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論(2 / 3)

《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

“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入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

“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12)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的中間部位。

《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胭內廉,循股陰,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係,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3.經脈的作用《靈樞·經脈》篇很明確地指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可以說經絡係統是人體生命活動之本,它可以用來診斷、辨別人的各種疾病的輕重程度,是醫生必須掌握的理論。正如明代醫家喻嘉言所雲:“治病不明經,開口動手便錯”。經絡係統在人體生理、病理、診傷治病方麵是非常重要的。

(1)運行氣血,協調陰陽,調節平衡

《靈樞·本髒》篇認為:“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人體維持生命活動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物質是血與氣,它是人體髒腑精氣的基本表現形式,是維持人的生命力的重要營養物質。《素問·調經論》精辟地指出:“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說明血與氣二者在人的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而人體經絡係統是氣血運行的重要通道、載體,經絡這一通道在《內經》中又叫“經隧”,如其所說:“五髒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靈樞·營氣》日:“精專者行於經隧,常營無已”,而經脈、血脈運行氣血周環於身是有一定規律和節律的,這樣才能使氣血精微按時、有條不紊地營周於全身四肢百骸、五髒六腑。中醫常說營衛氣血,營主血,衛主氣。《靈樞·營衛生會》中說:“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營衛氣血在血脈、經隧中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終而複始。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共五十周於身,使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皆以受氣。這樣,營氣、衛氣在經絡中得以周流不息地運行,並滲透散布到各器官組織中去,這就是經絡“行血氣”的功能。經絡行氣血“內溉髒腑,外濡腠理”(《靈樞·脈度》)具有一定規律,主要按天地四時陰陽來運行。多為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在內營溉五髒六腑,在外濡養皮膚腠理而達到營養,環周於陰陽內外,從而達到協調陰陽,使陰陽調_暢、平秘,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協調統一。故此經絡這一重一要經隧的暢通是保證氣血運行、調節陰陽的重要環節,是維持人體生理功能、髒腑功能的重要保證,隻有經絡通,才能血氣行,“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

(2)抗禦病邪,反映症候、闡釋病理

經絡係統內聯髒腑,外絡肢節腠理,又是病邪侵入時抗禦各種病邪的重要屏障和防線。《素問·氣穴論》說:“孫絡,以溢奇邪,以通營衛”,孫絡廣泛分布於人體肌膚皮腠,病邪常常先起於皮毛、孫絡,而營衛就是通過孫絡散布到周身上下。當病邪侵犯時,孫絡和衛氣發揮了重要的抗禦作用。《靈樞·百病始生》在說明人體開始發病時詳盡地闡述了病邪從外向內的發病途徑,“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入,入則抵深……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留而不去,傳舍於經”。當虛邪侵傷人體後,首先傷於肌表,在體表出現異常反應,如微惡風寒,肌膚微痛等,當正邪交爭,正不抗邪時,邪氣就會漸漸深入,從孫絡、絡脈到經脈……逐步深入,各階段出現相應的症候。《靈樞·百病始生》中所闡述的發病階段及症候表現,與臨床表現是非常一致的。後人運用“衛、氣、營、血”辨證分析熱性病發展過程的發病淺深關係,其理論依據也源於經鉻運行營衛血氣的生理功能。由此看出,人體的經絡係統及其所運行的營衛血氣,不僅反映人體生理功能,亦是重要的防禦屏障,它有層次地抗禦病邪,防禦疾病,同時也有層次地反映疾病的各種複雜症候,從而成為防病、養生保健、診治疾病的理論基礎。

經絡反映症候,一般可分局部的、一經的、數經的和整體的,並有一定規律可言。當經絡氣血阻滯而不通暢時,就會造成有關部位的疼痛或腫脹;氣血鬱積而化熱時常常出現紅、腫、熱、痛,這些表現都屬經絡的實症。當氣血運行不足時就會出現病變部位麻木不仁、肌膚萎軟及功能減退等,這些都為經絡的虛症。如果經絡之氣進一步虛弱,陽氣不足,就會出現局部發浮或全身怕冷等症狀,這就如《素問·瘧論》所說的“陽虛則寒”,當經絡陰氣、營氣、血液不足時常表現為陽氣亢盛,出現五心煩熱,陰虛內熱及全身發熱等症狀,這就是所說的“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可見,經絡的陰陽氣血盛衰可以表現寒熱虛實的多種症候。

