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在二、三掌骨間,下為掌腱膜,第二蚓狀肌及指淺、深屈肌腱,深層為拇指內收肌橫頭的起端,有骨間肌。有指掌側總動脈。有正中神經的第二指掌側總神繹。
功能:清心瀉熱。
防治病症:中風昏迷,中暑,心痛,癲狂,癇證,口瘡,口臭。
防治配穴舉例:配大陵治胸悶。配內關、大陵治急性胃炎、嘔吐。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4)中衝
位置:中指尖端正中。
局部解剖: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為正中神經之指掌側固有神經分布處。
功能:清心開竅,瀉熱醒神。
防治病症:中風昏迷,舌強不語,中暑,昏厥,熱病,小兒驚風,舌下腫痛,心胸煩悶。
防治配穴舉例:配命門治身熱如火,頭痛如破。配廉泉治舌下腫。
刺灸法:淺刺0.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65)關衝
位置:無名指尺側指甲角旁約0.1寸。
局部解剖: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形成的動、靜脈網。有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功能:清熱瀉火,疏風解鬱。
防治病症:頭痛,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熱病,心煩,舌強。
防治配穴舉例:配人中、內關、合穀治中暑、休克。配少澤治咽喉腫痛。配大椎治小兒熱病。
刺灸法:淺刺0.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66)陽池
位置:手背腕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凹陷中。
局部解剖:伸指總肌腱與伸小指固肌腱之間。有手背靜脈網、第四掌背動脈。有尺神經手背支及前臂背側皮神經末支。
功能:舒筋通絡,解熱止痛。
防治病症:腕痛,肩背痛,耳聾,瘧疾,消渴,咽喉腫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陽溪,陽穀治腕關節痛。配大椎、合穀、風池治流感。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67)外關
位置:腕背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
局部解剖: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靜脈。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向背側及掌側神經。
功能:清瀉三焦,祛風解表,舒筋活絡。
防治病症:熱病,頭痛,頰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肩顳、曲池、合穀治上肢癱瘓。配大椎、風池、合穀、足三裏治蕁麻疹。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8)支溝
位置:腕背橫紋上3寸,尺、橈骨之間。
局部解剖: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靜脈。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功能:疏利三焦,理氣解鬱,通經活絡。
防治病症:暴喑,耳鳴,耳聾,脅肋痛,肩背酸痛,嘔吐,便秘。
防治配穴舉例:配照海治便秘。配章門治脅肋痛。配太溪、然穀治心痛如錐刺。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69)絲竹空
位置:眉毛外端凹陷處。
局部解剖:有眼輪匝肌。顳淺動、靜脈額支。有麵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
功能:清熱明目,祛風止痛。
防治病症:頭痛,目眩,目赤痛,齒痛,癲癇。
防治配穴舉例:配率穀治偏正頭痛。
刺灸法:平刺O.5~1寸。
(70)聽會
位置:耳屏間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有空處取穴。
局部解剖:有顳淺動脈耳前支,深部為頸外動脈及麵後靜脈。有耳大神經,皮下為麵神經。
功能:清熱通耳,祛風止痛。
防治病症:耳鳴,耳聾,聤耳流膿,下頜脫臼,口眼歪斜,齒痛,頭痛,麵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頰車、地倉治口眼歪斜,配迎香、翳風治耳聾。
刺灸法:直刺0.5寸。可灸。
(71)風池
位置:與風府穴相平,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有枕小神經的分支。
功能:祛風清熱,醒神開竅,聰耳明目。
防治病症: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迎風流淚,鼻淵,鼻衄,耳聾,中風,口眼歪斜,熱病,感冒,落枕,神經衰弱。
防治配穴舉例:配大椎、合穀治感冒發燒。配合穀、絲竹空治偏頭痛。配足三裏、曲池、太陽治高血壓。配絕骨治落枕。
刺灸法:向對側眼睛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72)日月
位置:乳頭直下方,第七肋間隙處(乳頭在第四肋間隙)。
局部解剖:有肋間內、外肌,肋下緣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有肋間動、靜脈。有第七或第八肋問神經。
