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主要特點是起病很急,惡心、嘔吐、陣發性腹痛、腹瀉,大便一天數次至10餘次,呈水樣,有時有黏液。嚴重者有頭痛、寒戰、發燒等全身症狀。吐瀉過度可以造成脫水,電解質失衡。
預防本病的關鍵在於講究衛生。首先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吃過冷、過熱以及刺激性不易消化和變質的食物。不宜暴飲暴食。注意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習慣,要防蠅滅蠅。注意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運動可使胃腸分泌和蠕動增強,從而促進食欲,改善消化與吸收過程。注意隨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被,防止腹部受冷。
已患病者,要臥床休息,為使胃腸部得到充分休息,要以流質飲食為主,嚴重的要禁食,病情輕的飲食也應清淡,並做到冷熱適宜,少量多餐。禁食期間可口服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倡應用的口服補鹽液,即氯化鈉、蘇打、氯化鉀、葡萄糖及水,少量多次服用。也可以僅服糖鹽水。病情不重者可口服抗生素如黃連素、氟呱酸及助消化藥如酵母片、胃蛋白酶、乳酶生,也可以配合服用穀維素、維生素B、維生素C,腹瀉次數較多,可加服腸道收斂劑。中成藥及單方驗方也有良好的效果。如可服保和丸,每次2丸,每天2次;藿香正氣水,每次4~10毫升,每天2次。也可用大蒜三小瓣,米醋一小杯(約100毫升),將大蒜搗爛,和米醋緩慢咽下;或鳳尾草(幹用)30~60克,(生用)60~90克,水煎服。若腹瀉次數過多,腹痛較劇,並出現發熱高,精神變差,皮膚失澤等脫水症狀時,一定要及時去醫院診治。
4.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夏季最常見。這是因為氣溫高,各種病原菌十分猖獗,食物營養豐富,是各種細菌理想的生存、繁殖場所,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輕則引起腹痛、腹瀉、嘔吐,重則導致脫水、血壓下降、昏迷,甚至危及生命。與一般的疾病不同,往往病情嚴重,發病人數多,病勢急迫,因而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預防食物中毒的發生。
首先要防止食物被細菌汙染,對肉類食物要嚴格消毒。一般可采用高溫消毒,同時,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剩飯剩菜在加熱時一定要徹底,尤其是隔夜的肉類,即使外觀無變化,食用時亦應注意,因為有些食物表麵看並沒有變質,也沒有餿味,但已有大量細菌毒素,如剩米飯被葡萄球菌汙染後就產生了大量毒素,食後可使人出現中毒症狀。對病死、毒死、死因不明的禽畜,千萬不要怕浪費而食用,以免中毒而得不償失。其次,要用低溫、防腐的方法來保存食物,防止食物在貯存過程中汙染,特別是進食前要防止汙染。若在食用後出現腹瀉、腹痛、嘔吐,尤其是全家或共同進食的人都出現相似的症狀時,應高度警惕,立即將患者送醫院就診,以避免引起嚴重後果。
5.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由於誤食了染有痢疾杆菌的食物而發病,常可見到全家或一個小集體同時發病。據統計,我國南方地區,菌痢發病率於5~6月達到高峰,且流行季節長;北方以7~9月發病率最高。本病在兒童及青壯年中高發,甚至可引起暴發流行,往往具有同餐共染、時間及地點較集中等特點。夏季,由於胃腸功能容易失調,一旦痢疾杆菌入侵,就容易失去對細菌的抵抗力,而使痢疾杆菌在腸道中生存繁殖,並產生毒素,發生本病。俗語講:“病從口入”,菌痢就是典型的一例。中醫認為,本病發病原因是由於感受濕熱疫毒之邪,加之恣食生冷及不潔食物損及胃腸,邪阻腸腑,大便傳導功能失職,氣血凝滯,濕鬱熱蒸,損傷腸道的脂肪和血絡,絡脈受損,遂致痢下赤白膿血。
菌痢可分為四類:
①急性典型菌痢。先突發畏寒、發熱,繼而出現腹痛、腹瀉,大便先為稀便,隨即轉為黏液性血便、膿便,日十數次,量少,可有裏急後重感,嚴重者頻頻登廁,大便日數十次,以至大便失禁。
②急性(非典型)輕型菌痢。全身感染中毒症狀輕,腹瀉次數少,大便呈水樣或黏液糊狀,常無膿血。裏急後重也不明顯,病情較輕。
③急性中毒型菌痢。多見於2~7歲兒童,起病急,發展快,感染中毒症狀重。可見高熱或體溫不升,迅速出現麵色灰白、四肢厥冷發疳、皮膚出現花紋、血壓下降等周圍循環衰竭征象,或出現腦部症狀,如驚厥及昏迷,並可並發水腫、腦疝及呼吸衰竭而死亡。腹瀉或痢疾症狀出現較晚。因此易被誤診,故應引起高度重視。
④慢性菌痢。此類痢疾延達兩個月以上,對身體損傷甚大。
預防痢疾的重要途徑,一是及時徹底治療病人,控製傳染源。治療時無論何種藥物,切不可在症狀好轉時即停藥,必須在發熱、腹痛、腹瀉等症狀完全消失後,繼續服藥3~5天,以鞏固療效,消除傳染源,病人的大便要用漂白粉或生石灰攪拌,或用開水澆燙後再倒入廁所,以防止細菌的傳播。
控製菌痢的另一個途徑,是防止“病從手入”。肉眼看來手是幹淨的,但經檢驗手上可檢出4萬~40萬個細菌,而人們隻要攝入很少的(10~100個)痢疾杆菌即可感染而發病。故夏季購買直接入口的食品時,要注意售貨員的手是否接觸了食物,同時,自己也要避免用手拿食物,應當養成用消毒餐具就餐的習慣。另外,菌痢也會經蒼蠅進行傳播,故應注意消滅蒼蠅及其孳生地,食物要加罩防止蒼蠅叮爬,不食變質或不清潔的食物,以杜絕傳染。
菌痢可有短暫的免疫力,故可在初夏或春末服用痢疾減毒多價活菌苗,使腸道局部產生免疫球蛋白,以防止發病,一般可維持6~12個月。在發病之後,輕型者應注意節食,同時口服SMZ、氯黴素,或注射氨卞青黴素、慶大黴素等。也可以口服中成藥如黃連素、藿香正氣丸。用鮮馬齒莧、鮮地錦草各適量共煎水服也有較好效果。若病情較重,或為中毒性菌痢,應立即赴醫院就診。
