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興經濟體能否再創輝煌(2 / 3)

閱讀2

增速放慢

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為何放慢?什麼是“新常態”?如何應對“新常態”?

由於主要發達國家經濟複蘇乏力或增速緩慢,IMF將2015年和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分別下調至3.5%和3.7%,並呼籲各國采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加快結構性改革,以振興世界經濟。IMF將美國經濟增長率分別上調至3.6%和3.3%。將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分別下調至1.2%和1.4%。2014年第2和第3季度按年率計算日本GDP分別萎縮7.3%和1.9%,已經陷入“技術性衰退”,IMF將日本今明兩年經濟增長率分別下調至0.6%和0.8%。

主要發達國家經濟複蘇乏力和增速緩慢的原因有:

一、債務風險仍然很大

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7年來,主要發達國家債務仍有增無減。近十年來,美國公共債務總額從5.3萬億美元增至18萬億美元,已經超過美國GDP。到2035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將占GDP的180%。美國債務仍是觸發全球金融風險的巨大隱患。

日本主權債務總額已接近GDP的250%。在經曆了兩個“失去的十年”後,重獲權力的安倍和自民黨領導日本又開始一場冒險的貨幣賭博。日本債務已經占亞洲債務總額的70%。隨著日本財政進一步惡化,其所帶來的影響最終很可能波及亞洲乃至全世界。

繼美國、日本之後,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1月22日宣布將推出量化寬鬆(QE)政策。目前歐元區各國國債總額達7.18萬億歐元。歐洲央行承諾用新發貨幣向歐元區注入超過1萬億歐元資金。新興經濟體對美版QE退出,日本和歐洲實施QE政策的影響要密切關注和有效應對。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2014年10月16日發表專欄作家羅伯特·塞繆爾森題為《股市混亂和全球債務陷阱》的文章警告,各國應警惕高債務與低經濟增長的“有害結合”。

二、世界貿易增長低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20年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為6%,約為世界經濟增速的兩倍。在很多國家,出口、投資和消費開支成為牽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摩根大通集團最近發表的報告指出,全球貿易強度(全球名義進口總額在全球GDP中的占比)已連續3年陷於停滯。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和預測,2013和2014年世界貿易增長率分別為2.1%和3.1%,均低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據WTO等機構統計,2008年以來,20國集團(G20)國家已經實施了1185項限製性貿易措施,到2014年5月,僅取消其中的251項,還有近1000項限製性措施仍在實施,約占79%。主要發達國家需求不振加上貿易保護主義,嚴重影響了世界貿易擴展。摩根大通集團預計,由於推動前期貿易增長的動力已經減弱,世界貿易或將陷入長期低迷狀態。

美國太平洋投資公司首席執行官埃爾·埃裏安等投資家首先使用“新常態”這一經濟詞彙,所謂“新常態”主要指發達經濟體經濟將步入經濟低增長與高赤字、高債務和高失業並存期。新興市場國家都發展外向型經濟,既從發達國家引進資金又向發達國家出口商品,深受發達國家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積累了諸多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需要調整和解決。因此,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也都在放慢,都需要有力應對和適應新常態。

IMF統計和預測,轉軌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將從2012年的5.1%、2013年4.7%降至2014年的4.4%和2015年的4.3%。

2000—2013年,世界GDP年均增長率為3.68%,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10.6%。IMF統計,2012和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分別降至7.8%至7.7%。2014年中國GDP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達到636463億元,首次超過10萬億美元。但是,中國經濟運行仍麵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經濟體,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不僅對中國經濟健康發展而且對世界經濟走勢都有重大影響。IMF測算,2014年中國經濟增量對世界經濟增量的貢獻率仍達27.8%,高於美國經濟增量貢獻率15.3%。預計中國通過結構改革帶動的經濟增長,對G20未來5年實現2%額外增長目標的貢獻率仍將高達30%至40%。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主要特點是:

一、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曆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比投資、拚資源的粗放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中國正從規模粗放增長型轉向可持續發展之路。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預測,倘若能夠積極推進結構改革,未來數年間,中國GDP增長率將維持在7%或者更高水平。

二、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應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等投資機會大量湧現。因此,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

三、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中國每年生產全球近八成的手機,但自主芯片卻不到3%。目前,國內移動操作係統市場正被穀歌(安卓係統)、蘋果(ios係統)、微軟等國外產商壟斷。這種局麵,不僅製約中國智能終端製造業的發展,影響行業利潤等,移動係統的信息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有專家指出,作為世界上智能終端的最大製造國,中國建立一個自主可控的移動互聯網生態係統已迫在眉睫。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個人口最多的國家。2012年以來,印度經濟增長率已連續3年低於6%。經濟學家們認為,印度經濟難以回到8%或達到更高水平。聯合國2013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1/3印度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莫迪高呼“受苦不應是10億印度人的夢!”而贏得大選的勝利。印度政府希望轉向新產業來振興經濟。莫迪總理2015年1月11日表示,希望印度取得的成就包括開設超過1億個銀行賬戶、促進製造業的“印度製造”運動,以及擴大鐵路、公路、能源和數字網絡的計劃,能幫助數億印度人擺脫貧困。

烏克蘭危機將導致2014和2015年國內經濟出現7%以上的負增長。圍繞烏克蘭的爭鬥俄羅斯和歐盟各有得失,但總體上兩敗俱傷。美歐國家對俄羅斯製裁,對已經很不景氣的俄羅斯經濟更是雪上加霜。IMF統計和預測,俄羅斯經濟增長率將從2012的3.2%、2013年的1.3%降至2014年的0.2%。而2015和2016年將分別萎縮3%和1%。東歐和前蘇聯地區經濟都將出現負增長。

拉美是經濟起伏最大的地區,20世紀60年代,依靠舉債,拉美經濟高歌猛進。但是,債務危機、金融危機導致拉美經濟增速急劇下降,一直難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IMF預測,拉美經濟增長率將從2012年的2.9%、2013年的2.7%降至2014年的1.3%,拉美經濟增速將跌至10年來最低水平。聯合國拉美經委會預測,2015年拉美經濟增長率為2.2%。2010年羅塞夫當選總統時,巴西經濟增長率為7.5%,IMF預測,巴西經濟增長率將從2012年的1%、2013年的2.5%降至2014年的0.3%。巴西中央銀行1月5日公布的“焦點調查”報告預測,2015年巴西經濟增長率為0.5%。阿根廷經濟2014年萎縮0.2%,再次陷入無力償還債務困境,2015年難以實現經濟增長2.8%的目標。委內瑞拉外彙收入的95%以上來自石油出口,而國內所需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90%以上依賴進口。隨著石油產量減少和油價下降,該國經濟2014年萎縮2.8%,預計2015年還將出現1%的負增長。

IMF預測,非洲最發達經濟體南非經濟增長率將從2012年的2.5%、2013年的1.9%降至2014年的1.4%。非洲經濟深受埃博拉疫情的衝擊,特別是重創西非經濟。動亂和油價下跌沉重打擊了中東地區經濟。沙特阿拉伯是出口石油最多的國家之一,外彙儲備超過7500億美元,2015年經濟增長率仍可達到4.5%。但多數國家困難重重,伊朗總統魯哈尼1月4日呼籲拯救因受西方製裁、腐敗和管理不當而飽受損害的國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