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夏季養生3
(五)夏季藥養法
1.夏季養生常用藥物
夏季,氣候炎熱,所選養生保健藥物及方劑以解暑清熱,解暑化濕類居多,又因暑熱之邪易傷津耗氣,故補氣養陰生津藥也是常用之品。解暑清熱藥:如薄荷、菊花、葛根、淡竹葉、蘆根、金銀花、紫花地丁、蒲公英;解暑化濕藥:如荷葉、青蒿、藿香、佩蘭、滑石、薏苡仁、木瓜;補益藥:如西洋參、石斛、枸杞子、百合。
2.夏季養生常用方劑
(1)成方
①六一散:滑石30克,甘草5克。功能清暑熱,利小便。治中暑身熱煩渴,小便不利。
②藿香正氣丸:陳皮10克,厚樸10克,蒼術1克,炙甘草5克,生薑10片,大棗5枚,黃連10克,木香10克。功能解表祛暑,化濕和中。用於四時外感,中暑頭暈,脘腹脹痛,嘔吐泄瀉。本品常用於夏季感冒伴有胃腸症狀,偏於濕而不屬熱者,對急性腸胃炎,消化不良,水土不服引起的頭暈,惡心,嘔吐,瀉痢,舌苔白膩者,均有效。
③參苓白術散:扁豆9克,人參12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12克,山藥12克,蓮子肉6克,薏苡仁6克,桔梗6克,砂仁6克,大棗3枚。功能補氣健脾,和胃滲濕。用於脾胃虛弱,飲食不進,麵色萎黃,食少便溏,泄瀉等。
④八仙糕:人參、山藥、茯苓、芡實、蓮肉各6克,糯米96克,粳米224克,白糖40克,白蜜16克。製成糕食,一次50克,一日3次。功能補氣養胃,健脾祛濕。用於脾胃虛弱,少氣倦怠,食少難消,大便溏泄等。
⑤生脈散:人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5克。功能益氣生脈,斂汗生津。用於熱傷津氣,汗多體倦,氣短口渴或久咳肺虛,嗆咳少痰,氣短自汗等。
⑥資生丸:人參90克,白術90克,白茯苓45克,陳皮60克,山楂肉60克,甘草15克,山藥45克,川黃連9克,薏苡仁45克,白扁豆45克,白豆蔻10克,藿香葉15克,蓮肉45克,澤瀉10克,桔梗15克,芡實45克,麥芽39克。功能健脾開胃,消食止瀉。用於脾胃虛弱、運化無力、症見脘腹脹滿、神倦乏力、便溏等。
(2)簡便方
第一,祛暑熱方
①鮮蘆根150克,鮮竹葉50克,濃煎取汁,頻頻飲服。功能宣透清熱,生津救液。適用於外感熱病,肺胃津傷,不能達熱外出,燒熱不退,煩渴,或時有譫語。目赤氣粗,或汗不出之症。
②金銀花20克,滑石15克,水煎服。功能清暑熱解毒,適用於發熱,出汗,口渴,小便短赤之病。
③薄荷10克,荷葉15克,金銀花20克,煎水服。功能祛暑清熱,解毒透達。適用於暑熱感冒初起、發熱、汗出或無汗、口渴喜冷飲之症。
④大青葉15克,香薷10克,荷葉10克,水煎服。功能疏解暑熱。適用於壯熱、無汗,而微惡風寒之症。
第二,化暑濕止瀉方
①藿香10克,佩蘭15克,煎水服。功能化暑濕健脾止瀉,適用於因暑濕引起的泄瀉。
②金銀花15克,薏苡仁10克,煎水服用。功能清熱解毒,祛濕止瀉,利水滲濕而脾健止瀉,適用於因暑濕引起的泄瀉。
③厚樸10克,佩蘭10克,水煎服。功能化濕行滯,清熱止瀉。厚樸除濕導滯,佩蘭化濕清暑,醒脾辟濁適用於暑天多吃生冷厚味而導致脾胃升降機能障礙,氣滯暑濕滯留,脾因而泄瀉之症。
④白玉茶:白茅根10克,玉米須10克,開水衝泡當茶飲。適於夏季易流鼻血或小便黃赤短少者,以及高血壓,慢性腎炎者泡茶選用。
第三,滋補肺腎方
