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弱,宜益氣攝血。取足太陰、陽明經穴為主。針灸並用。
選穴:中脘、脾腧、足三裏、隱白。
用中脘、脾腧、足三裏補益中氣以攝血;隱白是足太陰的井穴,用小艾炷灸之,有健脾統血之功。
(4)便血
脾氣虛弱,宜健脾統血。取足太陰、陽明、任脈經穴為主。針刺補法。並灸。
選穴:關元、足三裏、太白、會陽。
關元益氣攝血:足三裏、太白健脾統血;會陽臨近肛門,善治便血,是局部取穴法。
大腸濕熱,宜清熱利濕,和營止血。取督脈、足太陽經穴為主。針刺瀉法。
選穴:長強、次髎、上巨虛、承山。
(5)尿血
陰虛火旺,宜養陰清熱,降火止血。取任脈、足厥陰、少陰經穴。針宜補瀉兼施。
選穴:關元、陰穀、太溪、大敦。
心火亢盛,宜清營血,瀉心火。取任脈、手厥陰、足少陰經穴。針刺瀉法。
選穴:關元、勞宮、然穀。
2.飲食起居
血證患者在飲食上要注意營養,以補充氣血。適當多食瘦肉、血豆腐、雞湯等。但在急性期以飲食清淡而有營養為宜,切忌辛辣動火之物。並要保持精神愉快。鎮定,不緊張。必要時臥床休息。
3.注意病情變化
血症急迫,出血量大時,往往可危及生命,應立刻急診,到醫院救治,以免延誤。
(九)腹痛證的防治
腹痛,泛指腹部疼痛而言,是臨床極為常見的證候,可出現於多種疾病中。這裏就急慢性腸炎、腸痙攣、腸神經官能症所引起的腹痛,敘述如下。
寒邪內積:平時過食生冷,寒凝氣滯,或臍腹暴受外寒,寒性收引,以致氣機痹阻,不通則痛。
飲食停滯:暴飲暴食,食進厚味辛辣或不潔之物,食積化熱,壅滯腸間,腑氣通降不利,遂成腹痛。
肝鬱氣滯:情誌不遂,肝氣鬱結,機樞失於條達,以致氣滯腹痛。
髒腑陽虛:脾腎陽虛,脾陽虛則運化無權,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腎陽虛則命門火衰,不能溫煦髒腑經脈,而成虛性腹痛。
這些病證臨床可見如下表現:
寒邪腹痛:痛勢急迫,腹部喜溫怕冷,大便溏薄或泄瀉,腹中雷鳴,小便清白,口不渴,四肢欠溫,舌苔白膩,脈沉緊。寒凝氣滯者,則便秘,腹脹拒按。表寒甚者,則兼惡寒發熱。
食滯腹痛:脘腹脹滿,痛處拒按,痛則欲瀉,瀉後痛減,惡食,時時噯腐吞酸,苔膩,脈滑。食積化熱則便瀉不爽,口渴,舌苔黃膩,脈滑數。
肝鬱腹痛:腹痛連脅,痛無定處,噯氣頻頻,常在情誌不鬱時發病,多煩善怒,口苦,舌苔薄白,脈弦。
陽虛腹痛:腹痛隱隱,時作時止,痛時腹部喜按,大便溏泄,麵色少華,精神疲乏,腰膝痰沉怯寒,舌質淡胖,邊緣有齒印,苔白,脈沉細而遲。
1.針灸防治
①寒邪腹痛宜散寒理氣。取手足陽明、太陰經穴。針用瀉法。加灸。
選穴:中脘、足三裏、大橫、公孫、合穀。
用中脘、足三裏溫中理氣,大橫、公孫健脾導滯,佐以手陽明經的原穴合穀,既可發汗解表,又可調整傳導功能。針灸兼施,可收散寒止痛之效。
若有泄瀉、肢冷,加神闕隔鹽艾炷灸。
②食滯腹痛宜化食導滯。取任脈、手足陽明經穴。針用瀉法。
選穴:下脘、梁門、天樞、曲池。
下脘、梁門健胃化食,善治脘腹脹痛;天樞、曲池清泄陽明,功能導滯止瀉。
若有口渴加內庭;吞酸加陽陵泉。
③肝鬱腹痛宜疏肝理氣。取手足厥陰、任脈經穴為主。多用針法。
選穴:膻中、太衝、內關、陽陵泉。
氣會膻中,配太衝可疏肝理氣,陰維內關,配陽陵能解鬱除煩,使肝氣和暢,情誌怡悅,則腹痛自可緩解。
若有脅痛加期門;上腹痛加中脘;臍腹痛加氣海、下脘。
④陽虛腹痛宜補脾溫腎。取腧募及任脈經穴為主。多用灸法。
選穴:脾腧、腎腧、章門、關元。
此為腧募配穴法。脾腧、章門健脾補氣以生血,腎腧、關元益腎壯陽以祛寒。血主濡之,氣主煦之,經脈通利,髒腑得以溫養,則虛痛可除。
若有便溏加足三裏、三陰交。
針灸治療腹痛不僅有明顯的止痛效果,而且能治療原發病,如急慢性腸炎、急性闌尾炎、潰瘍病等。但對癌瘤、結石等病,有時隻能起緩解疼痛的作用,需要配合其他療法。
2.推拿按摩
選穴:章門、期門、天樞、氣海、肝腧、脾腧、胃腧、三焦腧、手三裏、內關、合穀等。
采用推、摩、按、拿、揉等法。
操作時,患者仰臥,首用推摩法施於胃脘部,次用按法施於中脘、氣海、天樞、足三裏。患者伏臥,用推法,從背部脊柱兩旁之膀胱經順序而行至三焦腧止,再用較重按法於肝腧、脾腧、胃腧、三焦腧,上下往返3~5次。患者正坐,拿肩井、手三裏、內關、合穀,再用搓法於兩脅作由上至下的往返活動。
3.飲食起居
起居要有規律,不宜暴飲暴食,不能酗酒,忌生冷刺激性食物、少食難消化食物。睡眠宜有規律。
4.情誌調理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思慮過度、不使精神壓力過大。
5.注意病情變化
宜在醫生指導下治療與保健。若腹痛劇烈或腹痛雖不劇烈但疼痛時間較長,均應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