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肌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分支。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功能:理氣和血,祛風勝濕。
防治病症:月經不調,閉經,崩漏,痛經,股內側痛,濕疹,濕瘡,癮疹,膝關節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風池、大椎、風門、風市治蕁麻疹。配地機治月經不調。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28)通裏
位置:仰掌,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寸。
局部解剖:在尺側腕屈肌腱與指淺屈肌之間,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尺動脈通過。有前臂內側神經、尺神經。
功能:寧心安神,通竅活絡。
防治病症:心悸怔忡,心痛,咽喉腫痛,暴喑,舌強不語,頭痛,失眠,腕臂內側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心腧治心律不齊,配啞門、廉泉、合穀治失語。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29)神門
位置:仰掌,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
局部解剖:尺側腕屈肌腱與指淺屈肌之間,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尺動脈通過。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
功能:養心安神。
防治病症:心痛、心煩、失眠健忘,驚悸,怔忡,癲狂,頭痛眩暈。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心腧治心絞痛。配安眠、太溪治失眠。配中脘、豐隆、照海治癲癇。
刺灸法:直刺0.3~0.4寸。可灸。
(30)少澤
位置:小指尺側甲角旁約0.1寸。
局部解剖: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指背動脈形成的動、靜脈網。有指背神經和指掌側固有神經、尺神經。
功能:通絡下乳,清熱開竅醒神。
防治病症:熱病,中風昏迷,咽喉腫痛,乳汁少,乳癰,頭痛,耳鳴。
防治配穴舉例:配膻中、合穀。治無乳、乳少。
刺灸法:斜刺0.1寸。可灸。
(31)後溪
位置:握拳,第五掌指關節後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
局部解剖:小指展肌起點外緣。有指背側動、靜脈,手背靜脈網。有掌背神經。
功能:清熱散風,疏筋活絡,寧心安神。
防治病症:頭項強痛,急性腰扭傷,落枕,耳聾,耳痛,咽喉腫痛,牙痛,癲狂,瘧疾,肩胛部及上肢尺側病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人中治急性腰扭傷。配風府,治頭頸痛。配神門、心腧、豐隆、腰奇治癲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32)養老
位置:以掌心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陷中。
局部解剖:在手小指展肌起點外下緣。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支。有掌背神經分支。
功能:清熱明目,通經活絡。
防治病症:目視不明,肩背肘臂痛,急性腰疼,落枕。
防治配穴舉例:配完骨治耳聾。配天柱治目視不明。配肩臑腧、天宗、後溪治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33)肩貞
位置:腋後皺襞上一寸。
局部解剖:在三角肌後緣,下層為大圓肌。有旋肩胛動、靜脈。有腋神經分支,深層上方為橈神經。
功能:祛風通絡,舒筋活血。
防治病症:手臂痛麻不能舉,肩胛痛,耳鳴耳聾,瘰癘,齒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肩顒、臑腧、天宗,後溪治肩周炎。配完骨治耳鳴。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34)天宗
位置:肩胛骨岡下窩的中央。
局部解剖:在岡下肌中。有旋肩胛動、靜脈。有肩胛上神經。
功能:解表祛風,寬胸理氣。
防治病症:肩胛疼痛,肘臂外後側痛,肩關節痛,咳嗽氣喘,乳汁不足,乳腺炎。
防治配穴舉例:配膻中、少澤治乳汁不足,配肩醪、後溪治肩胛痛。配肺腧治咳嗽。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7寸。可灸。
(35)聽宮
位置:耳屏前,下頜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呈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顳淺動、靜脈分支。耳顳神經及麵神經分支。
功能:開竅通耳,寧神定誌。
防治病症:耳鳴,耳聾,中耳炎,癲狂,牙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聽會、翳風、外關治耳鳴耳聾。配翳風、外關治中耳炎。
刺灸法:張口,直刺0.5~1寸。可灸。
(36)睛明
位置:目內眥外上方陷中。
局部解剖:在眶內緣,瞼內側韌帶中。深部為眼內直肌。有內眥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本幹。有滑車上、下神經,深層為眼神經分支,上方為鼻睫神經。
功能:散風,清熱,明目。
防治病症:目赤腫痛,頭痛,迎風流淚,胬肉攀睛,目翳,目視不明,近視,夜盲,色盲。
防治配穴舉例:配合穀、光明、治視物不清。配攢竹治目赤、迎風流淚、夜盲。
刺灸法:囑病者閉目,左手將眼球推向外側固定,針沿眼眶邊緣緩緩刺入0.3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撚轉。起針用棉球壓迫針孔2~3分鍾,以防出血。禁灸。
(37)攢竹
位置:眉內側端,眶上切跡處取穴。
局部解剖:有額肌及眉皺肌。有額動、靜脈。有額神經內側支。
功能:祛風通絡,清熱明目。
防治病症:頭痛,眉棱骨痛,目眩,視物不明,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近視,麵癱。
防治配穴舉例:配合穀治風冷流淚。配後溪治赤翳。
刺灸法:治療眼病可向下斜刺0.3~0.5寸。治療頭痛可平刺。禁灸。
(38)天柱
位置:在啞門旁1.3寸,斜方肌外緣。
局部解剖:斜方肌起始部,深層為頭半棘肌。有枕動、靜脈幹。有枕大神經幹。
功能:疏風清熱,止痛活絡。
防治病症: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鼻塞,咽腫,肩背痛,落枕,熱病。
防治配穴舉例:配後溪,曲池治落枕、項強痛。配風池、商陽、關衝、腋門治熱病汗不出。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39)風門
位置: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有第二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有第二或第三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後支外側支。
功能:清熱祛風,宣肺透表。
防治病症:傷風咳嗽,頭痛發熱,鼻塞,蕁麻疹,身熱,項強,胸背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大椎、肺腧治外感發熱咳嗽。配風池、血海治蕁麻疹。配風池、列缺治傷風頭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40)肺腧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三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功能:宣肺理氣,止咳平喘。
防治病症:咳嗽,氣喘,胸滿,皮膚瘙癢,吐血,喉痹,潮熱盜汗。
防治配穴舉例:配風門、中府、天突、膻中、尺澤,治咳嗽不愈、氣喘。配合穀,迎香治流涕鼻塞。
刺灸法: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41)厥陰腧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布有第四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正當第四或第五胸神經後內側支,深層為第四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
功能:理膈寬胸,寧心止痛。
防治病症:心悸,心痛,胸悶,咳嗽,嘔吐。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治胸膈煩熱。
刺灸法:針刺0.5~0.8寸。可灸。
(42)心腧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背側分支的內側支。有第五、第六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第五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功能:寧心安神,寬胸止痛。
防治病症:心痛胸悶,心悸,健忘,心煩,夢遺,癲狂,盜汗。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治冠心病。配厥陰腧治心絞痛。配神門、列缺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43)肝腧
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骼肋肌之間。有第九肋間動靜脈背側支。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後支外側支。
功能:舒肝利膽,養血明目。
防治病症:黃疸,脅痛,吐血,衄血,膽囊炎,目赤,夜盲,眩暈,癲狂。
防治配穴舉例:配脾腧、誌室治兩脅急痛。配命門治目不明。
刺灸法: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可灸。
(44)膽腧
位置: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十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有第十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第十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功能:清肝利膽,寬胸理氣,和胃化濕。
防治病症:黃疸,口苦,嘔吐,口幹咽痛,胃痛,胸脅脹痛,腋下腫,膽囊炎,潮熱。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陽陵泉治膽道蛔蟲。配章門治脅痛不得臥,胸悶惡心。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