經絡與經絡之間,經絡與髒腑之間,在反映症候上是相互聯係的。如張仲景《傷寒論》總結的熱性病的“六經傳變”規律,疾病的發展由表入裏,可以從太陽經傳至陽明經或少陽經,也可以由三陽經傳入三陰經。在經絡和髒腑之間病邪也可以相傳,在外之經症不愈可以內舍其相應髒腑,出現“邪熱反還內著”,太陽病可出現“熱結膀胱”,陽明病也有“胃家實”症等。

總之,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運行氣血,感應傳導的作用,而在發生病變時,經絡就成為傳遞病邪和反映病變的途徑。《素問·皮部論》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髒腑也”。指出經絡是外邪從皮毛腠理內傳五髒六腑的傳變途徑。由於髒腑之間通過經脈溝通聯係,所以經絡還可以成為髒腑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如足厥陰肝經挾胃,注肺中,所以肝病可犯胃、犯肺;足少陰腎經入肺、絡心,所以腎虛水泛可淩心、射肺。

經絡不僅是外邪由表入裏和髒腑之間病變相互影響的途徑,而且也是髒腑與體表組織之間相互影響的途徑。通過經絡的傳導,內髒的病變可以反映到體表,表現於某些特定的部位或相應的孔竅。如肝氣鬱結常見兩脅、少腹脹痛,即是因為足厥陰經抵小腹、布脅肋;真心病,不僅表現為心前區疼痛,且常放射至上肢內側尺側緣,即是因為手少陰心經行於上肢內側後緣之故。

(3)經絡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由於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絡屬髒腑,可以反映所屬髒腑的病證,因而在臨床上,就可以根據疾病症狀出現的部位,結合每條經絡循行部位及所聯係的髒腑,作為疾病診斷的依據。例如:兩脅脹痛,多為肝膽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髒的病變。又如頭痛一症,痛在前額者,多為陽明經頭痛;痛在兩側者多為少陽經症;痛在後項、後頭部多為太陽經頭痛。在臨床實踐中,還發現在經絡循行的部位,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處,可有明顯的壓痛或結節狀、條索狀改變、反應物,或局部皮膚出現某些形態變化。如肺髒發病時可在肺俞穴出現結節或中府穴有壓痛,腸痛可在闌尾穴有壓痛。這些有助於臨床診斷的異常變化正如《素問·官能》篇所雲:“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闡述了經絡對於臨床診斷的重要指導作用。

經絡學說早已被廣泛地用於臨床各科的治療。特別是指導針灸治療和按摩療法,針對所在經絡和髒腑病變,在其病變部位或經絡循行的遠隔部位上取穴,通過針灸、按摩達到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活動,從而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根據疾病的症候表現明確診斷後,再根據經絡的循行分布和聯屬範圍來辨證選穴,這就是“循經取穴”。

古代醫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根據某些藥物對某一髒腑經絡所具有的特殊選擇性作用,創立了“藥物歸經”理論,藥物治療也是以經絡為渠道,通過經絡的傳導轉輸,才能使藥到病除,發揮其治療作用。醫家在臨床實踐中根據經絡理論發現了針對各經病症的引經藥,如太陽經用羌活,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紫胡。引經藥可引導他藥歸入各經,更好地發揮群藥的治療效果。故此,經絡理論是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之橋梁,對診斷、治療有重要意義。

(4)經絡指導養生

縱觀《內經》一書,從始至終貫穿了重要的養生思想,由於曆史條件及社會因素,“內經”時代突出了養生和預防思想,也是因為治療手段和方法還不夠發展和完善。對醫生的要求首先是要懂養生,善於防病。當時把醫工分為三等,即上工、中工、下工,最好的上工是“治未病”的醫生,也就是必須知道,通曉養生理論的醫生,而且又常常把懂得養生,善長養生的人叫聖人智者,闡述養生理論的重要篇章《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按照養生的層次劃分為四個等級,即“真人”、“至人”、“聖人”、“賢人”。書曰:“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中古之時有至人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養生時說:“智者察同,愚者察異”。同時《內經》中強調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未病。可見當時的防病養生觀在醫生及古代人們思想中已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一思想一直延續至今,已成為祖國醫學的重要法寶,也是這門傳統醫學的思想精華所在。這一思想為華夏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