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絡養生的方法2(1 / 3)

三、經絡養生的方法2

(四)腧穴養生

腧穴是人體髒腑經絡輸氣血注於體表的部位。是增強髒腑經絡生理功能和改善病理狀況的針灸等治療方法的刺激點。

腧穴的腧字與“輸”意義相通,有輸注的含義;如水流的轉輸灌注。穴含有“孔”、“隙”的意義。

腧穴在《內經》中又稱為“節”、“會”、“氣穴”、“氣府”、“骨空”等。《素問·氣府論》說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靈樞·小針解》說:“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

腧、輸、俞三字通用,但又略有區別,所謂“腧穴”,是穴位的統稱,代表全身穴位。“輸穴”則是指四肢肘、膝以下,五個腧穴中的第三個。而“俞穴”是指髒腑之氣輸注於背部的穴位,即五髒六腑的背俞穴。

人體的腧穴均歸屬於經絡,而經絡又隸屬於某一髒腑。《素問·調經論》說:“五髒之道,皆出於經隧”。《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明確說明了腧穴、經絡、髒腑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如果在體表穴位上施以針、灸、按摩等方法,就能夠防治所屬髒腑的某些疾病。同樣髒腑的某些病症又能在相應的腧穴上有所反映。

1.腧穴的作用

(1)反映病症,協助診斷

由於腧穴是髒腑經絡氣血輸注之所在,通過經絡與髒腑組織器官息息相通,所以當疾病發生時,在相應的腧穴上就有異常反映。《靈樞·邪客》說:“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腋;脾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胭。”張介賓《類經》注解說:“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於四肢八溪之間有所結聚,故當於節念之處索而刺之。”說明了腧穴在病理狀態下有反應病候的作用。以此類推,如胃腸疾患的人常在足三裏、地機等穴出現壓痛過敏,有時並可在第5至第8胸椎附近觸摸到軟性異物。患有肺髒疾患的人,常可在肺腧、中府等穴有壓痛、過敏及皮下結節。所以在臨床上常用指壓背腧穴、募穴、郤穴、原穴的方法,探查腧穴的壓痛、過敏、腫脹、硬結、涼熱及局部肌肉堅實或虛軟程度,並觀察其皮膚色澤、瘀點、丘疹、脫屑、肌肉的隆起、凹陷等來協助診斷。如《靈樞·官能》所說:“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靈樞·刺節真邪》所說:“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都是說要通過腧穴的具體表現,來協助診斷,了解病症。

(2)通調經脈氣血,防治疾病

腧穴不僅是氣血輸送的部位,也是通導氣血營衛,調節陰陽,扶正祛邪、防病保健的刺激點。《素問·五髒生成篇》說:“人有大穀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腧,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說明了腧穴不僅是氣血輸注的部位,也是邪氣所客的處所,而且還是針灸防治疾病的刺激點。而腧穴防治疾病的關鍵就是接受適當的刺激以通其經脈,調其氣血,使陰陽歸於平衡,髒腑趨於和調,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腧穴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以從三方麵說明。

①近治作用:凡是人體的腧穴都具有防治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病證的作用。如眼區周圍的睛明、承泣、四白等穴位均能治眼病。胃病取中脘。心絞痛取厥陰腧、至陽等。

②遠治作用:這是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經循行所涉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髒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響全身的作用。如合穀不僅能治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頸部和頭麵部病症,同時又能治外感病的發熱。足三裏不但能治療下肢病症,而且對調整消化係統的功能,甚至對人體防衛、免疫反應方麵都有很大作用。

③特殊作用:有些腧穴在疾病的防治中,往往對兩種相反的病症都有療效,可起到雙重良性調整作用。如天樞穴,既能治療腹瀉,也能通便。心動過速,針刺內關能減慢心率;而心動過緩,針刺內關又可使心率恢複正常。此外,腧穴的治療作用還具有相對特異性。如大椎退熱,至陰矯正胎位,關元、氣海、足三裏保健強身等。

2.常用的養生保健腧穴

(1)中府

位置:胸壁之外上部,平第一肋間隙,距胸骨正中線6寸,仰臥取穴。

局部解剖:有胸大肌、胸小肌,內側深層為第一肋間內外肌;上外側有腋動、靜脈及胸肩峰動、靜脈;分布有鎖骨上神經的中間支、第一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和胸神經外側支。