①黃精10克,枸杞子15克,西洋參10克,大棗10個,煎水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能健脾和胃,益氣生津,補肺滋腎。如果外邪未盡,內濕重者不宜用此方。
②生地黃10克,淮山藥10克,枸杞子15克,澤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能滋補脾腎,健脾胃,利水滲濕。
③麥冬10克,黃芪10克,甘草10克,加水適量煎服。功能益氣養陰,益胃生津。可治因暑熱引起的多汗和心煩體乏。
(六)夏季常見病的預防與康複
1.中暑
中暑的發生原因主要分為內因和外因兩方麵。外因是外感暑熱之邪,內因是正氣不足,特別是脾胃虛弱,以至不能適應外界氣溫過高的變化,機體體溫調節失衡而發病。此外,中暑的發生還有一定的誘因,如在氣候炎熱的條件下勞作、長途行走,或在通風不良的環境裏過度體力勞動及飲食起居失常等。尤其是產褥期婦女、新生嬰兒及年老體弱者,往往是中暑的高發人群。中國有一陋習,對產後婦女強調“慎風寒”,即分娩後紮腿蒙頭,關門閉戶,禁風吹,禁洗浴。由於產婦分娩時失血過多,體質本虛,加上周圍環境的溫度較高,極易發生中暑。而中暑之後,又責之於風寒所致,一概加衣添被,從而更加重了中暑的症狀。小兒的中樞神經係統發育尚未成熟,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還不穩定,夏季較成人更容易中暑。老年人大多體虛,對溫度的適應性差,故也容易發生中暑。
中暑可分為三種類型:
①熱痙攣。多發生於青壯年重體力勞動者在勞動時,表現為大量出汗後突然出現四肢短暫、間歇性抽搐,並多有疼痛,可持續數分鍾後自行緩解。
②熱衰竭。多數發於老年人及未能熱適應者,開始可無發熱,先有眩暈、頭痛,然後突然暈倒,麵色蒼白,皮膚濕冷,脈細數,血壓下降等。
③日射病。在烈日下曝曬過久而引起,表現為劇烈頭痛,嘔吐,甚至昏迷,頭部溫度可達41℃。初起病時全身乏力、頭暈、惡心、步態不穩。1~2天後突發高熱,多在40℃以上,顏麵灼熱、潮紅、皮膚幹燥、無汗、呼吸淺快,重則昏迷。死亡。
中暑是可以預防的。首先要注意防暑保護,在烈日下勞動要戴草帽,準備清涼飲料,並服用防暑藥品,如口服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氣丸等,注意勞逸結合。其次在飲食起居方麵,飲食要清淡,饑餓情況下避免在高溫環境繼續勞動。居住處要通風、清涼。更要節製房事,以防熱量過多產生。對體虛之人,應注意體質的充實,如服藥治療等。在高溫下作業一段時間後,出現頭暈、汗出過多、口渴、惡心、胸悶、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時,應當立即到陰涼處休息,並服用防暑飲食、藥品等以防病情發展。中藥可用六一散20克,調冷開水喝下。或喝下十滴水1瓶,仁丹15粒。另外用清涼油擦太陽穴,用中指彎如鉤,將清涼油擦在胸前,從下至上,用中等力度擦,見紅色止。
如先兆中暑症狀加重,出現體溫上升,麵色潮紅,皮膚灼熱,大量出汗,惡心嘔吐,血壓略降,頭暈欲仆。治宜清解暑熱。中藥方為:六一散20克,鮮荷葉15克,金銀花15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薄荷葉10克,杏仁8克,連翹10克,鮮蘆根10克。煎水服,1日1劑,分2次服。若體溫明顯增高,可達40℃甚至更高,突然昏仆倒地,神誌不清,手足痙攣,肌膚幹燥無汗或大汗淋漓,血壓驟降,如不及時搶救,常可危及生命。治宜清解暑熱。