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絡養生
(一)經絡理論是養生的基礎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本理論的核心之一。它貫誦於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麵。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中醫各科的醫療實踐,並在從中醫經絡探究。解決疑難病症方麵取得了較大進展。可以說古人創立的經絡學說是對人類健康保健的巨大貢獻。縱觀《內經》所論,經絡理論最早用於人類的養生防病,是廣泛用於指導養生、保健、防病的理論基礎。推測古人創立經絡學說的依據之一就是古代氣功養生家在練功時以意念引導法觀察到經絡路線的運行情況,如沿著任脈和督脈前後環行一周者稱“小周天”。小周天是經絡之氣暢通於任、督二脈,任脈為陰經之海,是陰經的總司,督脈為陽經之海,是陽經的總司,故古人有“任督若通,百脈皆通”的說法。氣沿著十二經脈的路線流注者稱為“大周天”。明代醫家李時珍認為氣功師具有內視功能的人即能看到體內經脈運行的經隧,故李氏曰:“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察照之”,近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的研究表明,氣功入靜後確可誘發或增強盾經感傳現象,可以使人體經脈氣血更加暢通。因此有學者認為,古人在練功時所體察到的內氣運行路線,或通過“內視”行通道可謂是古人建立經絡學說的一個重要依據。20世紀70年代湖南出土的馬王堆漢墓的古醫書簡帛中記載了十一條脈的循行分布和疾病症候,而同時出土的《引書》(古人練習導引書)尚無經絡的痕跡,很可能是通過古人練功、導引後逐漸發展和完善了經絡學說。可以推測,古代的氣功,導引對經絡學說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但經絡學說形成本末尚待進一步考證。
1.髒腑經絡整體觀養生思想
經絡係統構成人體內外表裏相關的整體,髒與髒、髒與腑相互聯係,五髒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聯係,相互使用,形成以心髒為主體的統一整體。《素問·靈蘭秘典論》的髒象理論突出了十二髒相使的整體觀,五髒六腑各司其職,相互為用。經文日:“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冶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古人把人體的五髒六腑形象地比作國之朝政,每一髒腑各司朝之官職,主管一方,各主其用,以使人的生理、生命活動像國家一樣安康。但是官職有大小,職位有主次,髒腑十二官必須要相互協作,相使相用,發揮相互間的相使作用,十二官相互使用中又要在心髒君主的統領下發揮作用,心似一國之君的作用。
這就是《內經》的髒腑經絡整體觀,經絡在整體觀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十二者之官的相使關係主要靠十二經脈係統來溝通聯係,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的功能才得以實現。張景嶽《類經》曰:“心當五椎之下,其係有五,上係連肺,肺下係心,心下三係連脾、肝、腎,故心通五髒之氣而為之主也。”進而說明心聯通其它髒腑靠經絡來連接、溝通。而十二官能否正常相使,形成有機的整體觀的關鍵是心主的功能。主神明作用和經絡通道的暢通,這也是養生中養心養神的重要意義,故日:“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君主聖明則其它髒腑正常相使,養心是長壽的關鍵,養心才能健康少病。若君主不能聖明,不能主神明時各髒腑就會受到損傷,邪氣容易傷害,經絡通道閉塞不通,不能聯係溝通五髒六腑。十二髒不能相使,整體觀受到破壞,人的身體就會受到傷害,如果這樣“養生”是非常危險的。故日:“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
由此,《內經》的養生思想與經絡係統密不可分,經絡是保證十二官相使、協調的重要通道,是保證髒腑相使相用整體觀的重要樞紐、橋梁。養生可以通過養心、疏通經絡通道而加強髒腑生理的整體觀,若經絡閉塞不通則髒腑不得相使,可以看出,養生則壽的重要環節是疏通、調暢經絡,使五髒六腑之道通暢。
2.經絡四時陰陽養生觀
《內經》中很多篇章都闡明人和自然,天人相應的整體觀,也就是說人的生命離不開天地四時陰陽,能夠認識這一天人相應整體觀的人才能順應人與自然的關係,違反這一關係就會損傷生命,順應天地陰陽就會有益於壽命。那麼人與天地陰陽又是如何相應的呢?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人的經絡、血脈的運行與四時陰陽密切相關,這就是今天常說的節律,人的生理本能和於天地陰陽的節律,經絡氣血有規律地循行。