功能:宣肺理氣、止咳平喘,清胸肺之熱。

防治病症:咳嗽,氣喘,胸痛,肩背痛,胸中滿悶煩熱。

防治配穴舉例:配肺腧、膻中、天突防治咳嗽。配大椎、孔最防治肺炎。灸中府,配肺腧防治咳嗽、哮喘。

刺灸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肺髒。

(2)尺澤

位置:微屈肘,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橈側緣。

局部解剖:在肱二頭肌腱的橈側,肱橈肌起始部。有頭靜脈、橈返動、靜脈分支。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橈神經本幹。

功能:瀉肺清熱,舒筋止痛。

防治病症:咳嗽,氣喘,咯血,潮熱,咽喉腫痛,胸部脹滿,小兒驚風,肘臂痙攣疼痛等。

防治配穴舉例:配少澤防治脅痛心煩,短氣。配關衝、外關防治臂痛肩痛。配中府防治喘咳咯血。

刺灸法:直刺0.5~0.8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3)孔最

位置:在尺澤穴與太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局部解剖:肱橈肌、旋前圓肌上端的外緣,橈側腕伸長肌內緣。有頭靜、橈動、靜脈。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

功能:潤肺利咽,瀉熱止血。

防治病症:咳嗽,氣喘,咯血,咽喉腫痛,發熱無汗,痔瘡。

防治配穴舉例:配曲澤、肺腧防治咳血。配風門、肺腧防治哮喘。配後溪防治頭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4)列缺

位置: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簡便取法: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食指尖下凹陷處是穴。

局部解剖:在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頭靜脈及橈動、靜脈分支。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的混合支。

功能:宣肺理氣,利咽寬胸,通經活絡。

防治病症: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正頭痛,項強,牙痛,小便熱,陰莖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後溪防治頭項痛。配照海防治慢性咽炎。配完骨防治口眼歪斜。配翳風防治三叉神經痛。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可灸。

(5)太淵

位置:仰掌,腕橫紋上,橈動脈橈側凹陷中。

局部解剖:在橈側腕肌之外側,拇長展肌腱內側。有橈動、靜脈。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的混合支分布。

功能:潤肺止咳,清熱利咽,寬胸通絡。

防治病症:咳嗽,氣喘,咳血,咽喉腫痛,無脈症,胸痛,腕臂痛,胸腹脹悶。

防治配穴舉例:配列缺防治風寒濕疾。配人迎防治無脈症。配內關防治胸腹脹痛。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3~0.5寸。可灸。

(6)少商

位置: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局部解剖: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的混合支,正中神經的掌側固有神經的末梢神經網。

功能:宣肺利咽,清熱開竅。

防治病症:咽喉腫痛,鼻衄,咳嗽氣喘,發熱,昏迷,小兒驚風。

防治配穴:配商陽治咽喉腫痛。配人迎治中風昏迷。

刺灸法:向腕平刺0.2~0.3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

(7)商陽

位置:食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局部解剖:有食指固有伸肌腱。指及掌背動脈及靜脈網。有正中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橈神經、指背側神經。

功能:清熱開竅,利咽喉。

防治病症:咽喉腫痛,下齒痛,發熱,耳鳴耳聾,中風昏迷,手指麻木。

防治配穴:配人中、內關、百會防治中風、昏迷。配少商、合穀,治急性扁桃體炎。配合穀治腮腺炎。

刺灸法:向上斜刺0.2~O.3寸或點刺出血。

(8)合穀

位置: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於第二掌骨中點處。

簡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是穴。

局部解剖:第一骨間肌,內收拇肌。有手背靜脈網、橈動脈支、橈神經淺支,深部為正中神經的指掌橈側固有神經。

功能:清熱解表,開竅醒神,通絡止痛。

防治病症:頭麵五官疾患,無汗,自汗,盜汗,閉經,滯產,半身不遂,臂痛,口眼喁斜,便秘,痢疾,昏迷,癲癇。

防治配穴:配合穀(補法)、複溜(瀉法)可發汗。補複溜、瀉合穀可止汗。配風池、大椎、曲池治外感發熱。配下關、頰車治牙痛。配曲池、風市治風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禁針。

(9)曲池

位置:屈肘,在肘橫紋橈側凹陷處,當肝橫紋外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局部解剖:在肱橈肌的橈側,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有橈返動脈分支。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幹。

功能:清熱祛風,化濕通絡,調和營衛。

防治病症:熱病,咽喉腫痛,腹痛吐瀉,癮疹、丹毒、高血壓、上肢不遂、肘臂疼痛。

防治配穴:配人迎、足三裏降血壓。配大椎、足三裏、膈腧、血海治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