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絡養生的方法3
(45)脾腧
位置: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十一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功能:健脾和胃,降逆化濕。
防治病症:腹脹,泄瀉,嘔吐,痢疾,水腫,背痛,肢體乏力。
防治配穴舉例:配胃腧、足三裏治慢性胃炎。配胃腧、陽陵泉治慢性腹瀉。配腎腧、膈腧、足三裏、三陰交治糖尿病。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6)胃腧
位置:在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肋下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內側皮支,深層為第十二胸神經後外側支。
功能:理氣和胃,化濕消滯。
防治病症:胃脘痛,腹脹,翻胃,嘔吐,胸脅痛,脾胃虛弱。
防治配穴舉例:配脾腧、中脘、足三裏治慢性胃炎。配內關治嘔吐。配四縫治小兒疳積。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47)三焦腧
位置: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一腰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有第十胸神經後支外側皮支末端,深層為第一腰神經後支外側支。
功能:運脾化濕,通利三焦。
防治病症:腹脹腸鳴,完穀不化,嘔吐,腹瀉,痢疾,小便不利,水腫,腰脊強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小腸腧、章門治腸鳴腹脹。配大腸腧、水分、氣海、足三裏,陰陵泉治急慢性腎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8)腎腧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二腰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有第一腰神經後支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叢。
功能:補腎強腰,益精化濕。
防治病症:遺精,陽痿,遺尿、尿頻,月經不調,耳聾,耳鳴,腎虛腰痛,水腫,咳喘少氣。
防治配穴舉例:配委中、太谿治腎虛腰痛。配關元、三陰交治遺精白濁。配足三裏、三陰交治耳鳴。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49)大腸腧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四腰動、靜脈背側支的內側支。有第三腰神經後支,深層為腰叢。
功能:理氣通絡,調和腸胃。
防治病症:腹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痢疾,腰脊疼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次醪治大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50)膀胱腧
位置:第二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局部解剖:骶棘肌起始部與臀大肌起始部之間。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外側支。布有第一、二骶神經後支外側支,並有交通支與第一骶神經交通。
防治病症:小便不通,赤澀淋痛,遺尿,遺精,腹痛泄瀉,便秘,腰骶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關元、中極、三陰交治遺尿。配腎腧、陰陵泉、三陰交治尿路感染。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51)次髂
位置:第二骶後孔中,平第十九椎旁開一橫指。
局部解剖:臀大肌起始部。骶外側動、靜脈後支處。有第二骶神經後文。
防治病症:腰痛,月經不調,二便不利,帶下,痛經,腰以下至足疼不仁。
防治配穴舉例:配環跳、陽陵泉、委中、昆侖治坐骨神經痛。
(52)委中
位置:胭窩橫紋中央,在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的中間。
局部解剖:胭窩正中,有胭筋膜。皮下有股胭靜脈,深層內側為胭靜脈,最深層為胭動脈。有股後皮神經,正當神經處。
功能:活血通經,分利腸府。
防治病症:腰痛,胭筋攣急,下肢萎痹,半身不遂,腹痛,吐瀉,遺尿,小便難。
防治配穴舉例:配足三裏,承山,治足萎弱。配尺澤點刺出血,治夏季吐瀉。
刺灸法:直刺0.5~1寸,或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53)膏肓腧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局部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四肋間動、靜脈後支及頸動脈降支。有第三、四胸神經後支外側支,深層為肩胛背神經,最深層為第四肋間神經幹。
功能:益氣理肺,止損補虛。
防治病症:肺癆,咳嗽喘促,吐血,盜汗,健忘,脾胃虛弱,肩胛背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百癆治癆症。配關元、足三裏,加灸治久病體弱形瘦。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54)承山
位置:腓腸肌肌腹下,伸小腿時,當肌腹下出現交角處取穴。
功能:舒筋緩急,化痔止痛。
防治病症:腰背痛,腿痛轉筋,痔疾,腹痛疝氣。
防治配穴舉例:配長強治痔疾疼痛。配委中治腿痛轉筋。
刺灸法:直刺0.7~1寸。可灸。
(55)昆侖
位置:足外踝後,在跟腱與外踝之間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有腓骨短肌。有小陷靜脈及外踝後動、靜脈。有腓腸神經。
功能:清利頭目,通絡止痛。
防治病症: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瘧疾,肩背拘急,腰痛,足跟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少澤、通裏、風池治頭眩痛。配申脈、太谿治腿足紅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56)申脈
位置:外踝正下方凹陷處。
局部解剖:腓骨長短肌腱上緣。有外踝動脈網及小隱靜脈。有腓腸神經的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
功能:寧心安神,舒筋通絡。一防治病症:癇證,癲狂,頭痛,眩暈,失眠,腰腿痛,踝==關節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後溪,前穀治癲狂。配金門治頭痛。透丘墟治足內翻。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57)至陰
位置: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
局部解剖:有趾背動脈及趾蹠側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有趾蹠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
功能:清利頭目,活血安胞。
防治病症:頭痛,鼻塞,鼻衄,目痛,足下熱,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難產。
防治配穴舉例:配列缺、太陽治偏正頭痛。灸至陰治胎位不正。
刺灸法:針0.2寸。可灸。
(58)湧泉
位置:在足心前1/3與後2/3交界處。屈趾踡足陷中處。
局部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長屈肌腱,第二蚓狀肌,深層為骨間肌。有來自脛前動脈的足底弓。有足底內側神經支。
功能:清熱醒腦,寧神定誌。
防治病症:頭痛頭暈,中風昏迷,小兒驚風,休克,咽喉痛,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足心熱,霍亂轉筋。
防治配穴舉例:配人中治小兒驚風。配足三裏治中毒性休克。配關元、豐隆治虛勞咳嗽。配昆侖治大便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59)太溪
位置: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有脛後動靜脈。有小腿內側皮神經,當脛神經過處。
功能:壯腰益腎,滋陰清熱。
防治病症:咽喉腫痛,牙痛,頭痛目眩,耳鳴耳聾,咯血,消渴,失眠健忘,陽痿遺精,小便頻數,腰脊痛,內踝腫痛,月經不調。
防治配穴舉例:配足三裏、列缺、太淵治咳血。配魚際、中極、三陰交治陰莖痛、陰汗濕。配少澤治咽幹。配昆侖、申脈治足腫難行。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60)曲澤
位置:肘橫紋外側,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處。
局部解剖:肱二頭肌腱的尺側。正當肱動、靜脈處。有正中神經的本幹。
功能:清熱除煩,止痛舒筋。
防治病症:心悸、善驚,煩躁,熱病,心痛,胃疼,嘔吐,轉筋,肘臂痛,上肢顫動。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大陵治心胸痛。配神門、魚際治嘔血。配委中放血,治嘔吐泄瀉轉筋。
刺灸法:直刺0.8~1寸,或用三棱針刺血。可灸。
(61)內關
位置:腕橫紋上二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局部解剖: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有前臂內側皮神經,下為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功能:寬胸止痛,和胃安神,降逆止嘔。
防治病症: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癲狂,癇證,失眠,肘臂攣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膈腧、心腧治心絞痛。配中脘、足三裏治胃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2)大陵
位置:腕橫紋正中,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局部解剖: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拇長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側動、靜脈網。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深屈為正中神經本幹。
功能:清心寧神,理氣和胃。
防治病症: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咽喉腫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中脘治胃痛。配內關、曲澤治心胸痛。配人中治口臭。
(63)勞宮
位置:掌心橫紋中,第三掌骨橈側,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