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絡養生的方法2(2 / 3)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10)肩顒

位置:在肩峰前下方,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取穴。當上臂平舉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前方的凹陷就是肩顒穴。

局部解剖:在三角肌上部中央,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有旋肱後動、靜脈。有鎖骨上神經及腋神經。

功能:祛風活絡,調和氣血,通利關節。

防治病症:肩臂疼痛,手臂攣急,半身不遂,癮疹,瘰鬁。

防治配穴:配曲池、合穀治上肢不遂、麻木。配陽溪治癮疹。配肩貞、天宗、曲池、合穀治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O.5~0.8寸。可灸。

(11)迎香

位置: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

局部解剖:有上唇方肌。麵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有麵神經頰支、三叉神經第二支。

功能:散風清熱,通竅活絡。

防治病症:鼻窒不聞香臭,鼻衄,鼻淵,口眼歪斜,膽道蛔蟲。

防治配穴:配風池、合穀治鼻衄。配風池、外關治外感鼻塞流涕。配地倉、頰車、下關、合穀治麵癱。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3~0.5寸。

(12)四白

位置:兩目正視,瞳孔直下,正在眶下孔凹陷中。

局部解剖:在眼輪匝肌與上唇方肌之間。有麵動、靜脈分支,眶下靜脈支。有眶下神經及麵神經分支。

功能:散風明目,疏利肝膽。

防治病症:目赤腫痛,口眼歪斜,頭痛眩暈,膽道蛔蟲。

防治配穴:配陽白、地倉、頰車治麵癱。

刺灸法:直刺或平刺0.3~0.5寸。不宜灸。

(13)地倉

位置:口角外旁開0.4寸。

局部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麵動、靜脈。有麵神經頰支、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神經末支。

功能:祛風通絡。

防治病症:口眼喁斜,流涎。

防治配穴:地倉透頰車治麵癱。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1寸。

(14)頰車

位置:在下頷角前上方1橫指凹陷中。上下牙咬緊時在隆起的咬肌高點處。

局部解剖:在咬肌中。有咬肌動、靜脈。有三叉神經第三分支束的咬肌神經、麵神經下頷支及耳大神經。

功能:祛風止痛,利牙關,通經絡。

防治病症:牙痛,頰腫,口眼歪斜,口噤不語,三叉神經痛。

防治配穴:配合穀,承漿治口噤不開,麵癱,三叉神經痛。

刺灸法:直刺0.3~0.4寸,或向地倉方向斜刺0.7~O.9寸。

(15)下關

位置:在顴弓下緣凹陷處,當下頜骨髁狀突的前方,閉口有孔,張口即閉。

局部解剖:皮下有腮腺,深層為咬肌。有麵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下頷動、靜脈。有下頷神經耳顳神經支,最深層為下頷神經、麵神經顴支。

功能:祛風通絡,消腫止痛。

防治病症:牙痛,耳聾,牙關緊閉。

防治配穴:配翳風、聽宮治中耳炎。配頰車、合穀治牙痛。配陽溪、關衝、液門、陽穀治耳聾耳鳴。

刺灸法:直刺0.3~0.5寸。

(16)頭維

位置:額角發際直上0.5寸。

局部解剖: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有耳顳神經支、上頜神經、顴顳神經及麵神經顳支。

功能:祛風散火,止痛明目。

防治病症:頭痛,目眩,迎風流淚。

防治配穴舉例:配承泣、風池治迎風流淚。配大陵治目痛如脫、頭痛如破。

刺灸法:平刺0.5~1寸。

(17)天樞

位置:臍旁2寸。

局部解剖:在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

功能:理氣消滯,和胃調中,理腸調經。

防治病症:急慢性胃腸炎,腹脹腸鳴,泄瀉,痢疾,便秘,胃下垂,月經不調。

防治配穴舉例:配中脘、足三裏、氣海治胃下垂。配關元、上巨虛治腸炎痢疾。配支溝血海、上巨虛治便秘。

刺灸法:直刺1~1.2寸。可灸(孕婦不可灸)。

(18)足三裏

位置:在膝下3寸,距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屈膝或平臥取穴。

局部解剖:有脛骨前肌,外側為趾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為腓神經。

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益氣和血。

防治病症:胃痛,嘔吐,腹脹,泄瀉,便秘,痢疾,消化不良,疳積,喘咳痰多,高血壓,神經衰弱,心悸,氣短,中風,腳氣,水腫,下肢痿痹等。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中脘治胃痛。配曲池、太衝治高血壓。配曲池治蕁麻疹。配人中、內關、百會治暴厥休克。常灸足三裏既能調理消化係統,防治胃腸疾病,還有強身保健,延年益壽的效果。