方用:急服十滴水1瓶,仁丹20粒,或用冷開水送服六一散20克。並鼓勵病人多喝含鹽的清涼飲料,或用葡萄糖15克,鹽5克;用冷開水1碗,喝下。除應用藥物或口服補液外,重要的還在於不管輕重應盡快把病人抬到陰涼的地方,解開衣扣和褲帶,把上身稍墊高,然後先用溫水敷頭部及擦全身,後用冰水或井水敷病人頭部,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時給病人扇涼,按摩四肢及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散熱能力,亦可采取刮痧或針刺療法急救。將病人抬放在陰涼通風處,解開衣扣,用冷濕毛巾敷頭部,用清涼油,或薄荷水擦胸、四肢、頭麵。立即送醫院醫治。
2.乙腦
乙腦的全稱為流行性乙型腦炎,俗稱“大腦炎”。它的病原體為乙腦病毒,傳染源為受感染的動物和人,動物中以豬的感染率最高,家鼠、猴、馬、牛、羊、兔、雞、鴨等均可感染。主要是通過吸血昆蟲叮咬而傳播,蚊子是主要的傳播媒介,它叮咬感染的人和動物後,即已攜帶病毒,再叮咬健康的人,就會把病毒傳染給未感染者。
我國乙腦的高發季節為7、8、9三個月份,據統計占整個病例的80%~90%。由於此時天氣炎熱,溫度高,濕度大,適宜蚊蟲的生長繁殖。乙腦病毒在蚊體內的繁殖也受到氣溫的影響,氣溫在25℃以上時,病毒繁殖迅速,氣溫下降到10℃以下,病毒就停止繁殖,因此,夏秋季節是該病的流行季節。
乙腦病毒是一種嗜神經病毒,主要引起中樞神經係統感染。一旦發病,病人多表現為突然高熱,在3~4天內熱度呈持續狀態,居高不下,伴有頭痛、嘔吐、嗜睡、精神萎靡不振、驚跳、抽搐等症狀。第四天後,病情加重,繼續高熱,進入昏睡昏迷狀態,並出現驚厥及肌張力增強,病情重者可危及生命。大多數在高熱期後體溫逐漸消退,神誌逐漸清醒而完全恢複,少數遺留意識障礙、癡呆、失語、癱瘓等後遺症。
在流行區內,較小兒童缺乏對乙腦的免疫力,感染後較易發病,10歲以下兒童的發病率約占病例總數的80%。成人中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患乙腦的機會相對增多。在非乙腦流行區,人們對本病都缺乏免疫力,故當此區內出現乙腦流行時,任何年齡都可能感染而發病。
乙腦目前尚無特效療法,主要措施是對症處理和支持療法,因此,預防工作倍顯重要。首先,要搞好乙腦疫苗的接種工作,凡10歲以下兒童或非流行區的成人遷入流行區時,均應進行乙腦疫苗的接種。一般應在乙腦流行前1個月內接種完畢。實踐證明,疫苗接種是預防乙腦的有效方法。其次,要搞好滅蚊、防蚊工作,消滅蚊子的草生地,鏟除雜草,消除汙水,並注意掛好蚊帳、裝好紗窗、紗門。對暴露皮膚可搽驅避劑,在空間噴灑殺蟲劑等,以防止蚊蟲的叮咬。這是避免乙腦病毒傳染的又一途徑,也是預防乙腦的最佳方法。
3.急性胃腸炎
夏季是急性胃腸炎的多發季節。不少人有這樣的體會,一生中出現急性腹痛、上吐下瀉,大都在夏季。本病常見的原因有飲用過量的烈性酒,飲用過多的咖啡、濃茶,進食過冷過熱、過於粗糙的食物或服用某些藥物等。夏季發病的主要原因為食用不清潔食物或暴飲暴食所致。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於飲食不節,喜食生冷,過多吃油膩,或吃過腐敗變質或被蒼蠅汙染的食物,而傷害了腸胃;也有因感受暑濕,濕熱阻滯中焦,致胃失降納,脾失運化,清濁相混,以致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