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闡述養生理論的重點篇章是《四氣調神大論》。其主要內容是按自然界四時陰陽談如何養生,調養五髒之氣、五髒之神。全篇突出了五髒四時陰陽的整體觀,即順四時和喜怒,調養五髒,探究四氣調神的根本是通過調暢經脈氣血來達到養生的目的,五髒與體表器官的聯係,形成自身整體現;五髒與自然界四時陰陽的溝通,形成天人整體觀;四時養生其核心是通過兩個整體觀來實現的,而形成整體觀,溝通內外上下陰陽的關鍵環節是重要的經絡係統。為此,四時養生調養五髒必須通過疏通經絡氣血來達到養五髒之氣、五髒之精、五髒之神的目的。
調養五髒的根本是達到最佳的生理功能狀態,使人體的各器官、多環節按照四時陰陽升降規律來實現最佳的生理功能。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是食物、水飲在經絡係統的轉輸與運行,體現了經絡係統不僅是溝通內外,亦是五髒六腑接受水穀精氣的重要營養通道,經絡在水穀精氣的轉輸中必須按照四時陰陽規律特點來分布、調節。這可視為四氣調神的微觀調節係統。如《素問·經脈別論》中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水精回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髒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經文分別說明食物之精和水飲之精在經絡係統的疏布、轉輸過程和規律,五髒六腑接受水穀精氣等營養物質是通過經絡係統來完成的,這與四時陰陽密切相關,更進一步證實養髒養生必須按四時調暢經脈,亦強調經脈係統與四時五髒陰陽的密切關係。也就是說祖國醫學的養生必須通過經絡來實現。養生的實踐也說明這一點,如華佗的“五禽戲”是依據經絡係統創編的疏通經脈氣血來達到養生強身的重要方法。《內經》中的呼吸比納、導引、按蹻、藥熨、四時養生均以經脈理論為指導。
由此可見,經絡學說不僅廣泛指導臨床各種治療方法,而且在養生、預防方麵也以經絡理論為指導,通過疏通經絡,調節氣血來達到養生強身健體的目的。
(三)經脈常見病證
1.手太陰肺經
《靈樞·經脈》日:“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咽喉腫痛,傷風,胸部脹滿,缺盆部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證。
2.手陽明大腸經
《靈樞·經脈》曰:“是動則病齒痛、頸腫。”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幹、鼽衄、喉痹、肩前臑一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栗不複。”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腹痛、腸鳴、泄瀉、便秘、痢疾、咽喉腫痛、齒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腫或寒冷等證。
3.足陽明胃經
《靈樞·經脈》日:“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伸,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為肝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喁,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肝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則脹滿。”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穀善饑,口喁,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熱病,發狂等證。
4.足太陰脾經
《靈樞·經脈》日:“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脾之大絡……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皆縱)。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胃脘痛,腹脹,食則嘔,噯氣,便溏,黃疸,身體沉重無力,舌根強痛,膝股部內側腫脹,厥冷。
5.手少陰心經
《靈樞·經脈》日:“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心痛,咽幹,口渴,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等證。
6.手太陽小腸經
《靈樞·經脈》日:“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聾,目黃,頰腫,咽喉腫痛,肩臂外側後緣痛等證。
7.足太陽膀胱經
《靈樞·經脈》日:“是動則病衝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胭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胭、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見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項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後側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等證。
8.足少陰腎經
《靈樞·經脈》曰:“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麵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
“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幹、咽腫,上氣,嗌幹及痛,煩心,心痛,黃疸,披、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咳血,氣喘,舌幹,咽喉腫痛,腰痛,水腫,大便秘結,泄瀉,脊股內後側痛,痿弱無力,足心熱等證。
9.手厥陰心包經
《靈樞·經脈》曰:“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麵赤,目黃,喜笑不休。”
“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心痛,胸悶,心悸,心煩,癲狂,腋腫,肘臂拘急,掌心發熱等證。
10.手少陽三焦經
《靈樞·經脈》曰:“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
“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懦、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腹脹,水腫,遺尿,小便不利,耳聾,耳鳴,咽喉腫痛,目外眥痛,頰腫,耳後肩臂肘部外側疼痛等證。
11.足少陽膽經
《靈樞·經脈》曰:“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麵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口苦,目眩,瘧疾,頭痛,頷痛,目外眥痛,缺盆部腫痛,腋下腫,胸脅股及下肢外側痛,足外側發熱等證。
12.足厥陰肝經
《靈樞·經脈》曰:“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癀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幹,麵塵脫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
常見髒腑經脈症候表現是:腰痛,胸滿,嘔逆,遺尿,小便不通,疝氣,少腹腫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