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上進
我的箴言始終是:無日不動筆;如果我有時讓藝術之神瞌睡,也隻為要使它醒後更興奮。
不斷追求進步
與白萊寧一家的交往,治愈了貝多芬的憂傷,使他逐漸忘記了失去母親的痛苦。同時,在他的麵前出現了一個新的希望和境界,1788年前後,波恩這座萊茵河畔的古城,迎來了社交和文化生活最後的繁盛時期。
在波恩時代,年青的貝多芬並不缺少顯貴的朋友,選帝侯對於他的天才也表示特別的愛慕,當宮廷鋼琴師向大眾宣傳他的音樂會以後,立刻博得數度的喝彩聲,帶有奧地利血統的華爾特斯坦公爵與皇帝有非常親密的關係,他極力推崇貝多芬。
華爾斯坦伯爵心胸博大而有眼光,他看出了貝多芬卓越的才華和生活的困境便想方設法幫助他。他經常在新選帝侯麵前談貝多芬的才華和不幸遭遇,使選帝侯對貝多芬也很器重。
1788年國民劇場落成後,貝多芬被聘為樂團的中提琴手,再加上宮廷琴師的收入,生活稍有改善,華爾斯坦知道貝多芬性格高傲,不肯接受他的贈送,就假托教會的名義送貝多芬一架鋼琴和許多錢。貝多芬為了答謝這位伯爵的友情,寫了一首很有氣魄的奏鳴曲獻給他,這就是著名的《華爾斯坦奏鳴曲》。
與此同時,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弗蘭茨創立了波恩大學。1789年5月14日,貝多芬在白萊寧夫人及一些朋友的支持下,到波恩大學報名入學。按規定他是沒有資格的,學曆不夠。在他強烈要求下,得到旁聽資格。
這個在不滿10歲就輟學,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年輕人,終於如願以償地回了自己的大學夢。此時歐洲大革命即將爆發,波恩大學成了新思想的集中地。貝多芬在那裏聽了兩年邏輯學、形而上學、康德的哲學、希臘文學和倫理學等課程。對他影響最大的是講法國文學的教授施奈德。
1789年7月14日,法國爆發了資產階級大革命,巴黎的市民們勇敢地攻占了象征封建專製的巴士底獄。勝利的消息傳到波恩,燃起了知識界如醉如狂的熱情。
校園裏出現了政治性的集會、講演和激發革命情緒的詩歌朗誦。貝多芬熱心地參加這些集會,他為法國革命所陶醉。施奈德教授在學生們的掌聲中朗誦了《摧毀巴士底獄》一詩:
第二年,施奈德印行了一部詩集,在《預訂目錄》裏,我們看到的標題有《波恩》,還有《致宮廷樂師,凡?貝多芬先生》。說明貝多芬同他交往密切,他們痛恨貴族、僧侶的專製製度,向往民主共和的原則,同情被壓迫的勞苦大眾。他們的心是相通的。
法國革命如火如茶,在民眾的思想上引了起強烈振蕩。貝多芬也不甘落後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在22歲的年紀上,他就已經屬於把這場暴動看成人民自由新紀元的人之一了。他是在貧困中長大的,經常受到貴族社會的輕蔑,不這樣看,又該怎樣看呢?他仇恨王公貴族、仇恨特權,熱切希望推翻貴族,取消特權。
不過這種觀點並不妨礙他繼續去選帝侯王爺宮殿盡職,以及去這裏、那裏授課。貝多芬晚上做家庭教師,白天還要學習。孤獨、寂寞和無窮無盡的操勞壓得貝多芬喘不過氣來,但他不僅以頑強的毅力學完了波恩大學的課程,並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這時,貝多芬的“野心”開始被人注視和承認,他立刻得到了一個比宮廷副琴師更好的職位。他的“即興天才”最使大眾感到驚異,象征著一種新的力量產生,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把音樂的思想完全表現在紙上。
這時的貝多芬雖還有家庭拖累,要負擔家庭中三個人的生活費用,但他還是抽空走出家門,向音樂走去,向社交界走去。貝多芬在皇帝麵前是幸福的,墨克雪密倫?法朗茲迅速地將自己的宮廷變成了真正藝術中心,有條理地將錢花在音樂上。
就在同一年,法朗茲設立了一個永久性的歌劇團,歌者都經過謹慎的挑選,演奏者也是如此。陣容經過重新組織以後,貝多芬的價值就顯示出來。他嚴然成為宮廷中鋼琴家或音樂家,而他的老師聶弗反而成了陪奏。