《內經》認為人體經絡氣血運行與自然界天地陰陽日月是密切結合的。《靈樞·五亂》說:“經脈十二者,以應十二月,十二月者,分為四時;四時者,春、秋、冬、夏,其氣各異,營衛相隨,陰陽已和,清濁不相幹,如是則順之而治。”說明經脈與四時十二月相應有規律地運行。《靈樞·脈度》日:“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曰月之行不休。故陰脈營其髒、陽脈營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複始。”此篇把人的血脈運行與自然界水流和日月運轉聯係起來。《內經》關於人與天地相應的觀點,在經絡學說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又詳細地說明人體經絡血脈運行的遲速、節律與四時及時辰關係。如《素問·八正神明論》曰:“天溫目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瀉,氣易行;天寒曰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經文進一步深入說明人體經絡氣血依天氣寒溫而變化,人的氣血經脈,形體均受自然界寒溫、月郭虛實的影響,養生調治要因時而異,否則就會損傷人的經脈氣血,如“月滿而補,血氣揚溢,絡有留血,命日重實;月郭空而治,是謂亂經。”可見養生、調治必須順應自然界的變化,否則會更傷經脈氣血。同時古人更詳盡地認識到,人體髒腑器官要不斷接受水穀精氣的營養,“受氣於穀”。營衛氣血在經脈中分別在一晝夜運行五十周。《靈樞·營衛生會》詳盡地闡述了營衛二氣在經脈中的運行規律,其曰“人受氣於穀,穀入於胃,以傳與肺,五髒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但是營衛二氣晝夜運行的途經不盡相同,營氣是沿著十二經脈,一陰一陽地連接流注,白天黑夜各二十五周;而衛氣是白天行於陽經,晚上行於陰經或五髒,亦晝夜各行二十五周,營衛二氣晝夜各運行五十周後大會。如果以上是營衛在經脈中宏觀的規律,那麼《內經》更精確地從微觀來說明營血的運行與呼吸、自然界時刻的關係,就像我們用顯微鏡看血象一樣微觀化了。如《靈樞·五十營》曰:“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脈,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周於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氣行再周於身。”由此看出,古人已非常精確地計算出營氣在人體循行二十八脈的時刻、呼吸次數及脈行長度,營氣運行規律與曰月運行相一致。
綜上所述,人體氣血盛衰、運行遲速、營衛的循行與天地四時陰陽、日月運行是有共同節律的。《內經》中養生的理論體係主要是順應天地陰陽四時規律,從而使人體內環境——營衛氣血經脈合於自然界節律,使五髒之道暢通。這也是《素問·調經論》所說“守經隧”的深刻含義。其曰:“五髒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守經隧是調經論篇的中心意思,無論對治療和養生均有重要意義,守,具有防預、保衛、調養之義,可見《內經》非常重視五髒之道——經脈的調治、調養;重視十二經脈在五髒虛實中的重要作用。由於“血氣不和”導致經脈不暢,會使百病變化產生,臨症通過“調經守隧”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其中經絡也會發生虛實的病症,經絡是病邪、病症居舍的處所,要根據具體表現來調治,如《素問·調經論》所雲:“夫十二經脈者,皆三百六十五節,節有病必被經脈,經脈之病,皆有虛實……經絡支節,各生虛實,其病所居,隨而調之。”
經絡之氣與自然界息息相通,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論飲食在經脈中轉輸到四肢百骸時必須疏布到五髒的經脈之中,其食飲精氣在經脈中疏布又要按照四時陰陽的變化來調節,以此為法則規律。經文曰:“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髒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為此,《內經》四時養生的法則與調養經絡之氣密切相關。《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按四時陰陽調養五髒經絡之氣,其中心思想是順應四時則有利於人體髒腑經脈的養生;違反四時則常損傷髒腑經絡之氣,常常由於過度勞倦,違反四時晝夜寒暑而致病。如《素問·經脈別論》說:“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當逆反四時陰陽變化規律,經脈過用,經氣受損時,則經氣不足榮潤筋骨,通利關節也,而是筋骨解墮,氣脈不通,這是五髒衰退受損,經氣不足的外在表現,所以衡量人體強壯與否的征象重要之處是筋骨、筋脈是否解墮,如《內經·生氣通天論》形容人體衰老征象時說:“五髒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而天壽過度,年老而全形時多為“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故人體經脈之氣常常是表現、觀察人體髒腑功能、疾病輕重的依據,故《靈樞·終始篇》日:“終始者,經脈為紀。”臨床常可從體態、脈搏、經絡病症等方麵來觀察、判斷。
為此,順應四時陰陽來養生雖然包括很多具體的方法,如飲食、起居、情誌等諸多方麵,但其核心是調養髒腑經脈之氣,使經脈之氣在外與天地陰陽同步,氣血運行、精氣疏布;在內時刻使五髒之經隧暢通,使人體筋骨強健,氣脈常通,辟邪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