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帝內經》對衰老理論的探索
早在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就已經開始了對有關衰老理論的探討,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麵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這裏描述的是女子35歲後逐漸衰老的過程及其發生的原因,其衰老的最初變化,是毛發脫落,變白;再經過14年時間,由於與腎氣密切相關的一種物質——天癸的衰竭,而導致女子生殖功能的完全喪失,即月經停止,沒有生殖能力,形體衰敗。這與現代醫學的認識是完全一致的,即內分泌係統的性腺在老年時萎縮得最為明顯。
同樣,《內經》對男子衰老的原因及過程也進行了詳細的論述。《素問·上古天真論》裏又說:“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麵焦,發鬢斑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男子衰老的表現除了女子所具備的毛發落、發白、生殖能力喪失外,原文裏又有了新的內容,即牙齒脫落和運動障礙。以上外形改變,是人衰老時最明顯的標誌。根據中醫“有諸內必形諸外”的理論,即體表的變化是內髒的反應,也就是說,外觀的老化,是五髒衰弱的表現。這與現代醫學所說的外形的改變,常常伴隨著一些內髒生理功能的下降、內髒器官儲備力降低的觀點是一致的。關於這一點,《靈樞·天年篇》闡述得更為清楚。原文日:“四十歲,五髒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肝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魂魄離散,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髒經脈空虛;百歲,五髒的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從原文看出五髒的衰弱,才是人體最根本衰老的原因。人體的衰老,是由於五髒的虛衰所致。此外,原文又補充了一些人體衰老的外觀變化,如在皮膚方麵的“榮華頹落”,“皮膚枯”;在運動障礙方麵的“故好臥”等。在視力方麵明確指出,由於肝髒功能的減弱,出現了目視不明,即視力減退。在神誌方麵,60歲的“苦憂悲”;80歲的“魂魄離散”,“故言善誤”;100歲時的“神氣皆去”。這些都說明人的衰老會在神誌方麵表現出來。
除上述有關衰老的論述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裏說:“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這些論述都非常正確地指出了人體衰老的變化,為我們研究衰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盡管祖國醫學在衰老的認識上沒有現代醫學那樣具體、那樣深刻,但難能可貴的是,《內經》亦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其對衰老機製的探討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衰老機製
1.陰陽失調
《素問·寶命全形論》裏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即人體的生命活動,必須以陰陽為依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裏明確指出,人的衰老同陰陽失調有關,即“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可見,陰陽失調能導致衰老,而調節陰陽就有抗衰老的作用。調節陰陽,不僅要調節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而且要調節細胞內的平衡。據有學者分析,DNA(脫氧核糖核酸)屬陰,它作為染色體儲存於細胞核中,與“陰在內、陽之守也”相當。RNA(核糖核酸)屬陽,它將基因印壓在外部的細胞質上,與“陽在外,陰之使也”相當。兩者與蛋白質的形成有關,蛋白質又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的基礎。這種論述同《內經》所謂“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的說法似相吻合。
根據陰陽平衡在體內的重要性。大醫學家朱丹溪認為,由於人之情欲無涯,致陰精日日消耗,從陰陽完實起,陰氣僅夠供給30年視聽言動之消耗,此人身之陰難成易虧,陰常不足,老年人六七十歲後陰不足以配陽,孤陽幾欲飛越,易患病減壽。針對衰老與真陰不足的關係,許多醫學家主張節欲養性,惜存陰精,以防衰延壽。清代喻嘉言說:“夫人身之陰陽,相抱而不脫,是以百年有常”。這裏的“百年有常”,即指活到100歲時,仍能活動自如。之所以能這樣做,是由於人身陰陽相抱、互不背離、相互依存、相互為用。人到中年以後,由於陰陽平衡失調,肌體即可受到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從而疾病叢生,出現衰老。如唐代藥王孫思邈說:“人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明確指出,中年以後,陽氣日漸損傷。而陽氣虛損,陰氣自然偏亢,衰老也即逐漸到來,若發展到“陰陽離絕”,則會導致精氣絕滅,人必死去。
2.精氣虛衰
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說:“道者,氣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也,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這裏的氣,指真氣,包括元氣、營氣、衛氣、髒腑之氣等,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為生化之根。精,即陰精,包括腎所藏先天之精在內,是構成人體和促進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精與氣相互滋生,是維係生命的關鍵。精充氣足,才能延緩衰老,健康長壽。而精虧、氣憊,是過早衰老的原因。任何損傷精氣的內外因素,均能加速衰老、減少壽命。因此,盡管人體衰老的原因繁多,表現複雜,但都必須伴隨著精氣的病變。如《靈樞·決氣篇》裏說:“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故在診斷上,首先必須判別人體精氣的盛衰暢滯。在治療上則以維護精氣為主要目的,而長壽防老,祛病保生,關鍵亦在於保養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