不經心,每次得到新玩具,看一眼就丟在一邊,甚至對一些精美的玩具也不感興趣。
令全家人高興的是,到了4歲,愛因斯坦終於會說話了。雖然說話很少,但隻要他想說,句子總是連貫的,意思表達得也比較清楚。父母聽到孩子說出第一句簡單的話後,終於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他們總算可以斷定,兒子不是啞巴了。獨立的個性,促使愛因斯坦很早就開始了探索知識,因此他後來具有豐富的知識和巨大的成就。愛因斯坦獨來獨往,時常故意躲開小夥伴,即使同親人在一起,他也隻是一個沉默的聽眾。他喜歡一個人默默地做那些需要耐心的遊戲,比如用薄薄的紙片搭房子,不成功絕不罷休。他少言寡語,可他那雙明亮的棕色大眼睛卻閃爍著聰明智慧的光輝。他從小就習慣於用一種沉默的獨立思維去麵對周圍的世界。
愛因斯坦四五歲的時候,有一天父親拿來一個小羅盤給他玩。他將羅盤拿在手中,不管怎樣轉,那根細細的紅色磁針一直指著北邊。他感到從未有過的驚奇。他想,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件奇異的事物的後麵。
這給愛因斯坦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一個極為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喚起了他強烈的探索自然奧秘的好奇心:“爸爸,這個圓盤裏還藏著什麼東西嗎?”
爸爸用手翻轉羅盤,讓愛因斯坦前前後後看清楚:“你自己看見的,這羅盤裏除了這根指針,什麼也沒有。”
“那麼是什麼東西使它永遠都指著同一個方向呢?”
“那是磁力,是地球的磁力使它永遠指向北方。”
“磁力?磁力又是什麼?它究竟藏在哪裏?我既看不見它,也摸不著它。它能使磁針轉動,為什麼我就感受不到周圍有它的存在呢?”
阿爾伯特很詫異地又看看,默不作聲地想著,然後躺在床上,不再開口了。看不見,聽不到的神秘力量——它就成為不可抗拒的法則,支配著這個世界呢!這是多麼神秘啊呀!由於這種偉大的力量,我們的世界才能一分一秒也不差地活動著。
阿爾伯特仍然閉著眼睛,一心一意地思考著。到底在想什麼,他自己也不明白。不過,這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宇宙的神秘之門。
阿爾伯特就像追憶著甜蜜的夢境一般,從老遠老遠的地方,幻想著能引動那小針的力量。
愛因斯坦在他67歲時寫的一篇《自述》中說:
當我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在父親給我看一個羅盤的時候,我經曆過這種驚奇。羅盤以如此確定的方式行動,根本不符合那些在無意識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我現在還記得,至少相信我還記得,這種經驗給我一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事情後麵。凡是人從小就看到的事情,不會引起這種反應:他對於物體下落,對於風和雨,對於月亮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對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等等,都不會感到驚奇。
但是愛因斯坦並沒有因為這個謎無法解開就輕易放棄。以後一連許多天,家人見他每天都拿著這個小小的羅盤,一次又一次重複地擺動、翻轉、思索、搖頭就像入了魔似的。
“阿爾伯特這是一個古怪的孩子。”從孩子的病房走了出來,希爾曼對妻子波林說:“我想,他在病後一定是很無聊,便帶了一個羅盤給他玩,哪知他看後卻默不作聲地想著喱。”
“嘻、嘻,他的老毛病又發作了。不過,我倒放心了。”
“這話怎麼說?”
“可不是嗎?這個孩子過了周歲還不會說話,好不容易學會了說話,又是那樣的沉默寡言。我生怕他會是個白癡呢。”
“哈、哈,他不是白癡。不過,的確有一點古怪。他從來不跟別的孩子去做淘氣的事,老是獨個兒望著蝴蝶飛翔,或注視著花朵迎風招展。”
“真的啊!可是,也許這就是天才。說不定將來這個孩子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呢!”
阿爾伯特的母親萬沒有想到她這句脫口而出的話會成為靈驗的預言。父親聽了,張開大嘴,很高興地笑著說:“哈!哈!阿爾伯特是天才?是大科學家?”
後來,愛因斯坦表麵上好像已經放下了這個關於磁力的問題,家人以為他已從這個古怪的羅盤問題上擺脫出來了,忘記了它。
其實,他根本就沒有放下更沒有忘記這個關於磁力的問題。甚至可以說,他的一生幾乎都在不斷地思索它以及與它有關的問題。
正是由於小小的羅盤裏麵那根按照一定規律行動的磁針,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巨匠的好奇心那就是探索事物的本質。
這一點對科學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盡管愛因斯坦從兒童時代“羅盤經曆”中感受到的困惑與日後相對論的研究對象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這種共同性畢竟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前者無非是一個孩子對自然現象的驚奇感;而後者則是對宇宙規律的無限探索。
被保姆稱作“討厭的小祖宗”的阿爾伯特,雖然語言發展緩慢,但音樂感悟力特別強,他還不會說話時就懂得音樂了。
母親為了提高兒子的智力,還沒有教給他識字,就讓他學習拉小提琴。令她沒有想到的是,愛因斯坦學習小提琴時非常投入,上小學前就能演奏複雜的曲子。愛因斯坦的母親還發現,兒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觀察特別專心,他觀看一樣東西常常可以持續一兩個小時,觀察時嘴裏還發出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聲音。
不久,這個“令人討厭的小祖宗”終於到了上學的年齡,他被送進了學校,保姆解放了。
父親指望他上小學後智力發展出現一次飛躍;母親則現實得多,隻希望兒子能夠在智力水平趕上一般的孩子,以便在學習中不吃力,不受人欺負。
然而,阿爾伯特又一次讓父母失望了。他的學習成績很差,在各科學習中,沒有一項令老師滿意。
阿爾伯特在課堂上的表現常常令老師費解。曆史課老師講得津津樂道,學生們聽得入神,有時還發出陣陣笑聲,可是,阿爾伯特卻兩眼盯著窗外發呆。
當老師突然停止講解、問阿爾伯特講到哪裏時,他似乎不知道老師在向誰問話。
他上語言課更是提不起精神,拉丁文、希臘文的考試經常不及格。唯一例外的是,他對簡單的邏輯課聽得有些入迷,在課堂上還能提出一些讓老師傷腦筋的問題。
期末考試,除邏輯課之外,他沒有一樣成績引人注目。就連他不反感的數學、物理、生物、自然常識等課程,也是勉強及格,而曆史、語言、神學等課程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