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腎虛腰痛
取穴腎腧、命門、中脘、關元、氣海、委中、太溪、足三裏,用推、摩、按、擦等手法。患者伏臥於床,用輕而柔軟的推法,推腎腧、命門等穴;再仰臥推摩中脘、關元、氣海,按足三裏、太溪。坐起擦腰部兩側。手法需柔軟。
(3)氣滯血瘀
取穴腎腧、上醪、次醪、居髎、環跳、委中、天應穴,用推、■按、擦手法。患者伏臥,以輕快柔和的推法推腎腧,然後按腎腧、居髎、環跳等穴,再用由輕到重的攘法在腰部壓痛處重點治療。患者仰臥,作屈膝抬腿動作,往返3~5次,再拿委中。患者坐起,一手輕按患者肩部隨時作彎腰動作,一手以■法在腰部操作,或擦其腰部。並熱敷。
3.針灸療法
取足太陽、少陽、少陰、督脈為主,針、灸並用或加火罐。
取穴:腎腧、委中、陽陵泉、阿是穴、腰陽關、誌室、三陰交、太溪、命門。每次取3~5次穴針之,急性腰扭傷疼痛劇烈可針人中。用瀉法。胭中絡脈瘀膿者,可用三棱針點刺放血。
(八)血證的防治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於口鼻諸竅,下出於二陰,或滲於肌肉皮膚,統稱“血證”。
血與氣相互依賴,循環運行於脈中,周流不息,濡潤全身,和調於五髒,灑陳於六腑。如果陰陽偏盛,氣血失調,陽盛則熱,迫血妄行,或氣虛不能攝血,均可損傷脈絡,血液外溢導致出血證。
血證的範圍相當廣泛,這裏介紹咳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症。
咳血:咳血是肺絡受傷所引起的病證。症見咳嗽,痰中帶血,或大口咯血,血色鮮紅或紫黯,或胸脅掣痛,煩躁易怒,小便短赤,口苦,脈象弦數者,有肝火犯肺。咳嗽少痰,痰中帶血,血色鮮紅,潮熱盜汗,口幹咽燥,顴部紅豔,形體消瘦,舌紅苔少,脈細數者為陰虛火旺。
鼻衄:兼見鼻燥咽幹,或身熱咳嗽,舌紅脈數者為肺熱。兼見血色鮮紅,口渴引飲,胸悶煩躁,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脈數有力者為胃熱。兼見頭痛眩暈,目赤,口苦,煩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數者為肝火。
吐血:其血出自胃腑,從口而出。若血隨嘔吐而出者,稱作嘔血。吐血鮮紅或紫黯,夾有食物殘渣,脘腹脹痛,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者,為胃中積熱。吐血鮮紅或紫黯,口苦脅痛,煩躁易怒,舌質紅絳,脈弦數者,為肝火犯胃。吐血較多,血色紫黯,兼見麵色咣白,氣怯神疲,飲食減少,舌淡苔白,脈沉細者,為脾氣虛弱。
便血:凡血從大便而下,或在大便前後下血,或單純下血者,統稱為便血。先便後血,血色黯黑,腹痛隱隱,麵色不華,神倦懶言,飲食減少,舌淡脈弱者,為脾氣虛弱。先血後便,血色鮮紅,肛門灼痛,舌苔黃膩,脈數者,為大腸濕熱。
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夾雜血塊而言。本證與血淋相似,其區別點為:莖中無明顯疼痛者,為尿血;小便時澀痛難忍者為血淋。尿血,小便短赤,頭暈耳鳴,潮熱盜汗,腰腿酸軟,舌紅苔少,脈細數者,為陰虛火旺。尿血鮮紅,小便熱赤,心煩口渴,口舌生瘡,舌尖紅,脈數者,為心火亢盛。
1.針灸防治
(1)咳血
肝火犯肺,宜泄肝清肺,和絡止血。取厥陰、手太陰經穴為主。針刺瀉法。
選穴:肺腧、魚際、勞宮、行間。
肺腧與魚際相配,可瀉肺熱以止血;行間可瀉肝火降逆氣,使血有所藏;勞宮可清血熱以止血妄行。四穴相合,可達泄肝清肺和絡止血的目的。
陰虛火旺,宜益陰養肺,清熱止血。取手太陰、足少陰經穴為主。針刺補瀉兼施。
選穴:尺澤、魚際、孔最、百勞、然穀。
補尺澤瀉魚際,益肺陰清肺熱以止血;肺經郤穴孔最和經外奇穴百勞可益肺止血;然穀為腎經滎穴,可益陰清熱。
(2)鼻衄
肺熱,宜清泄肺熱,涼血止血。取督脈、手太陰經穴為主。針刺瀉法。
選穴:神庭、天府、合穀、風府。
神庭、風府為督脈經穴,有泄熱止衄的功能;天府為肺經穴,合穀為大腸經穴,二經相為表裏,大腸經又上達於鼻,故二穴相配可達泄熱止血之目的。
胃熱,宜清泄胃熱,瀉火止血。取督脈、手足陽明經穴為主。針刺瀉法。
選穴:上星、二間、中脘、厲兌、隱白。
上星屬督脈經穴,有清熱止衄的功能;二間為陽明經滎穴,其經上達於鼻,有清陽明止衄血的作用;中脘、厲兌和隱白清瀉胃火,導熱下行。
肝火,宜清泄肝熱,瀉火止血。取督脈、足厥陰、少陰經穴為主。針刺瀉法。
選穴:兌端、譴譆、曲泉、委中、行間、湧泉。
兌端屬督脈經穴臨近鼻部,可泄熱止衄;曲泉、行間均屬肝經,可益肝陰瀉肝火,委中為血之郤穴,可泄血熱以止血;譴譆有止衄的作用,湧泉可導熱下行。
(3)吐血
胃中積熱,宜清泄胃熱,降逆止血。取任脈、足陽明經穴為主。針刺瀉法。
選穴:上脘、郤門、內庭。
上脘為任脈經穴,位於胃之上口,可降逆止血,郤門為心包經郤穴,有止血的功能;合胃經滎穴內庭,清泄胃熱,降逆止血。
肝火犯胃,宜清肝和胃,瀉火止血。取足陽明、厥陰經穴為主。針刺瀉法。
選穴:不容、勞宮、梁丘、太衝、地五會。
不容與梁丘二穴相配,有和胃止血的作用;勞宮為心包經滎穴,可清血熱以止血;太衝、地五會有清肝瀉火、降逆止血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