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阿爾伯特的作業更讓老師頭痛。他常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最不能讓老師原諒的是,當老師催交作業時,他經常不知道老師布置了什麼內容。
阿爾伯特在學習中最討厭的是那些死記硬背的科目。他不願意記那些不用思考、隻能牢固記憶的內容。
有一次上曆史課,老師提問一件曆史事件。當問到阿爾伯特時,他站起來禮貌地回答:“對不起,我沒有去背。”
“為什麼沒有背?”老師追問。
阿爾伯特回答說:“需要時去查辭典就是了。如果連這些不變的知識都需要記憶的話,要辭典還有什麼用呢?”
這種從來就沒有聽說過的答案把老師激怒了。他反唇相譏道:“什麼事情都查辭典,要我們的大腦有什麼用呢?”
阿爾伯特不急不躁地回答說:“我們的大腦是用作思考和創造的,而不是搞機械記憶的。”
老師被他氣得無言以對。
在老師眼裏,阿爾伯特是個差等學生,上課不專心,行為怪僻,懶懶散散,經常精神不振。他最喜歡的動作是一個人坐在教室裏發呆,有時還說些誰也聽不懂的吃語。沒有一個老師對他感興趣。即使他喜歡的數學課,老師也對他很反感,經常罵他是不可救藥的“懶狗”,因為他很少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每當考試,便是阿爾伯特災難和困惑的時候。因為當時的考試一般是考知識、考記憶而不是考思維和創造力。阿爾伯特最討厭、最不願意做的事是死記硬背。所以,他的考試成績通常很差。為了應付考試,他不得不借助同學的筆記本記一些東西,這樣才勉強通過考試。每次期末考試結束,他帶回家的成績單都讓父母搖頭歎氣。
但愛因斯坦也有喜歡的課程,比如說手工課。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隻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後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那個漂亮又嚴厲的女教師。
愛因斯坦因為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著這個各門功課都不怎麼樣的男孩,不知道他能交上一件什麼樣的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製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
寬厚的女教師十分不滿地對全班同學說:“你們有誰見過這麼糟糕的凳子?”
同學們竊笑著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
教室裏一陣哄笑。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老師麵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
教室裏一下子靜下來,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著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為粗糙的木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製作的,剛才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並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
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著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讚許的目光。
在這個小故事裏,愛因斯坦表現了他對自己的態度,那就是無論做任何事,他都力求做好,完全釋放自己的能量,不滿足已有的成績,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迷上代數的遊戲
小愛因斯坦的確是一個早熟的、聰慧的孩子。當同齡的孩子們還在盲目地認可一切他們可感知的對象時,他卻能感受到一種無法看見的力量。而真正促使愛因斯坦對超感官世界發生濃厚興趣的是數學。
愛因斯坦在上中學二年級時,他的雅客布叔叔對他說:代數是一門有趣的科學,解代數題就好像一場狩獵活動。就是要捕獲的獵物,無論它如何深藏不露,獵人也有辦法通過各種已知的條件和線索,一步一步將它搜尋出來。
愛因斯坦的母親波琳·科克愛因斯坦很快迷上了這門有趣的狩獵遊戲。他經常撇開常用的方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找到更簡便、更新奇的途徑,把獵物更快地捕捉到手。
00雅客布叔叔還經常拿出一些更奇妙、更難解的題目來試圖難倒他。
每逢愛因斯坦經過深思苦想終於把狡猾的獵物尋找出來的時候,他都會感到一種莫大的快樂。
愛因斯坦升入三年級,快要開始學習幾何學這門新課了。雅客布叔叔又拿起幾何課本對他說:
“比起代數來,幾何是一門更高智慧的學問,是一種對人的智力的更大考驗。”
雅客布叔叔隨手扯過來一張稿紙,在紙上刷刷幾筆,畫下了一個直角三角形,然後在三角形的三個頂角上標上了A、B、C三個字母。他問愛因斯坦:“你仔細看看,這個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相互之間有什麼關係?”
愛因斯坦看了半天,覺得這三條邊好像差不多長,看不出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雅客布叔叔又在那張紙上寫下了一個公式,然後他對愛因斯坦說:
“這個公式的意思就是說:直角三角形的兩個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愛因斯坦對這個三角形看來看去,覺得對這個公式有些懷疑。這三條邊明明差不多長嘛,怎麼會有這樣的關係呢?他又用手指當尺,在圖上量來量去。
雅客布叔叔笑著說:“孩子,不用這麼去量了。這個公式對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適用,無論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變化,這三條邊的關係都不會變。這個公式已經經過了嚴密的證明,是絕對不會錯的。這就是幾何學上有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也正是這本教科書裏的定理之一。畢達哥拉斯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的一位大數學家,這個定理是他第一個證明出來的。孩子,既然兩千多年前的古人都能證明這個定理,你為什麼不也試一試呢?”