貝多芬在劇院和室內樂隊裏經常當著中提琴手,這裏共有多位演奏者,他極能與他們共處在一起,其中如安特裏阿斯和貝哈特各精於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二者又都是作曲家,安東?洛卡,約琴大?洛卡的侄子當笛手,並且也是作曲家,年齡與貝多芬相近。
貝多芬有為這麼多朋友而感到極度的興奮,他得到許多樂器上的知識。墨克雪密倫當然極愛好莫紮特的歌劇貝多芬此時隻是中提琴手,從每一次演奏中,得到了許多在莫紮特親自教授時所學不到的東西。
歌劇式的路線對於貝多芬有許多用處,當他寫了兩首歌謠曲以後,他又作了一首芭蕾舞曲《騎士舞曲》。這一首曲子是華爾特斯坦公爵托他秘密作成的,此時貝多芬也完成了一部分D調鋼琴協奏曲和C調小提琴協奏曲,這些曲子現在都已遺失掉了,貝多芬顯然對它表示不滿意。他整天忙著作一些小曲子,所以沒有多少空閑去寫大的作品,他自己寫了一些鋼琴作品,多是關於變奏曲,歌曲和室內樂方麵的。
那時的譜還沒有出版,當他在波恩的時候,經貝多芬的兄弟卡爾熱心的幫助,後來的歌譜都一批批印了出來。
皇帝訪問宮廷的時候是帶了樂隊一同去的,貝多芬也在其內,像別的樂師那樣戴了假發,穿一件紅色的製服,上麵束著裝飾用的帶子。年青的中提琴手有時換奏鋼琴。
當樂隊在開區堡的帝王教堂內開音樂會的時候,貝多芬碰到了一個職業音樂家容格,他是從來不公開演奏的。貝多芬說服了他,將自己的作品演奏給他聽。容格說:“貝多芬的演奏,嚴格地說起來比較清晰,有思想力,且富於表情,欣賞者的耳朵都能證明這一點,他的為人直率和坦誠,一點也不虛偽。”
1791年11月,宮廷中的四個音樂家蘭茲、朗堡、辛姆洛克和貝多芬到阿查芬堡去拜訪有名望的鋼琴家愛比?施寶加。
施寶加表演了自己特有的那種愉快明澈的曲子,當時貝多芬簡直聽呆了,因為他從來沒有聽過這種音樂,所以他平心靜氣地聽著,過後就請求他們讓他彈一會兒。
施寶加也聽了貝多芬彈的變奏曲,這是他自己也熟悉的,而他認為是最難的作品,貝多芬彈了許多他所記憶的變奏曲,又加入了些新的內容和表現手法。音樂家們被他的演奏解感動了,貝多芬卻因為一直沒有聽到莫紮特的演奏,而感到一些遺憾。
從17歲至21歲,貝多芬在波恩呆了整整五年。這五年中,他受到了各界溫和的影響,已改變了他怕羞的習慣,從而發展和充實著自己的才能,此後他不再是沉默寡言或知識不夠的人,而成為一個出色的藝術家了。
這個小鎮已培養出一種富有藝術氣息的生活,許多家庭都盛行著音樂晚會,詩歌朗誦會,哲學討論會。
貝多芬鼓起了勇氣也參加了這類的集會,他立刻認識了許多新的朋友,因為他有和藹的態度,而且穿著非常整潔。貝多芬不久就發現自己被波恩的音樂家和藝術家所看重了。
一個鋼琴家在興致勃發的時候,會將陪奏者丟在一旁,以個人的特點而即興作成一首極精致的旋律,當然是會受到大眾的歡迎。
結識音樂家海頓
在波恩的這幾年中,貝多芬還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與當時著名的音樂家海頓結識。那是1790年的聖誕節,小城波恩迎來了一場大雪。滿身是雪的聶弗先生突然敲開了貝多芬的房門,他帶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弗蘭茲?約瑟夫?海頓要到波恩來了。
“天哪,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呀!這是真的嗎?”貝多芬高興得簡直要跳了起來,“我一定要想法子見到海頓。”
這次海頓要到倫敦進行演出和訪問,路過波恩。於是,他受到了這裏的人們的熱情歡迎和隆重接待。在豐盛的宴會結束後,選帝侯特意為他舉行音樂會。
“海頓先生,我來給介紹,這位就是波恩未來的音樂家,貝多芬。請你聽他彈一曲吧。”早就非常讚佩貝多芬的華爾特斯坦公爵這樣向海頓介紹。
“貝多芬,這個名字好熟悉,你曾經到過維也納,是不是?我曾聽說你去向莫紮特求教,受過他的指導,當時我也聽到過各方麵對於你的評價。不過,恰巧那時我到別的地方工作,所以沒能見到你。非常遺憾。我自己常常在想,到底你是怎樣一位人物。你的曲子呢?給我看看。”海頓先生一點架子也沒有,態度非常和善,就像是一個慈祥的父親。
貝多芬真是感激,簡直像要飛上天去那樣地高興。音樂會上,貝多芬自豪而略帶靦腆地獻上了他的兩首康塔塔新作中的一首。
海頓聽了貝多芬的演奏之後,拍著貝多芬的肩膀不停地說:“真棒!真棒!”
