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經濟體能否再創輝煌
本刊策劃
作者:李長久
經濟學家安托萬·範阿格特梅爾在1981年提出了“新興市場”這一充滿希望的詞彙。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相繼高速增長,不僅自身實力不斷增強,而且為牽動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幾年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速普遍放慢。2015年伊始,多數國家遭遇經濟寒流衝擊,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20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2015年和2016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率分別調至4.3%和4.7%,比2014年10月預測分別下調了0.6個和0.5個百分點。
任何經濟體經濟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014年2月3日發表專欄作家吉迪恩·拉赫曼題為《未來屬於新興市場》的文章中援引阿伊漢·高斯和埃斯瓦爾·普拉薩德近年撰寫的《新興市場》一書中的數據指出,自1960年以來,新興市場經濟體(包括中國、印度和巴西)經濟增長了約600%,而比較富裕的工業化國家經濟增幅為300%。他們指出,就在過去20年裏,“新興市場國家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私人消費、投資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接近翻倍”。文章認為,非西方經濟體的崛起是一種根源深厚的曆史性轉變,新興經濟體經濟近期增速放慢不會改變這樣一個基本趨勢:新興市場經濟增長速度將在未來數十年內繼續超過發達國家,定能再創輝煌。
作者係新華社高級編輯、世界問題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中國美國經濟學會顧問,中國國際經濟關係學會顧問,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國際經濟係兼職教授。
閱讀1
亞洲奇跡
亞洲人民曾對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過巨大貢獻。英國著名世界經濟史專家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一書中介紹,1820年亞洲(不含日本)GDP仍占世界GDP的56.2%,其中中國和印度GDP分別占32.9%和16.0%。
從1746年開始,英國通過戰爭在1849年完成了對印度的全部占領,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通過印度殖民地等地區,從18世紀中葉到1838年,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從400箱增至4萬多箱,吸食鴉片者從南方蔓延到全國。在美、法支持下英國自1840年6月發動鴉片戰爭,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從此,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19世紀末,世界終於被西方列強瓜分完畢,僅亞洲就有不少於944.3萬平方英裏的土地變成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歐洲列強還控製了中國、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尼泊爾等許多半殖民地。到1950年,亞洲(不包括日本)GDP僅占世界GDP的15.5%,其中中國和印度GDP分別僅占4.5%和4.2%。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擺脫西方列強掠奪和控製的亞洲國家和地區經濟相繼高速增長,被譽稱“亞洲奇跡”。從1974年到1993年,東亞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7.5%,大大高於同期發達國家經濟年均2.9%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年均3.0%的增長水平。
中國和印度兩國人口超過25.5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35%,中印既互為最大的鄰國又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印再次崛起,舉世關注。1988年12月21日,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會見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時說:“真正的亞太世紀或亞洲世紀,是要等到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鄰國發展起來,才算到來。”2013年5月19日至22日,李克強總理訪問印度時強調,中印攜手共同發展是亞洲之幸、世界之福。同年10月22日至24日,印度辛格總理訪華,雙方重申推動兩國朝著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向前發展的決心。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印度領導人時一再表示,中印關係已超出雙邊範圍,具有全球和戰略意義。他相信,“隻要中印攜手合作,繁榮振興的亞洲世紀一定能夠早日到來!”
當今世界最引人矚目的是中國走上複興之路。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率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國家博物館《複興之路》展覽,向全世界宣示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走過近代百年屈辱,曆經新中國66年建設奮鬥特別是改革開放37年快速發展,矢誌不渝的偉大夢想如一根紅線,把曆史、現實與未來緊緊連接。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連續33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9.8%,中國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已從1978年的第10位升至2010年的第二位。按彙率計算,2000年,中國GDP 11984億美元,相當於日本GDP 47312億美元的25.3%和美國GDP 99514億美元的12%;到2010年,中國GDP達到59303億美元,相當於日本GDP 54953億美元的108%和美國GDP 144980億美元的40.9%。人均GDP從1978年的381元增至2013年的41908元,增加110倍。
中國已成為外彙儲備最多的國家和世界第一貿易大國。截至2014年3月底,全球外彙儲備總額達118647萬美元,到6月末,中國外彙儲備達到4萬億美元,約占全球外彙儲備的1/3,占亞洲外彙儲備7.47萬億美元的53.5%。中國外貿總額從2001年的5096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4.16萬億美元。中國大量進口零部件,大大帶動了世界貿易特別是周邊國家和地區貿易的發展。2007年中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2009年中國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出口國,2012年中日貿易從1972年不到11億美元擴大到3294.5億美元,中國出口1516.4億美元,但其中60%以上是日資在華企業生產的產品。中韓貿易額從兩國1992年建交時的63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2206億美元,在20年間韓國對中國貿易順差累計達2725億美元,超過同期韓國對外貿易順差總額2397億美元。中國—東盟自貿區自2010年1月1日建成後雙邊貿易快速發展,雙邊貿易額從2002年的547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4436億美元。中俄貿易額達到891億美元。中國與中亞、西亞和南亞國家經貿關係快速發展。
從1997年到2007年,印度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7%,在2005年至2007年間,印度經濟年均增長率高達9%。2014年5月16日,出身於一個低種姓、賣茶小商攤家庭的納倫德拉·莫迪當選為印度總理,被稱為“一場選舉革命”。莫迪承諾為全體印度人特別是為年輕人服務,這讓印度人民對增加就業和發展經濟充滿期待。俄新社2014年6月11日播發“今日俄羅斯”國際新聞通訊社政治觀察家德米特裏·克瑟列夫題為《印度想趕上中國並與其共同發展》的文章認為,莫迪是一位務實且非常出色的經濟管理者。印度總理高度評價中國的發展成就,並與中國一道向世界發出如下信息:即兩國都希望共同發展。因此,中印兩國需要加強戰略互信與多領域合作。2014年9月中旬,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印期間表示,中印互為重要鄰國,都是文明古國,也都是發展中國家,都致力於發展振興,兩國應該相互尊重、互學互鑒、睦鄰友好、攜手前進。9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發表題為《攜手追尋民族複興之夢》的演講中提出:中印兩國要做更加緊密的發展夥伴,共同實現民族複興;中印兩國要做引領增長的合作夥伴,攜手推進亞洲繁榮振興;中印兩國要做戰略協作的全球夥伴,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東盟在加強經濟一體化建設過程,大力推動擴大區域合作進程。2012年12月舉行的第12次東亞峰會宣布,啟動“區域全麵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RCEP包括東盟十國與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0+6),共有30多億人口的自貿區建成後,將為亞洲乃至世界和平、發展和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亞洲開發銀行前行長千野忠男認為,20世紀是亞洲發生巨變的世紀,亞洲人民依靠集體的勇氣和力量改變了本地區經濟和社會麵貌。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在不到30年就實現了經濟騰飛。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2010年,亞洲GDP已占世界GDP的27.4%,首次超過北美GDP所占25.8%和歐盟GDP所占25.9%的比重,世界經濟重心又回到亞洲,亞洲正在成為世界最大投資和貿易市場,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