刺灸法:直刺1~2寸。可灸。

(19)上巨虛

位置:足三裏穴下3寸。

局部解剖:脛前肌。有脛前動、靜脈。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深層為腓神經。

功能:清理胃腸濕熱,通積滯。

防治病症:腸中切痛,痢疾,腹瀉,便秘,腸鳴,腹脹,腸癰,中風癱瘓,腳氣。

防治配穴舉例:配天樞治痢疾腸炎。配支溝治便秘。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20)下巨虛

位置:上巨虛穴下3寸。

局部解剖:脛前肌與趾長伸筋間。深層為拇長伸肌。有脛前動、靜脈。有腓淺神經分支,深層為腓深神經。

功能:通腸化滯,理氣通絡。

防治病症:腹痛腹瀉,大便膿血,下肢痿痹,腰脊痛引睾丸。

防治配穴舉例:配天樞(灸)、關元(灸),治慢性腸炎。配陽陵泉、承山、絕骨治下肢痿痹。配昆侖、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1~1.2寸。可灸。

(21)豐隆

位置:在外踝上8寸,上巨虛上2寸旁開一橫指。

局部解剖:有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有脛前動脈。有腓淺神經。

功能:化痰止咳,開竅醒神。

防治病症:痰多,哮喘,咳嗽,頭痛頭暈,便秘,癲狂善笑,下肢痿痹。

防治配穴舉例:配肺腧治痰多咳嗽。配神門治失眠。配百會、鳩尾、間使,大敦治癲癇。配強間治頭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22)厲兌

位置:在第2趾外側,距爪甲前0.1寸許取穴。

局部解剖: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有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

功能:清胃泄熱,通絡醒神。

防治病症:牙痛,咽喉腫痛,麵腫,口喁,鼻衄,熱病,癲狂,腹脹。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治胃熱痛。配人迎、百會、中衝治暴厥。配隱白治惡夢不安。

刺灸法:向上斜刺0.2~0.3寸。可灸。

(23)隱白

位置:指內側趾甲角旁約0.1寸。

局部解剖:有趾背動脈。有腓淺神經的趾背神經。深層為脛神經的足底內側神經。

功能:和胃運脾,調理氣血,開竅醒神。

防治病症:腹脹、暴泄、便血、崩漏、癲狂、驚風。

防治配穴舉例:配關元(氣海)、血海、三陰交治功能性子宮出血。配足三裏、申脈治便血。配大敦治昏厥。

刺灸法:斜刺0.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24)公孫

位置:足大趾本節後1寸,第一蹠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

局部解剖:在拇趾展肌中。有跗內側動脈及足背靜脈網。有隱神經及腓淺神經分支吻合支分布。

功能:健脾和胃,清化濕熱,理氣和血。

防治病症:胃痛,嘔吐,飲食不化,腹痛腹泄,月經不調,心煩失眠。

防治配穴舉例:配中脘、內關、足三裏治胃痛、嘔吐。配天樞、陰陵泉治慢性腸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25)三陰交

位置: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麵後緣。

局部解剖:在脛骨後緣和比目魚肌之間。深層有屈趾長肌。有大隱靜脈,深層有脛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後方有脛神經。

功能:健脾益腎,理肝和血。

防治病症: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經閉,陽痿遺精,遺尿,失眠,疝氣,不孕等。

防治配穴舉例:配神門治失眠。配風池、足三裏、曲池治高血壓。配關元、歸來治月經不調。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孕婦禁針。

(26)陰陵泉

位置:在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

局部解剖:在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方。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深層有脛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本幹。深層有脛神經。

功能:運脾和胃,通調水道。

防治病症:腹脹,水腫,腹瀉,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陽萎,遺精,膝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陽陵泉治尿失禁。配中極、三陰交治尿瀦留。配水分治水腫。

刺灸法:直刺1~1.5寸。

(27)血海

位置:屈膝,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地處取穴。

簡便取法: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掌心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食指至小指向上伸直,拇指約成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對側取法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