我們要注意發現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因為這可以引發我們的無限潛能,能夠促使我們更快獲得成功。叔叔的這個建議大大激發了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他果真決心要來試一試。
愛因斯坦真的來證明畢達哥拉斯定理了。一連幾個星期,他完全沉浸在這個他過去從未接觸過的幾何學迷宮之中。
最後,他終於看出了:
對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關係起主要作用的是其中的一個銳角。他自己做了一些合理的假設,到底把這個定理證明出來了。
當他把自己的證明拿給雅客布叔叔看時,雅客布叔叔喜出望外,他從來沒有想到過,這個12歲的孩子會真的把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獨立地證明出來。
幾天以後,雅客布叔叔把自己珍藏了多年的《歐幾裏德平麵幾何學》送給了愛因斯坦。
雅客布叔叔告訴愛因斯坦,這是平麵幾何學的創始人、古希臘的大數學家歐幾裏德寫的第一本平麵幾何學書,這是一本人類的智慧之書。
愛因斯坦捧著這本書,跑回他自己的小屋裏,如饑似渴地閱讀了起來。
讀完這本小冊子,他的靈魂仿佛經曆了一場地震:
歐幾裏德平麵幾何學就建立在幾條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人所共知的“公理”上: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
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
從一條直線外的一點,隻能引一條垂直線與它相交。
三角形三個內角之和,等於180度。
而就從這些簡單的公理出發,發展出一個又一個新的推論,推導並證明出一個又一個新的定理。從新的定理再推導出新的定理,一層又一層,就如同一個倒置的金字塔,從一個點出發,發展成一整座宏偉的歐幾裏德幾何學大廈。
書中精彩的推論和定理比比皆是。
這些推論和定理,當然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但卻可以非常明確地把它們證明出來。對於每一條推論和定理,書中都提供了幾種不同的證明過程。無論哪一種,都那麼嚴密、精確,不容人產生絲毫懷疑。
愛因斯坦在《自述》中說:
12歲那年,我又經曆了另一種性質完全不同的驚奇:
這是在一個學年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得到一本關於歐幾裏德平麵幾何的小書。這本書裏有許多斷言,比如說,三角形的三個高交於一點,它們本身雖然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的,但是卻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證明,以至任何懷疑似乎都不可能。
這種明晰性和可靠性,給我留下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印象,至於說不用證明就得承認的公理。這件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使我不安。如果我能依據一些在我看來是無庸置疑的命題來加以證明,那麼我就完全心滿意足了。
我記得,在這本神聖的幾何學小書到我手中以前,曾經有位叔叔把畢達哥拉斯定理告訴我。
經過艱巨的努力之後,我根據三角形的相似性成功地“證明了”這條定理;當時我覺得,直角三角形各邊的關係,“顯然”完全決定於它的一個銳角。
在我看來,隻有在類似方式中不是表現得很“顯然”的東西,才會需要證明。而且,由於幾何學研究的對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覺對象,似乎是同一類型的東西。
這種原始觀念的根源,自然是由於不知不覺存在著幾何概念同直接經驗對象的關係,這種原始觀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所提出的那個著名的關於“先驗綜合判斷可能性問題的根據”。
帶領愛因斯坦步入自然科學領域的有兩個人,他們就是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客布·愛因斯坦和來自俄國的大學生塔爾梅。雅客布·愛因斯坦是一名工程師,他和赫爾曼都愛好數學。在工廠裏,他負責管技術;在家裏,他則是小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麵的啟蒙者。
愛因斯坦上學以後,雅客布叔叔就常常給小愛因斯坦出一些數學題讓他解答。
1888年10月,愛因斯坦從慕尼黑國民學校進入路易波爾德中學學習,一直讀到15歲。
上中學後,愛因斯坦的學習積極有了明顯的增強,對多數科目也能夠專心聽講了。但他不滿足於老師課堂上講的東西,經常自己到圖書館借書讀,書店也是他經常光顧的地方。
他比較喜歡的書是歐幾裏德幾何學以及阿基米德、牛頓、亞裏士多德等人的書。年齡稍大一些,他又迷上了斯賓諾莎的著作。
愛因斯坦在中學的學習中已經表現出明顯的傾向,即喜歡數學、哲學和物理學,而厭惡神學、宗教等內容。但即使喜歡的科目,他學習成績也不突出。
他最喜歡鑽研哲學和數學問題,可是,這些學科的老師對他並不喜歡。
有一次,愛因斯坦向一位數學老師請教一個數學問題。那位老師卻不無諷刺地說:“讓你學數學,恐怕是上帝的一個錯誤。”
言外之意是愛因斯坦根本不是學數學的材料。
然而,愛因斯坦並不虛榮。他認為不懂、不會的問題,向別人求教沒有什麼可恥的,即使最簡單的問題,隻要不懂,就應該向懂得的人請教。
正是這種精神,使這個被人稱為“不會有什麼出息”的人,成長為20世紀的科學巨匠。成名之後,愛因斯坦曾自我評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