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論
中醫學曆史悠久,它以自己獨特的理論體係和優異的醫療效果屹立於世界醫學之林。經絡學說是中醫學基本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麵。它不僅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而且是人體保健、養生祛病的重要依據。
經絡,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保健實踐中的重大發現。中醫學認為經絡是以十四經脈為主體、網絡周布全身的一個綜合係統。《內經》中講,經絡內聯五髒六腑,在外分布於五官七竅、四肢百骸,溝通表裏、上下、內外,將人體的各部分連接成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密不可分的整體。
(一)經絡的概念
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意指周身氣血運行的大小通路。
經絡係統理論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實踐、醫療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古人最先隻認識到脈道、血脈,如經文中所說的皮、肉、脈、筋、骨五種組織構成的形體。《靈樞·經脈》篇中論人體生成的各個組織器官中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穀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由此可見,人們開始隻認識到血管、血脈、脈道,脈中運行流動著赤色的血液。早於《內經》的馬王堆漢墓古醫書中隻言“脈”。《內經》中隻有“經脈”的名稱。“經絡”二字連用是在《漢書·藝文誌》中出現的,其日:“醫經者,原人血脈、經絡、骨髓、陰陽、表裏,以起百病之本……”在此,將“血脈”與“經絡”作了區分。所以說,“經絡”的概念是在血脈、脈道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1.什麼是經脈
經,就是經路,直行的主線。脈,就是“五髒六腑之氣血分流四肢也。”《靈樞·脈度》說:“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所說就是將“脈”按大小、深淺的差異分別稱作“經脈”“絡脈”“孫脈”。《靈樞·經脈》雲:“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一句話,經脈就是人體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經脈”又分為“正經”和“奇經”兩大類。“正經”有十二條,與髒腑直接連通,統稱為十二經;“奇經”有八條,稱為“奇經八脈”,它不與髒腑直接相通,是別道奇行的經脈。十二經脈的分布特點是:“內屬於髒腑,外絡於支節。”在內,聯係於胸腹,隸屬於髒腑;在外,分布於軀體,聯係到體表所屬的穴位。
2.什麼是絡脈
絡,是網絡、聯絡的意思,是直行經脈上的大小分支,如羅網維絡、無處不至,能聯絡溝通各條經脈,就像交通幹線上的各個分支。如前所引,“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脈縱橫交錯,網絡全身,把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皮肉筋骨等組織聯絡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二)經脈的組成、循行和作用
1.經脈係統的組成
經絡係統是由經脈和絡脈構成的。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有一定的起止點和循行部位及交接順序。它在肢體上有一定的走向規律。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胸。(見表1-1、表1—2)
2.經脈的循行
《內經》中比較係統地記載了人體十二經脈的循行。馬王堆漢墓醫書中記載的經脈循行隻有11條,名稱尚未規範,稱耳脈、齒脈等,到《內經》時才進一步完善了十二經脈。
(1)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前緣。
《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係,橫出腋下,下循膈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八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2)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前緣。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3)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主要分布在頭麵、胸腹第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前緣。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頰中,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
“其丈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優兔,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4)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脈旁開第三側線和下肢內側前緣。
《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脯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複從胃,別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脅)。
(5)手少陰心經
手少陰心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後緣。
《靈樞·經脈》:“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係,下膈,絡小腸。”
“其支者,從心係,上挾咽,係目係。”
“其直者,複從心係,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牖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6)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後緣。
《靈樞·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頗,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7)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二側線及下肢外側後緣。
《靈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胭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後廉下合胭中,以下貫踹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
(8)足少陰腎
足少陰腎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後緣及胸腹第一側線。
《靈樞·經脈》:“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心,出於然穀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踹內,出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
“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
“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9)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內側中間。
《靈樞·經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曆絡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膈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10)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主要分布在上肢外側中間。
《靈樞·經脈》:“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膈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係耳後,直上出耳上角。”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11)足少陽膽經足 少陽膽經主要分布在下肢的外側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