一旦患病後,應立即隔離,由於病情嚴重者每日排便10~20次或更多,老人和兒童會由於腹瀉次數增多,甚或大便失禁,引起腹脹、脫水、電解質紊亂等,醫護人員或家人要悉心護理,發現病情危重,要立即搶救。痢疾患者經長時間的腹瀉、精神狀態不佳,要安靜修養、聽一聽音樂或讀些娛樂性的書籍,以鬆弛其緊張情緒,促進疾病的痊愈。故應保持精神愉快,豁達開朗,避免抑鬱惱怒,以使氣機流暢。並要節製房事,以保護脾胃正氣。飲食調養對痢疾來說至關重要,食物應以清淡、稀軟、少渣、少油、易消化為原則,禁忌生冷油膩,堅硬難化之物。並以少量多餐為宜。
6.中風
中風是中醫學病症名,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由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等引起的腦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血管,稱為“出血性中風”;另一種為腦動脈硬化後腦部動脈內血栓形成,阻滯血液流通,或其他部位病變形成的血栓脫落(如心瓣膜贅生物脫落),導致腦部的血管阻塞,使該血管相應的供血部位缺血而形成中風,稱為“缺血性中風”。中風是一種較嚴重的疾病,約有50%的病人死於發病後的一個月內;有25%的病人留有半身不遂等後遺症,喪失了生活、勞動能力;20%的病人輕度殘廢;隻有5%的人近於完全恢複。該病雖然一年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夏季和冬季為多,應引起高度注意。
夏季酷暑,氣溫漸高,人們心情煩躁不安,容易引起血壓升高,對老年人及素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人來說,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時期,往往易於導致腦動脈血管破裂而發生出血性中風。此時應注意生活調攝,避免情緒波動,盡量不要在高溫下勞作,鍛煉身體時應勞逸結合、適可而止,並酌情服用降壓藥物,將血壓控製在一定範圍。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調的使用也越來越普遍,盛暑難熬的季節,能夠有一清涼的空間,確是現代文明帶給人們的最大便利。然而,空調的優勢與弊端是並存的。在使用空調時,室內房間之間、室內室外之間形成了一定的溫差,對老年人來說,尤其是患高血壓、血管硬化者就很難適應這種忽冷忽熱的環境變化,屢屢導致腦血管的舒縮失調,腦部血循環障礙而引發中風。故夏日應采取相應措施,使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並盡可能不來回活動,減少進出空調房的次數,以避免其不良影響。
另外,據生理學家研究,夏季人們的血液流變性會發生改變,特別是老年人的血液黏稠度會明顯增高,血液流動緩慢,機體組織獲得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相對減少。當血液黏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凝血現象,並因此而造成血管栓塞,引發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因而,老年人及有中風傾向者,在高溫季節要避免在烈日下活動,預防因大量出汗而造成的血液濃縮。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是,早、中、晚各飲一杯淡茶水或涼開水。對於心腦血管有隱患者,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並堅持服用。
7.膿皰瘡
膿皰瘡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性化膿性皮膚病,俗稱“黃水瘡”。主要由葡萄球菌引起或與鏈球菌混合感染而發病。多發生於夏季,體質虛弱、抵抗力較低或患有痱子、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的嬰兒、學齡前兒童更容易發生。此病傳播方式是接觸傳染。中醫認為,此病因目曬風吹,熱毒鬱於皮毛,或感受濕熱,或多食濕熱之物,致風動火生而發。熱毒鬱結則皮膚發紅,濕毒凝聚,則引起水泡,濕熱蘊結不化,則皮腐為膿而成皰瘡。
本病好發於麵部和四肢前臂等暴露部位。初起出現小片狀紅斑,很短時間內形成膿皰,周圍可伴有紅色的暈。膿皰的皰壁也很容易破潰,露出紅色的糜爛麵,上麵結成黃色的痂,痂脫落後遺有色素沉著斑。膿皰瘡搔抓時,可使感染播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產生新的膿皰。此外,伴有局部淋巴結腫大,一般情況下無全身症狀,個別的嚴重患者可有發冷、發熱和全身不適等。大多數患者有瘙癢,少數患者可引起急性腎小球腎炎,應引起重視。
治療本病的原則以抗感染消炎為主,單純膿皰瘡,可將局部消毒後,挑開膿皰壁,塗以2%龍膽紫即可。如有糜爛、結痂,可外用四環素軟膏、新黴素軟膏、1%雷夫奴爾軟膏。病情較重,皮損廣泛,有發熱、淋巴結腫大者可選用抗生素如青黴素、鏈黴素、四環素及磺胺等。新生兒患膿皰瘡者,應請醫生治療,不要自己隨便處理。
中藥可服用清熱解毒湯劑:
①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木通、丹皮、大青葉各9克,銀花、六一散各15克,連翹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②黃連15克,黃芩、黃柏各12克,梔子9克。水煎服,每日1劑。