“蒙您誇獎,還請您多多指教。”
“你的名字我早聽說過,看來你是塊可以琢磨的寶石。但是在波恩可就被埋沒了。寫得出來這樣樂曲的人,埋沒在波恩實在可惜!如果到維也納去好好研究的話,一定大有成就。為什麼離開維也納回到這兒來呢?到維也納去吧,到時候我會盡力幫助你。”海頓向貝多芬發出邀請。
“因為那時我母親病危。母親去世後又因為家裏窮苦,我不做事情生活就維持不下去,所以沒有辦法再到維也納去繼續研究。”貝多芬紅著臉,十分傷心地回答。
“就這樣埋沒在波恩,實在太可惜了。我也打算請求選帝侯資助他。”華爾特斯坦公爵這樣認真地說。
“請你繼續努力爭取吧!我要直接指導他,一定要把他培養成一個舉世聞名的音樂家。”海頓請求到。
選帝侯一直沒有出聲,沉吟了一會兒,他的視線轉到貝多芬身上:“好吧,我給他學費就是了。”
雖然,這聲音很輕,但這已經是很肯定地答複了。貝多芬簡單像是在做夢,因為他根本沒有想到,他夢寐以求的竟會這麼容易實現了,所以,他激動地流下了熱淚。
海頓經過思索以後,就決定給這年青的孩子授以課目,貝多芬自然希望從他的身上多學到一些藝術的內在東西,不肯浪費一些光陰讓其虛度過。在他還沒有成為鋼琴家前,隻能先進行課本的閱讀,此時他也沒有創作問世。
不過,要到遙遠的音樂聖地維也納,貝多芬可不能說走就走,因為家裏麵還有一位頹喪的父親和兩個年幼的弟弟。經過華爾斯坦的活動,選帝侯同意貝多芬去維也納拜師,薪金仍照樣支付。最讓人擔心的父親,有了錢也就不會有困難了。
貝多芬決定讓大弟弟也成為一個音樂家,所以,就找一個學習音樂的地方。至於二弟弟的性格,比較適合做生意,所以貝多芬就讓他去一家藥房當學徒。另外,又雇用了一位婦女來管理家務。
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到了1792年 11月,這位滿懷希望的青年又踏上了去維也納的旅途,開始了他的第二次求學旅行。
一切都安頓好了,貝多芬去白萊寧夫人家辭行。白萊寧夫人一直鼓勵他去維也納的,她象母親一樣叮囑貝多芬許多話。貝多芬幾次想見愛蘭諾拉都沒有見到。他們之間發生了一點小矛盾,她是有意躲起來了。他非常失望地回到家裏,悵然若失。
過了幾天,貝多芬出乎意料地收到一個小包裹,是愛蘭諾拉寄來的。他興奮得渾身發抖,費了好大勁才拆開,裏麵是一條她親手編織的領帶,漂亮極了。在那條手織的領帶上,還寫著一首詩。最後的署名是:你的朋友學生愛蘭諾拉?荷思?白萊寧。
貝多芬這一生都保存著這份禮物,他把它當作最珍貴的擁有,因為在他情緒低落的時候在他遭遇打擊、不幸之時,這首詩給了他莫大的安慰。每當看到這首詩的那一瞬間,他就重新注入了麵對挑戰和困難的勇氣後為這是一個愛情的紀念。
貝多芬也感到很懊悔,他立即寫了一封回信,還專門寫了一組變奏曲獻給了她。貝多芬在信中這樣寫道:
沒有想到你會送我那麼漂亮的領帶,本該高興才對,不知怎麼竟覺得悲哀起來,因為我不知道你還惦記著我。你與你媽媽的恩情,我一生都不會忘記。……為了答謝你的禮物,我回贈一首變奏曲和一首小提琴曲。不久你要去不來梅旅行,小小的東西希望能解你的旅愁,讓你能偶然想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