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病症:頭痛,目眩,疝氣,月經不調,高血壓,小便不利,小兒驚風,癲狂,癇症,內踝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足三裏治高血壓。配合穀、人中治小兒驚風。配合穀、百合治頭項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82)曲泉
位置:屈膝在膝關節內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
局部解剖:在脛骨內踝後緣,半膜肌、半腱肌止點前上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有隱神經、閉孔神經,深向胭窩可及脛神經。
功能:調經止帶,清熱利濕,理氣活血。
防治病症: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陰挺陰癢,遺精,陽萎,疝氣,小便不利,膝關節癢,下肢痿痹。
防治配穴舉例:配照海、大敦治陰挺。配關元、中極、三陰交、太衝治疝痛。
刺灸法:直刺1~1.5寸。可灸。
(83)章門
位置:在第十一肋端,側臥屈肘合腋時肘尖處是穴。
局部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肋間動脈末支。有第十、十一肋間神經。右側當肝髒下緣,左側當脾髒下緣。
功能:培元健脾,理氣疏肝,活血化瘀。
防治病症:腹痛,腹脹,腸鳴,泄瀉,胃脘痛,肝脾腫大,脅痛,嘔吐,神疲肢倦,小兒疳積,腰脊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足三裏、關元治神疲肢倦體弱。配支溝,陽陵泉治脅痛。配中脘、足三裏、氣海治腹脹。配三陰交、聰海治便秘。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84)期門
位置: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處。
局部解剖:有腹直肌,肋間肌。有肋間動、靜脈。有第六、七肋間神經。
功能:疏肝健脾,清熱止痛。
防治病症:胸脅脹滿疼痛,肋間神經痛,嘔吐、呃逆,腹脹,泄瀉,瘧疾,傷寒熱入血室。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治嘔吐呃逆。配膈腧、肝腧治肋間神經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85)中極
位置:腹中線上,臍下四寸。
局部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乙狀結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有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
功能:益腎固脬,活血通絡。
防治病症:小便不利,遺溺不禁,陽痿、早泄,遺精,白濁,月經不調,陰癢,陰痛,崩漏,帶下,產生惡露不止,胞衣不下。
防治配穴舉例:配陰陵泉、太溪治遺尿。配三陰交、腎腧治月經減少。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86)關元
位置:腹中線上,臍下三寸。
局部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能:溫腎回陽,益氣固精,化濕清熱。
防治病症:中風脫症,虛勞冷憊,贏瘦無力,少腹疼痛,霍亂吐瀉,痢疾,脫肛,尿頻,尿閉,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帶下,不孕,疝氣,陰挺,崩漏。
防治配穴舉例:配帶脈、三陰交治白帶過多。配三陰交、陰陵泉治遺精。
刺灸法:0.5~1寸。可灸。
(87)氣海
位置:臍下1.5寸,腹中線上。
局部解剖: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能:強身健體,益氣固體。
防治病症:繞臍腹痛,水腫,臌脹,中風脫症,髒氣虛憊,形體贏瘦,四肢乏力,水穀不化,大便不通,遺尿,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下,不孕,脫肛。
防治配穴舉例:配中極、腎腧、三陰交治赤白帶下。
刺灸法: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88)神闕
位置:在臍窩中點。
局部解剖: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靜脈。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能:回陽救逆,固本培元。
防治病症:中風脫症,四肢厥冷,形體憊乏,腸鳴,脫肛,泄利,便秘,小便不禁,婦女不孕。
防治配穴舉例:虛冷瀉先灸神闕,再灸關元。配百會治脫肛。
刺灸法:禁針。可灸。
(89)中脘
位置:腹中線上,臍上4寸,在胸骨體下緣與臍中連線的中點處。
局部解剖: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
功能:健脾和胃,理氣化濕。
防治病症:胃腔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厭食,消化不良,疳積,痢疾,泄瀉。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足三裏治急性胃腸炎。配天樞、上巨虛治急性闌尾炎。
刺灸法:0.5~1寸。可灸。
(90)膻中
位置:胸骨中線上,兩乳頭中間,平第四肋間隙。
局部解剖:有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功能:理氣寬胸,化痰寧心。
防治病症:胸痹心痛,心悸,心煩,咳嗽,氣喘,產婦少乳。