功能:疏肝利膽,止痛化濕。
防治病症:脅肋疼痛,脹滿,嘔吐,呃逆,吞酸,黃疸,膽囊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防治配穴舉例:配支溝、陽陵泉治脅肋痛。配期門、陽陵泉治膽囊炎、膽石症。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6寸。可灸。
(73)帶脈
位置:第十一肋端直下平臍處。
局部解剖:有內外腹斜肌、腹橫肌、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有第十二肋間神經。
功能:活血調經,化濕止帶。
防治病症:經閉腹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腰肋痛,疝氣。
防治配穴舉例:配白環腧、陰陵泉、關元、三陰交,治赤白帶下。配血海治月經不調。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74)環跳
位置:側臥曲股,在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與骶骨裂孔的連線上外1/3與中1/3的交點處。
局部解剖:臀大肌、梨狀肌下緣。內側為臀下動、靜脈。有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深部正當坐骨神經。
功能:祛風散寒,通經活絡。
防治病症:腰胯疼痛,中風偏癱,坐骨神經痛,風寒濕痹。
防治配穴舉例:配陽陵泉、足三裏、絕骨治中風偏癱。配風市治風痹。
刺灸法:直刺2~2.5寸。可灸。
(75)風市
位置:大腿外側,胭橫紋上七寸,股外斜肌與股二頭肌之間,當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是穴。
局部解剖: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功能:祛風通絡,舒筋健骨。
防治病症:中風癱瘓,下肢痿痹麻木,腰腿痰痛,蕁麻疹,神經性皮炎。
防治配穴舉例:配大椎、血海、曲池、外關治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配腎腧、環跳、足三裏、三陰交治腰腿痛、下肢癱瘓。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76)陽陵泉
位置:膝下1寸,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功能:疏肝利膽,通絡止痛。
防治病症:脅肋痛,肝炎,膽囊炎,口苦,嘔吐,半身不遂,下肢萎痹,膝腫痛,坐骨神經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肝腧、膽腧、內關治膽囊炎。配環跳、委中治坐骨神經痛。配合穀、太衝、印堂治小兒驚風。
刺灸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77)光明
位置:外踝尖直上五寸,腓骨前緣,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取穴。
局部解剖:趾伸長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有腓淺神經。
功能:清熱明目,活絡止痛。
防治病症:目痛,夜盲,乳脹痛,下肢萎痹,膝脹痛,頰腫。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膻中治乳脹痛。配攢竹治夜盲。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78)懸鍾(絕骨)
位置:外踝尖上3寸,腓骨後緣。
局部解剖: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處。有脛前動、靜脈分支。有腓淺神經。
功能:舒筋健骨,利膽清肝。
防治病症:半身不遂,落枕,胸脅痛,胸腹脹滿,膝腿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天柱、後溪治落枕。配內庭治脘腹脹滿。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79)足竅陰
位置:第四趾外側,距甲角0.1寸許。
局部解剖:有趾背側動、靜脈和蹠動脈形成的動脈網。有趾背側神經。
功能:清利肝膽。
防治病症:偏頭痛,耳鳴,耳聾,目眩,目赤痛,胸脅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大陵治心煩。配心腧、神門、內關治失眠。
刺灸法:直刺0.1寸。可灸。
(80)大敦
位置:足拇趾外側甲角傍0.1寸。
局部解剖:有足背動、靜脈。有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
功能:清熱醒神,活血通經。
防治病症:疝氣,陰中痛,月經不調,少腹痛,癃閉,尿血,遺尿,癲狂,癇症。
防治配穴舉例:配關元、歸來、三陰交治月經過多。配隱白、血海治崩漏。
刺灸法:斜刺0.1寸,可刺血。
(81)太衝
位置:在足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局部解剖:在拇長伸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側動脈。有腓深神經的蹠背側神經,深層為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
功能:舒肝理氣,鎮驚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