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絡養生(2 / 3)

(二)經絡之氣是養生的根本

祖國醫學把精、氣、神稱為人身三寶,三者是生命活動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質及功能。精、氣、神三者關係密切,生理上相互化生,相輔相成。精是人體精微物質,分先天與後天之精,先天之精即父母生殖之精,後天之精是由後天飲食營養物質所化生,先天後天之精共同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精與氣二者互相化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日:“氣歸精……精化為氣”,氣依賴精以化生,氣又可以生精,張景嶽說“精全則氣全”,足見精可轉化為氣,氣又可化精。而神又是由精、氣產生的,《靈樞·本神》曰:“兩精相搏謂之神”。《素問·六節髒象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即五髒之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靈樞·平人絕穀篇》說:“故神者,水穀之精氣也。”這些經文都說明神是精和氣所產生的。病理方麵兩者互相影響,故雲“無氣則死,精盡則死,人有氣則有神,氣絕則神亡”。

《內經》中的養生思想非常重視養精,養氣,養神。其中《素問·上古天真論》中強調養精,說明壽命長短與精氣相關,通過養生可以天壽過度,腎氣有餘,精氣充盛,氣脈常通。年皆百數能有子也,說明先天後天之精充足,壽命及生殖能力超過常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注意調養五髒之精,提示人們要順應四時的養生之道。而《素問·生氣通天論》則強調養生命之氣。可見《黃帝內經》這部曆史巨著的前三篇均強調養生長壽,未病先防的思想。

氣,在人體內是無處不到、無器不有、無時不行的精微物質和功能,它是人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如《素問·調經論》日:“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身”,說明氣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靈樞·決氣篇》專門闡明人體多種氣的概念和功能。而養氣、養精、養神中養經絡之真氣又是三養中的核心、根本。在《內經》養生理論的指導下,後人通過養生的氣功鍛煉達到把人體的真氣調動充實,彙聚,貯存於丹田部位,並循著經絡運行於周身及五髒六腑,這就是通過調動經絡之真氣達到養生強身目的的重要方法。真氣是由人體元氣、大氣和穀氣組成的。《靈樞·刺節真邪篇》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就是說,人之周身無處不至、無器不有,均得此真元之氣的充養,真氣又依於經絡之中,構成經絡之氣(真氣)而運行充養於周身上下內外。

總之,經絡是真氣運行的通路,養生的目的是使經絡之真氣充足,而起到行氣血、通陰陽、濡筋骨的作用,經絡之氣充足則得以化精、充神。養經絡之氣又有很多具體方法,如馬王堆帛書的導引圖、華佗五禽戲等多種養生的方法,均為養經絡之真氣的行之有效的養生法。

(三)髒腑經絡城郭整體觀

《內經》的養生理論是從祖國醫學的整體觀出發,注重人體內環境與外環境的調節。《靈樞·本神》篇日:“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為此,從整體觀理論出發,在人與自然、人的生命活動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原則指導下,注意人體內環境和外環境的調養是養生的根本。《內經》的整體觀以多維論為指導,其既體現天人相應的人身是為小天地,又有人身亦為小國家的多維、係統整體觀思想。後者將人體形象地比喻為國家,即把人體外部血脈形體比喻為國之山川河海;將人體內部的髒腑組織器官比為國家的君主臣相及城郭結構,如此構成有機整體內外協調統一的國家之象。這一整體觀理論對進一步深刻理解髒腑關係、調養髒腑、暢通經脈、養生防病均有重要指導意義。

《內經》通天下國家驗之於人,集古今社稷合之於人。如《素問·舉痛論》所雲:“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善言古者,必有合於今。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國有封疆,都有城郭,人有軀殼;國有君臣,人有髒腑。為此,《內經》亦形象地將人體髒腑之軀殼囊腔比喻為國之城郭,髒腑依次內舍,軀殼如城郭外築。

1.胸腹之腔為髒腑總郭

“城郭”是古代國家都邑之畔界。《辭源》雲:“內城與外郭,泛指城邑。內為之城,外為之郭”。人體胸腹是一個空腹,五髒六腑中之內守。髒腑是人體重要器官,生命活動的根本。《內經》認為人體髒腑就好比珍貴的物品固藏於密閉的盒子或金匱之中,切勿損傷、丟失。如《靈樞·脹論》日:“髒府之在胸脅腹裏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比喻為人的胸腹空腔就像盒子、金匱一樣,使五髒六腑封藏於內。為此,《內經》形象地將胸腹比作髒腑的外部城郭,《靈樞·脹論》中說:“夫胸腹,髒腹之郭也”。

“胸腹之郭”以膈分之又可分為上下兩部分。胸為上部之郭,心、心包、肺居舍其中,肩背為胸中心肺之府。腹為下部之郭,肝脾腎六腑等髒器居舍其內,腰為腹中腎之府。五髒六腑居舍胸腹之中,又以腰背為府。由此,胸腹空腔有前後上下之界,形成整體的髒腑城郭結構。