防治配穴舉例:配列缺、豐隆治支氣管哮喘。配少澤治乳少。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91)長強
位置: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局部解剖:有肛中動、靜脈分支,棘間靜脈叢之延續部。有尾神經及肛門神經。
功能:清熱化濕,止痙祛風。
防治病症:泄瀉,痢疾,便秘,便血,痔疾,脫肛,癲狂,癇證,脊強反折,腰脊及尾骶部疼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百合治脫肛。配承山治便血。配身柱治小兒驚癇。
刺灸法:斜刺,針尖向上與骶骨平行刺入0.5~1寸。慎勿刺穿直腸。
(92)命門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
局部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及棘間皮下靜脈叢。有腰神經後支內側支。
功能:培元補腎,益精壯陽。
防治病症:虛損腰痛,陽萎,遺精,早泄,遺尿,尿頻,泄瀉,赤白帶下,習慣性流產,五勞七傷,手足逆冷,神經衰弱,頭痛,耳鳴。
防治配穴舉例:配腎腧、氣海治陽痿。配腎腧治老年尿頻。配天樞、足三裏治五更泄。配腎腧、八髎治痛經帶下。
刺灸法:直刺0.8寸,可灸。
(93)至陽
位置: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處,約與肩胛骨下角相平。
局部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七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有第七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功能:理氣活血,寬胸止痛。
防治病症:心絞痛,胸脅脹痛,腰背疼痛,脊強,腹病黃疸,咳嗽氣喘。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膻中治心絞痛。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94)身柱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中。有第三肋間後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有第三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功能:宣表清熱,止縝痙痛。
防治病症:身熱頭痛,咳嗽,氣喘,驚厥,癲狂,癇症,腰脊強痛,疔瘡發背。
防治配穴舉例:配風池、合穀、曲池治頭痛發熱咳嗽。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95)大椎
位置: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局部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頸橫動脈分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內側支。
功能:清熱解表,止痛醒神。
防治病症:熱病,瘧疾,咳嗽氣喘,頭痛項強,肩背痛,腰脊強,小兒驚風,癲狂、癇症、風疹。
防治配穴舉例:配曲池、合穀治流感。配曲池、足三裏治白血球減少。
刺灸法:斜刺0.5~1寸。可灸。
(96)風府
位置:後發際正中直上1寸。
局部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有第三頸神經及枕大神經支。
功能:散風清熱,清心寧神。
防治病症:咽喉腫痛,頭痛,項強痛,鼻衄,目眩,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癲狂、癇症,癔病。
防治配穴舉例:配湧泉、內關、心腧治中風不語。配合穀治頭痛。
刺灸法:針尖向下頜方向緩緩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刺,以免誤傷延髓。
(97)百會
位置: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或於頭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處取穴。
局部解剖: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淺動、靜脈的吻合網。有枕大神經分支。
功能:升陽舉陷,平肝熄風,開竅醒神。
防治病症:頭痛,眩暈,驚悸,健忘,耳鳴,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鼻塞,脫肛,痔疾,陰挺,泄瀉。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人中治休克。配承山、長強治脫肛。配風池、大椎、曲池治高熱頭痛。
刺灸法:平刺0.5~0.8寸。
(98)水溝(人中)
位置: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界處。
局部解剖:在中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有麵神經頰支及腿下神經分支。
功能: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防治病症:昏迷,暈厥,中風閉證,牙關緊閉,癲狂,癇證,急慢驚風,麵腫,腰脊強痛,挫閃腰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內關、足三裏、湧泉治中毒性休克。配中衝、合穀治中風人事不省。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