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絡養生的方法4
3.常用養生保健奇穴
奇穴,是指在治療和保健上有奇效以及沒有歸屬於十四經的腧穴,故又稱“經外奇穴”。《靈樞·刺節真邪》稱之為“奇輸”。奇穴分布較為分散,有的就在十四經的循行路線上,有的雖不在十四經循行路線上,但卻與經絡係統有著密切關係,而有的奇穴又是由多穴位組合而成。現將常用奇穴分述如下:
(1)神聰
位置:先取百會穴,在其前、後、左、右各1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顳淺動、靜脈頂支和眶上動、靜脈的吻合網。有枕大神經、耳顳神經及眶上神經分支。
功能:清利頭目,寧神定誌。
防治病症:頭痛,眩暈,失眠,健忘,癲狂,癇症,大腦發育不全。
防治配穴舉例:配風池、內關、合穀治眩暈,預防暈車船。配神門、內關,三陰交防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2)印堂
位置:兩眉頭連線中點,對準鼻尖處。
局部解剖:在掣眉肌中。兩側有額內動、靜脈分支。有來自三叉神經的滑車上神經。
功能:祛風清熱,安神止痙。
防治病症:頭痛,頭暈,鼻衄,鼻淵,且赤腫痛,小兒急慢驚風,三叉神經痛,失眠。
防治配穴舉例:配百會、風池、內關、合穀治頭暈、頭痛。配大椎、曲池、合穀治小兒驚風。
刺灸法:提捏局部皮膚,向下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3)太陽
位置:眉梢與目外眥連線中點外開1寸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在顳筋膜及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有三叉神經第二、三分支及麵神經顳支。
功能:祛風清熱,明目止痛。
防治病症:偏正頭痛,目赤腫痛,目眩,目澀,口眼歪斜,牙痛,三叉神經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風池、大椎、合穀、迎香治感冒頭痛發熱鼻塞。配睛明、光明治眼疾。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禁灸。
(4)魚腰
位置:眉毛中間,直對瞳孔處。
局部解剖:在眼輪匝肌中;有額動、靜脈外側支。有眶上神經、麵神經的分支。
功能:清熱明目,祛風止痛。
防治病症:目赤腫痛,目翳,眼瞼瞤動,眼瞼下垂,口眼歪斜,眶上神經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絲竹空、太陽治眼瞼下垂。
刺灸法:平刺0.3~0.5寸。禁灸。
(5)上迎香
位置:於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接處。
局部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有麵動、靜脈分支。有筋前神經、眶下神經分支及滑車下神經。
功能:宣肺通竅,祛風清熱。
防治病症:頭痛,鼻塞,鼻衄,鼻中息肉,暴發火眼,迎風流淚。
防治配穴舉例:配通天、印堂、合穀防治感冒及慢性鼻炎。
刺灸法:刺0.3~0.5寸。
(6)牽正
位置:耳垂前方0.5寸,與耳垂中點相平處。
局部解剖:在咬肌中,皮下有腮腺。有咬肌動、靜脈分支。有麵神經分支。
功能:祛風通絡。
防治病症:口眼歪斜,口瘡,口臭,牙痛。
防治配穴舉例:配地倉、頰車、翳風、合穀防治口眼歪斜及麵肌痙攣。
刺灸法:向前斜刺0.5~0.8寸。可灸。
(7)耳尖
位置:在耳尖上,卷耳取之,尖上是穴。
局部解剖:有耳後動、靜脈。有耳顳神經。
功能:清火明目,散風止痛。
防治病症:暴發火眼,紅眼病,目翳,偏正頭痛,喉痹及麥粒腫。
防治配穴舉例:配合穀、太陽治暴發火眼。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8)翳明
位置:在風池穴與翳風(耳垂後方凹陷中)穴連線的中點處。
局部解剖:在胸鎖乳突肌上。有耳後動、靜脈。有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
功能:清熱明目,祛風止痛。
防治病症:近視,遠視,夜盲,早期白內障,頭痛,眩暈,耳鳴,失眠,精神病。
防治配穴舉例:配睛明、光明、風池治目疾眼病。
刺灸法:可刺0.3~0.5寸。
(9)安眠
位置:在風池穴和翳明穴連線中點處。
局部解剖:在胸鎖乳突肌和頭夾肌中。有枕動、靜脈。有耳大神經和枕小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