2.膻中之域為君主城郭

心髒為君主之官,有內城與外城之分。人身之所主,猶都邑之君相。“城郭”是以髒腑器官為基礎構成的。《素問·靈蘭秘典論》突出心的君主作用,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心髒在經脈上與其餘髒腑相係,稱為“心係”並在功能方麵對其餘髒腑影響最大,具有統領諸髒腑的作用。由此,“髒腑城郭”結構與髒腑功能、髒象理論恰似相互關聯的金城湯池、珠璧相合。心居胸郭之中,心、心包以膻中為“城郭”,形成以君主為主體的城郭係統。《靈樞·脹論》曰:“膻中者,心主之宮城”。心主,即心包,包裹心於外,心包與心二者密切相聯,故稱心包為心的內城,而膻中為心包的宮城。據以心髒為主體的內外結構分析,從經文“膻中為心主宮城”揭示:心髒的宮城為心包,心包的宮城為膻中,心髒的外城即為膻中,這樣構成心髒為五髒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為主體的內宮外城的多層次嚴密城池係統。

從心的城郭結構關係來看,心、心包、膻中三者在生理、病理方麵相互影響。心為君主之官,主神明,為五髒六腑之大主,膻中為心的臣使之官。《內經》中無心包一髒,但古人已認識到其重要功能,其包固心髒於外,體連形合,渾然一體,心髒令之必達,理應封心包為心的“侍衛之官”,具有保衛、侍護心髒的作用,更合二者體用關係。

心包與膻中二者均為君主心的輔佐、臣使稟心令而行,心包常代心受邪,外邪來犯時心包首當其衝,如葉天_士所雲“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靈樞·邪客篇》雲“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溫病學認為溫熱病出現神昏譫語時稱之為“熱入心包”。

膻中為君主之外城,稱為臣使之官,其常代心行誌。《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心主神明,在誌為喜,喜則氣和誌達,營衛通利,情誌舒暢,這時常稱心胸(膻中)舒暢,心情愉快,若情誌失調,心有所存,氣結而不行,這時常表現為胸悶不暢,心胸不快,胸脅串痛脹滿,其症狀表現、情誌變化均表現於膻中部位,胸部的不快與不適,充分體現膻中喜樂出焉,代心行誌的功能。其次胃之大絡虛裏穴亦屬膻中之域,膻中常通過虛裏穴反映心髒的生理病理,其亦為正常心尖搏動應手處,當心髒與心包發生某些病理變化時,如節律不齊、心包炎、心包積液等,在膻中的外候虛裏穴可以觸到異常搏動及摩擦音。《內經》雲“其動應衣”。故此膻中作為心包宮城、君主外城,不僅代心行誌,而且心與心包的生理、病理也常從膻中的外候虛裏處診察。

由此,膻中與心包均稟心令而行,是君主心之臣使,一為代心行誌,喜樂出焉;一為代心受邪,為心之外衛。二者各司職守,不可混淆。《內經》中作為髒器的膻中與膻中穴概念不同,膻中是指胸郭空腔,有固定的區域。

3.城郭以固,三軍以強

古代的都邑城垣,城郭有重要的固守,防禦作用。荀子《禮賦》言“城郭以固,三軍以強”,古人又有“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之論。同理,人之“髒腑經絡城郭”亦體現以固為用的思想。特別是這一髒腑城郭理論首先以五髒六腑為中心,五髒六腑又以心髒為主體形成。內有宮城,外有城郭,城內有城,城外有郭,以胸腹腔為主體,層次分明,構成了體用相聯的,係統的,髒腑經絡整體觀的防禦結構。如心包,膻中固心於外,無論外感,內傷情誌常由膻中、心包代之受之行之,使心髒不易感受各種邪氣。而五髒六腑之總郭即為胸腹空腔。醫家又常把胸腹囊腔稱為上中下三焦之體。如《醫學正傳》所說:“三焦者,其體有脂膜,在腔子之內,包羅於五髒六腑之外。”三焦之囊腔脂膜包羅諸髒腑,具有固護、固密髒腑之氣的作用,是人體髒腑重要防域屏障。正如《東垣十書》雲:“上中下三焦通為一氣,衛於身也,為外護。”清代醫家吳鞠通根據《內經》理論按溫熱病傳變規律劃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三個階段,創立了三焦辨證。為此,心包與三焦又為一表一裏之髒腑,心包為心髒外衛,三焦為五髒六腑之外衛,體現五髒六腑整體觀的防禦結構。

髒腑經絡,外之城郭以固,內之髒腑經絡暢通堅固,君臣各以其位相使為用,腠理致密,肌腠以溫、誌意和暢,無邪僻之害。相反若君主不明,髒腑經絡受損,君臣相失,就會使髒腑經絡之道閉塞不通,背曲肩隨,形乃大傷,外部城郭受損。

《內經》形象地把人體比作一個小國家,就像古代帝王皇城的嚴密城垣結構。君主深居其中,臣相布列其外,構成人體五髒六腑,君臣十二官的髒腑經絡城郭整體觀。這也是《內經》養生思想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